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敏
艺术不分国界,文化充满魅力。一根绳,结成了同心结,也结成了友谊的同心圆。
人类的智慧可以追溯到何时?《易系辞》有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早在文字和语言尚未出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便 “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绳结的历史,源远流长。篆体的线条、绘画的白描,还有月老的“红线”等,绳结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典型符号。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姿百态。
简单来说,绳结就是用绳打出的各式各样的“结”,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日常用品。作为工具使用的绳结,用在当下如运输、户外运动、医务工作、船舶码头等各领域中。作为装饰用的绳结,则是一种蕴含了深厚中华文化和美好期许的艺术形式,带给人美的享受与文明的传递。
装饰生活的美
南朝梁武帝有诗描绘:“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在中国古典服饰中,以绳编织的“带”与“结”就以其飘逸和优美的视觉感,成为人们饰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仕女的腰带上就有单翼的简易蝴蝶结作为实用的装饰物。此后,在宫廷手艺与民间手艺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绳结的艺术形式愈加丰富,旗袍盘扣、耳环、挂饰、手链等,流传至今。
除了自成饰物外,绳结也是不同珠宝的最佳配饰。在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上,刻录着战国时期人们佩玉打结的画面。《尔雅义疏》里记载:“佩玉之组条,用以连贯玉者,也叫纶,用丝绳婉转结之。”足以证明绳结对玉石文化的深远影响。
时至今日,绳结艺人们更是不遗余力,将绳结的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南京秦淮区非遗文化中心的二楼,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绳结代表性传承人蒋妍侠的工作室内,从桌面到墙面,再到地面,摆满了样式繁多、色彩丰富的手工作品,有小巧可爱的胸花、发卡、书签,有细如柳丝的绳结手环,有搭配了玉石玛瑙的车挂,有绣着云纹和“福”字的装饰画,有屏风、灯罩等生活用品,还有一尊混搭了竹刻与花道艺术的假山流水摆件……琳琅满目的作品装饰了这个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每一件寓意美好的作品,都凝聚了她的灵感和心血。
在作品的設计上,蒋妍侠保留了经典与传统之美。纵观传统绳结的造型,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符合中国人讲究的对称之美和祝愿之意。中国结的类别很多: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万字结、盘长结、双联结、锦囊结……还有寓意平安的“方胜结”,代表吉祥如意的“如意结”,表示福在眼前的“蝙蝠结”与“金线结”组合等。这些人们喜爱的各种祈福的纹饰,都能被她完美地展现在不同的作品中。
美丽多情的绳结,承载了蒋妍侠美好的心愿,也装饰了我们的梦。
传统艺术融入时尚元素
在绳结技艺上有如此高的造诣,除了自身的专注和努力外,蒋妍侠由衷地感恩自己的家庭。外婆祖传绳结技艺,父亲祖传竹刻艺术,从小受家庭文化熏陶,蒋妍侠耳濡目染,继承并发扬了家传手艺。她把自己对长辈的爱与感恩化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创作中。
蒋妍侠在绳结领域早已有了非凡的成就。但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她又不拘于传统,她更希望这些“活古董”走进千家万户,更接地气。
在蒋妍侠的工作室,入门处挂着一个一米多长的中国结,与大多数传统的红色不同的是,这个中国结的主色调是浅蓝色和黄色,中间部分还有个小花瓶,可以用来插花,或养小型绿植。这是她近年来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造型的创新,都融入了现代元素,增加了实用性。
蒋妍侠介绍:“除了中国结花瓶,我们还设计了各种书签、笔筒,这些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很多有个性的年轻人非常喜欢。”
不久前,蒋妍侠和先生一起设计出一款中国结手工皂。将中国结藏在手工皂里,等手工皂用完了之后,里面藏着的中国结算是一个小惊喜吧!
每年端午节,蒋妍侠都会制作一些特别的香囊,将绳结技艺与传统香囊结合起来,佩戴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在南京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抗疫一线的很多志愿者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只含有艾草和藿香等中药成分的香囊。这是蒋妍侠请教了老中医后,与学生们夜以继日赶制出来的一批中药香囊,每一份药包都是蒋妍侠亲自买药、研磨、分装,只为在那紧张又特殊的日子里,给一线人员送去使用的礼物,起到醒神安神和提升正气的效果。
做手工需要耐心和静心,蒋妍侠在安宁的心境和家庭环境中长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环境造就性格,她喜欢一切能让人心静的东西,比如佛经、梵乐。旅游时最喜欢流连寺庙、古建筑、博物馆等地,研究青铜器上的纹路,在她眼里百看不厌的传统元素都可能是她的创作素材。
“我也关注各类时装秀,流行元素是我作品里的一个灵感来源。”蒋妍侠说,“没有合适的丝线,我会专门去找工厂染色,这样选出来的颜色更加符合我的要求。”
带着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蒋妍侠致力于将传统的技法与现代时尚融合与创新,形成了一种独属于她的典雅艺术。“活古董”正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的美正在影响更多人的生活理念。
同心结 同心圆
“中国结,三分编七分调,通过‘编、抽、拉、调,循环而有序地编织而成。”蒋妍侠边拿出一个半成品边讲解着,“比如说编一些立体的结饰,天鹅、金蝉、荷花等,因为里面是空心的,力度必须靠手来调整。”
绳在指间穿梭,一层叠一层,不多时,一个结便编好了。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一个吉祥结加一个雀舌结,积累起来,就幻化成美丽的、代表着祝福的吉祥康泰同心环。
做绳结的过程,是既孤独又享受的过程。时光如水,手工技艺需要耐得住长时间的寂寞,一个一米多的中国结,仅制作就需要至少两周时间,还不包括前期设计和后期调整,蒋妍侠笑着说:“静能生慧。”
在个人取得成就的同时,蒋妍侠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将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十多年前我刚开始进学校,孩子们大多是不知道中国结的,庆幸的是现在基本上都了解了。”令蒋妍侠感到欣慰和骄傲的是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外教也喜欢绳结,两三次课下来,他们就可以独立完成一件简单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在越来越多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国绳结被中外学生和老师带向世界各地。”
艺术不分国界,文化充满魅力。一根绳,结成了同心结,也结成了友谊的同心圆。
如今,每年有近万人走进蒋妍侠的“绳结非遗艺术课堂”,除了大、中、小学校,还有一些博物馆、企业、医院、街道社区和乡村等,都开设了相关课程。绳结的技艺,从未被冷落。
蒋妍侠从传统中走来,又将传统融入大众生活。这门生生不息的手艺,在她心里,就像人生的真谛:要美美地生活,要一步一个脚印,更要耐得住寂寞。
(编辑 谢云凤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