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妮
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头戏”,目前许多幼儿园已取得不少成果,但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如幼儿间重视同性交往忽视异性交往、交往不积极、形式不灵活等。另一方面,课程游戏化在幼教领域发展迅速,其寓教于乐的特点深受教师和幼儿的青睐,成为课程组织的首选形式。教师应在课程游戏化中有意识地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基于幼儿爱玩的天性,通过课程游戏化方式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优势明显,一是可以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语言交往意识和观念;二是能在轻松的教学氛围里加速幼儿语言发展,要想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幼儿教师在开展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准备。
(一)依据学情选择合适的游戏
幼儿教育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虽然都是学龄前儿童,但他们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因此幼儿园有小班、中班和大班之分。具体来说,小班的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集体活动参与不多,语言交往能力不强。中班的孩子基本已适应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渴望与他人交往并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大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熟悉程度更高,他们在集体活动时显露出更多的自主意识,主动交往的能力强。因而教师要认真研究幼儿的生理发育情况和心理特点,依据不同学情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语言交往上有所进步。例如,同样是“找朋友”的游戲活动,小班幼儿词汇量不多,只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因此他们的语言交往要从邀请同伴开始,如“我们一起玩,好吗?”“我想当太阳公公,可以吗?”等。中班幼儿的语言交往从自我介绍开始,要求他们尽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清楚去寻找同伴。大班幼儿不仅要自我介绍还应要求他们与其他幼儿进行自主交流,在自由发挥中锻炼他们想说、敢说的能力。
(二)优化语言交流环境
要引导不敢交流的幼儿开口说话,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就需要教师优化语言交流环境。一是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即通过有效沟通消除幼儿的紧张、羞怯心理,让他们敢于表达。二是要创设与游戏相符的场地环境,即通过放置得当的道具、播放应景的音乐等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迅速进入语言交往状态,激发他们的表达的意愿。以“拔萝卜”游戏为例,在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应先向幼儿说明游戏内容、规则、要求等,不仅要让他们理解游戏玩法,还要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如“想要扮演什么角色”“想和谁一起玩”“认为游戏好不好玩”等等。如果个别幼儿一声不吭,教师则需要与其进行单独交流,鼓励其发言、了解其需求。在布置游戏场地时,教师要将森林树木贴好、萝卜等道具放置在舞台中央,再播放“拔萝卜”的音乐,将孩子们带入“拔萝卜”的真实场景中,点燃他们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展开语言交往。
(三)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理念认为重复练习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重复性教、幼儿重复性学就成为语言习得的常见方法,其结果是很多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鉴于此,教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旧理念,以融合性、针对性、互动性的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兼顾教学、娱乐以及语言发展等多种教学需求,打造多元化的课堂。例如,教授礼貌用语时,教师应要求幼儿不仅要会使用礼貌用语,还要积累语言词汇,使幼儿获得礼貌交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增加“真实对话”的游戏环节,像问路、借东西、处理小摩擦等环节,以真实情境吸引幼儿。这样既能实现课程游戏化的效能,又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课程与游戏的有机融合衍生了角色游戏、区域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也给幼儿带来了多元化的语言体验,对其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大有助益。因此教师要关注不同的游戏形式,结合学情丰富游戏样式、充实游戏内容。
(一)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接触更多的语言词汇
角色游戏即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来丰富语言的游戏形式。幼儿生活面狭窄、语言获取渠道单一,因而掌握的词汇并不多,角色游戏是他们接触更多语言词汇的好机会。教师一方面要立足角色做好示范,即扮演什么、角色说什么话,帮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更多的词汇。另一方面要把握教学契机,顺势引导幼儿展开语言交往,激发幼儿的表达潜力。以“公交车”角色游戏为例,教师要先向幼儿介绍公交车上有司机和售票员两种职业,将两种不同职业语言一一示范,然后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表演。如果出现了突发状况,有两个孩子都想扮演“公交车司机”,互不相让直至争吵起来,教师要借此机会引导大家想办法,让幼儿献言献策,对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顺势锻炼幼儿的反应力和思维能力。
(二)在课程游戏中让幼儿获得丰富的语言体验
语言体验是独特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不同的游戏内容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语言体验,如音乐课的节奏游戏、美术课的色彩游戏等。教师要善于发现课程游戏中的语言发展点,通过搭建情感桥梁来促进幼儿语言的生成和发展,让他们在游戏中积淀情感,收获语言体验。以“四季”主题的音乐游戏为例,音乐节奏的变化代表着季节的更替,也带动了幼儿情感和语言的转换。春天是暖暖的,小树长出了嫩芽、小草钻出了地面;夏天是热热的,雷声轰隆隆、暴雨哗啦啦;秋天是凉凉的,有金黄色的稻田、南飞的大雁;冬天是冷冷的,雪花给大地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幼儿随着音乐的变换,感受到四季的美好,学习到不同季节的语言表达,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三)在区域游戏中让幼儿学会更好的语言表达
区域游戏是指在不同区域中开展的种类多样的课程游戏,具有形式差异化、目的显著化等特点,它能锻炼幼儿不同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阅读区开展“我来讲故事”的游戏,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看到的简单易懂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可以是中规中矩地复述,也可以添加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会给获得好评的故事讲述者颁发奖状和小奖品,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表达热情,又能锻炼他们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再如,建构区域的“搭建”游戏,一般都需要多人合作,幼儿要先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商量用哪些积木、先搭什么后搭什么等,如果同伴间遇到不同意见还要互相商量达成一致,这些都需要通过幼儿清晰的语言表达和礼貌交往来实现。
(一)加强对幼儿情感态度引领
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程度以及深度学习程度直接关系到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和思维,加强对幼儿情感态度的引领,使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游戏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熊出没》问答游戏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递进问题,如光头强砍的树有什么用?熊大熊二为何要阻止光头强砍树?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幼儿各抒己见后,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从课前准备到活动组织再到课后反思都要围绕幼儿展开,但很多教师却认为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较弱,不敢放手让幼儿去安排游戏,使幼儿成为单纯参与游戏的“工具人”,游戏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幼儿成为游戏的主导者,让他们学会制订游戏规则,设置游戏环节,推动游戏进程,成为课程游戏化课堂的主人。以“开火车”体育游戏为例,教师应要求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如“火车”最多有几节“车厢”、输赢标准、跑动要求等,同时教师也要及时询问幼儿的游戏感受、意见等,确保幼儿始终处于游戏活动的主体地位。
(三)做好课后教学反思总结
一堂课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教师若能加以分析总结,可为后续教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错误,及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逐步提升课程质量,提升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例如在“我是小老师”的角色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小朋友们自评、互评课堂表现,说一说哪个游戏环节有意思、学到了什么知识等。然后,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中查漏补缺,总结课堂教学的成果,了解课堂准备的不足,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3~6岁是幼儿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课程游戏化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