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1-09-23 18:24赵瑾
幸福家庭 2021年9期
关键词:组员成员活动

赵瑾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多了,课堂热闹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互学习,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并适当进行干预引导。及时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现象一:“老师,我们小组宁愿缺人,也不想要他。”

每次进行自主式小组招募时,总会有几个学生“被剩下”。再次选择,能力差但“听话”的学生会被接纳,调皮捣蛋大王最难销。

现象分析:学习小组也是一个“小社会”,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需要一定的社交技能。成员在团队的受欢迎程度,与其发挥的作用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语、数、英等学科的学习小组中,学科优等生是香饽饽,且是小组学习的主导人物;学困生主要是凑人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小组中,学习成绩不是唯一标准,性格开朗、积极主动的学生能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话语权、最合适的任务,他们往往会成为小组的主导者;内向的学科优等生,会被小组委派较困难的任务;有特长的学生是抢手的;能力差性格好的学生,也会被小组接受,且被分派一些简单的任务。这些学生在小组中都能体验到被尊重、被依赖的感觉,也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团队关系稳定和谐。而一些无组织无纪律的学生则会不受待见,他们不愿意接受团队的任务,不服从管束,他们的存在只会降低小组合作的效益,因此很难被其他小组成员接纳。

建组指导策略: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自制力差的学生被群体排斥,往往是因为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合作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只有具备了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合作能力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几个要求,学生听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由易到难地掌握交际技能。

首先,帮助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和他人交际的技能。通过和大家打招呼、向组员介绍自己,争取让集体接纳。在交流时,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谦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人为我们提供帮助时,要多感谢他人、贊赏他人;产生分歧时,要在自我克制的基础上去说服他人。

其次,形成积极的心理依赖。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出力,也要对小组负责。让学生对小组产生归属感,用自己的行动来为小组贡献力量。作为小组的成员之一,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再次,要有顾全大局的精神。合作的过程,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倾听、互相支持的过程。小组分工时,必然会存在拈轻推重的现象,强势者先发,往往把困难的任务留给最后发言的人。反应慢、个性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很容易被迫接受困难的任务,导致分工不合理,影响任务的完成效果。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补合作,他不会的我会,我擅长的我承担。只有充分发挥组员各自的优势,才能提高合作效率。

最后,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员的学习行为会互相影响,因此在合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会观察同伴的学习行为,为了提高合作效率,组员之间会互相提建议。这就要求组员之间要经常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要虚心地接纳他人的合理建议,也要用一定的社交技能说服他人采纳自己的观点。

案例:捣蛋大王的自我推销。小王是班里人见人怕的捣蛋大王。第一次研究活动,小王遭到了全班的嫌弃,最后只能跟着教师一起到各小组当“观众”,他自己也有些尴尬。第二次研究活动课堂分组之前,教师先找他谈话,请他想想自己能干什么,如果他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将会得到教师的奖励。结果他竟然谋到一个打探其他小组研究情况的职务,且圆满完成了任务。

可见,有了明确的责任,才能积极参与,才会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分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更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现象二:“老师,他又当组长了。”

小组学习时,每个小组中最活跃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掌握着小组的发言大权,有的包办了小组的研究过程,而另外一些学生总是被“淹没”在群体中,充当配角。为了小组成果的展示效果好一些,小组成员也会倾向于委派组里相对优秀的学生承担成果展示的任务。

现象分析: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小组角色一旦固化,对于一些不爱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得到公平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制订合作规则,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各种合作角色,在承担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防止部分学生独揽“大权”,部分学生搭便车的情况发生。

分工指导策略:角色体验。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后,教师要引导每个小组做好组员的分工安排,把学习任务分解为具体的事务,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分配,保障责任分明。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才能避免能者独揽、包揽工作和偷懒者“搭便车”的现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组分配任务的时候,按照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积极体验。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的机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尝试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制订小组角色分工轮换机制,不仅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保持的新鲜感,保证小组合作机制的公平性,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案例:组长顾问诞生记。小张思维活跃,组织能力强,善于表达和探究,小组成员乐于并习惯于听从他的安排。他就是小组的大脑,其他成员基本不需要动脑,听他指挥就好了。为改变这种状态,教师规定组长必须采取轮换制,小组内所有成员要轮流当组长。实行轮换之后,再去观察该小组的活动过程,教师发现性格开朗的小张卸下组长职务后,不仅没有失落情绪,还主动帮助新组长开展工作,承担组内最难的任务。原来小组活动总是他一个人组织,现在变成了几个人一起组织,小组氛围更活跃了。

现象三:“老师,因为他卡壳,影響了整个活动。”

小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也都是合作流程中重要的一环。有时候因为一个学生的任务没完成,整个小组的任务都被卡住。为什么会卡壳?细问原委,卡壳的学生也很委屈:拿到的素材不够,分到的任务根本不会做。

现象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来主导完成,但教师万万不可过度放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自主管控水平还较低,教师若完全放任,自主学习课堂可能会演变成聊天室,课外研究活动可能根本无法顺利开展,变成无效劳动。

深度合作策略:教师参与和评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既是向导也是伙伴,还是学习质量的监控者。教师要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价值。

第一,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控制教学进程。如小组讨论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其中,根据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对于快速而浅显的小组讨论,教师要追问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时时敦促小组成员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及时组织多边互动,共同把握进程。

第二,用评价的手段激发小组合作的效率。描述性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用语言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强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行为和有效的方法。诊断性评价:对暂时卡壳的学习小组,诊断他们的准备情况、活动过程、发展障碍,判断哪些行为应该保持、哪些行为需要改变,以会诊的形式、提出补救措施。形成性评价: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亮点和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向。

案例:一次共赢的合作。在开展“苏州美食”主题研究活动时,小组成员共同制订的方案是:几位成员分头开展研究和搜集资料,然后提交给A同学,由他汇总成果,写研究报告。A同学完成研究报告后,再由其他同学制作成果汇报PPT、排练汇报形式。但是研究进展在A同学处卡壳了,他的理由是同学给他的资料太多,他提炼不了。

写研究报告本来就是比较难的任务,再加上前几位同学的资料多而杂乱,任务就变得“不可能完成了”。这时候,小组成员开始互相抱怨,认为责任都在对方。教师的引导方法是:太多的文字资料,在成果交流的时候,同学们会不愿意听,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吸引人呢?其实苏州美食这个课题本身就很有趣,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美食啊!于是,这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在周末和家长一起去了山塘街,自己去找苏州特色美食店铺,尝尝小吃,拍拍照片,边吃边玩,顺便搜集好了素材。在良好的合作气氛中,大家完成了研究。成果交流时,该小组的研究生动真实,更有说服力,呈现的照片里还有组员品尝小吃的场景,令全班同学羡慕。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灵活的小组组合方式、合理的组内分工和及时的合作指导,都是保障活动成功的关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新城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组员成员活动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六小”活动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小组落幕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