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23 03:32:10何沙沙
关键词:危重症成功率标准化

何沙沙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急诊科,湖南 衡阳,421001)

急诊科既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科室[1]。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不仅能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还能提高其生存质量[2]。但由于危重症患者具有发病急和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所以该类患者的死亡风险极高[3]。因此,如何提高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成功率,改善其预后效果已经成为临床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研究[4]发现,当抢救危重症患者时,除了要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措施,还要配以合理的护理,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缩短抢救时间。鉴于此,本研究将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0例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本研究经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急诊和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②存在精神障碍或沟通障碍;③ 依从性较差,且配合度差,以及中途退出研究。两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急救护理模式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待患者进入医院后,首先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同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其次密切监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急救,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

1.2.2 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2.1 成立标准化急救护理团队 ① 团队成员包含临床经验丰富且综合专业素质强的急诊科医师和护理人员,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确保抢救效果。② 共同制订风险管理制度和急救流程,保证抢救工作能快速且有序地进行。③ 由护士长为团队组长,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同时协助临床医师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组织、指导并协调整个急救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护理操作。

1.2.2.2 现场评估 团队成员到达抢救现场后,需快速配合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基本评估,开展院前急救措施,并在转运中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再次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更为详细的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救治措施。

1.2.2.3 快速分诊 提前做好各项急救护理准备工作,安排平板车、救护车和氧气泵等急救设备,待患者进入到医院后立即接诊。并且团队成员于入院前即开展急救措施,包括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和应用相应的抢救药物;对于外伤患者,则需及时进行止血等。到达医院后团队成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1.2.2.4 合理分工 由团队组长对整个急救工作负责,并协助临床医师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由静脉管路护理人员负责建立静脉通道和静脉输液工作。护理人员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确保抢救工作顺利且有序地开展。

1.2.2.5 开通绿色通道 对于心脏病突发或病情危急的患者,需立即开展抢救工作,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并同时为患者搭建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快速且安全地转运。

1.2.2.6 规范交接工作 由团队成员将患者送至病区,然后针对患者的病情、抢救设备,以及药品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交接,加强监测,完善各项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避免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1.3 观察指标

1.3.1 抢救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住院天数。

1.3.2 护理满意度 由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专业能力(25分)、护理效率(25分)、工作态度(25分)和操作技能(25分)4个方面评价,总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2,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1,信效度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

2.2 两组抢救时间和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时间和住院天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护理效率、工作态度和操作技能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发病急和疾病范围广的特点,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与该类患者的救治效果密切相关。其中,护理质量的优劣也是反映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5]。急诊危重症患者随时存在生命危险,因此临床抢救需把握最佳的时机,并高度重视急救护理。但在实际救治工作中,由于各种内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救治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和医患纠纷等,从而影响救治效果[6]。因此,为了保证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能够及时、有效且顺利地开展,需要不断完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将救治时间压缩,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黄金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保障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急救工作完成的快速化和高效化,这与Freedman等[7]和周云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标准化急救护理主要强调的是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划分明确,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规划急救护理流程,促使整个急救操作过程能够向程序化、严谨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有效提升急救护理的整体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抢救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由此说明标准化护理模式可以保障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为患者选取最优的治疗方案,减轻病痛的折磨,降低经济负担,与董真真等[9]的研究结果相同。传统急救护理缺少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与病情有关风险因子的收集,导致在抢救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信息而无法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工作,从而使得抢救进程缓慢,最终错过患者最佳治疗时机。标准化急救护理则是通过提前做好专业急救准备工作和病情评估,并采用分工模式开展护理工作,明确划分护理组长和静脉管理护理人员等的职责和具体工作,以此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标准化急救模式不仅包含常规院内急救护理,而且涵盖院前急救。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将现场评估和施救作为抢救的基础,并全面且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这不仅能为患者开展迅速且有效的抢救赢取时间,还能为后续院内急救提供更多信息支持[10-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化急救护理后,其家属护理满意度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标准化急救护理能够让护理人员在抢救工作中明确自身职责,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保证抢救工作标准化和条理化,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与胡晓霜等[12-13]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取得显著效果,不仅缩短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还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危重症成功率标准化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2:02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标准化简述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