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患肢康复护理对患者淋巴结消肿率和上肢活动度的影响

2021-09-23 03:31:56张芳芳
关键词:淋巴活动度上肢

张芳芳

(无锡市中医医院 外科,江苏 无锡,214071)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占30%~50%。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对淋巴系统产生破坏,导致大量蛋白质分泌并聚集于上肢组织空隙内,进而引发淋巴液回流受限,造成胀痛、炎性反应和上肢功能下降[1]。上肢淋巴水肿除使肢体美观度下降外,肌耐力下降、反复感染和上肢功能下降也对患者日常工作生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2]。因此,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对于改善患者淋巴结水肿,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150例患者,探讨患肢康复护理对淋巴结消肿率和上肢活动度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无锡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0例并发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纳入标准:① 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癌,并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② 术后发生单侧上肢淋巴水肿。排除标准:① 合并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③ 合并局部感染、溃疡或出血倾向。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术后常规

护理,均由同组护理人员完成。发放术后护理指导手册,手册内容包括乳腺癌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方法、饮食指导、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对策,以及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注意事项等。在详细讲解指导手册内容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开展功能康复锻炼。① 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开展早期上肢功能康复锻炼。② 术后1~2 d:指导患者于病床上进行平卧运动训练、握球和弯曲肘部练习。③ 术后3 d:协助并监督患者行坐位弯曲和外展肘部训练。对于训练效果较好且耐受度较高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内旋训练。④ 术后2周:开始负重训练,同时给予理疗、按摩和皮肤护理等,促进淋巴回流,减轻水肿症状。常规护理需持续20 d。

1.2.2 患肢康复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患肢康复护理。

1.2.2.1 皮肤护理 每日进行皮肤清洁和皮肤完整性护理,保持皮肤褶皱干净且干燥,关注患者表皮角化、感染和压力性创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2.2.2 淋巴回路开通 嘱患者放松,护士旋转按摩淋巴结,按摩顺序为:锁骨上和锁骨下-脖颈部-患侧耳前后-双侧胸骨两旁-患侧腋窝-患侧肩部和手肘-患侧胸部-背部-患侧腹股沟。

1.2.2.3 按摩瘢痕组织 轻柔按压瘢痕、胸部和腋窝,舒缓瘢痕组织。

1.2.2.4 徒手淋巴引流 沿肢体远端,按照浅表淋巴管走行,向肢体近端按摩,促进淋巴引流。引流方向为:将胸部创面上方淋巴液向对侧腋窝引流,下方淋巴液向腹股沟引流;前臂内侧淋巴液向锁骨上引流,后内侧淋巴液向腹股沟引流;上肢其他区域和肘窝淋巴液均向前臂引流。

1.2.2.5 局部包扎 徒手淋巴引流结束后,使用4层绷带包扎患肢手部、前臂和上臂,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指为标准。

1.2.2.6 功能锻炼 在绷带包扎的基础上,参照美国淋巴网站(NLN)制定的18条防治上肢淋巴水肿指南[3],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患肢康复护理1次/d,1 h/次,持续20 d。

1.3 观察指标

1.3.1 淋巴结消肿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和患肢周径变化,计算淋巴结消肿率。淋巴结消肿率=无水肿例数/总例数×100%。选用测量皮尺丈量患者水肿最明显区域的周径,并与健侧进行比较,判断水肿情况。轻度水肿:双侧周径差2~3 cm,水肿以前臂近侧为主。中度水肿:双侧周径差3~6 cm,水肿集中于上臂和手背。重度水肿:双侧周径差≥6 cm,水肿以手掌区域为主[4]。

1.3.2 上肢活动度 分别于护理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外旋、外展、内旋、内收和后伸活动度变化。采用关节量角器对患者肩关节各角度最大活动范围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间上肢淋巴水肿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均较护理前显著减轻(P值均<0.05);对照组的轻度和重度水肿程度均较护理前显著减轻(P值均<0.05);观察组的中度水肿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淋巴结消肿率为81.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变化比较 [n(%)]

2.2 两组健患侧周径差比较

护理前,两组间健患侧周径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健患侧周径差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健患侧周径差比较

2.3 两组上肢活动度变化比较

护理前,两组间前屈、外旋、内收、内旋、外展和后伸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护理后,两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上肢活动度变化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乳腺癌早诊和早治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确诊时具有根治性切除指征,其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和生存率均能够得到有效保证[5-6]。然而,由于术中需将乳房和肌筋膜全部切除,还需完善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能引发上肢淋巴水肿,并导致上肢活动功能受限,加之瘢痕收缩,极有可能加剧淋巴水肿和上肢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8]。因此,促进乳腺癌术后淋巴结消肿,改善上肢活动度,是近年来乳腺癌术后护理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淋巴结消肿率为81.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67%(P<0.05)。提示乳腺癌术后患肢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淋巴结消肿率,其优势在于:① 通过开通淋巴通路和舒缓瘢痕组织,能够有效减轻瘢痕挛缩等因素所致淋巴回流受阻,同时还可避免肩关节活动度下降,减轻胸部紧缩感[9]。② 徒手淋巴引流能够使组织间大量淤积的淋巴液回到淋巴循环,对于避免淋巴管阻塞、减少渗出和抑制扩张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可显著减轻患肢肿胀,缓解酸痛感。③ 重视弹力绷带的使用,能够抑制淋巴液累积,促进淋巴管输送,且绷带包扎后开展肢体活动时,肌肉对绷带产生的抵抗能够起到被动按摩作用,故能够在保证包扎舒适性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水肿。得益于上述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的健患侧周径差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上肢淋巴水肿的减轻,患者肩关节和胸部紧缩感显著改善,其能够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患肢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肩关节活动度上升,对于改善肢体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和瘢痕粘连也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的肩关节前屈、外旋、外展、内旋、内收和后伸活动度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印证了乳腺癌术后患肢康复护理对患者上肢活动度的积极影响。丁晓彤等[10]认为,短期开展徒手引流可能作为应激源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和水肿加剧,只有坚持完成患肢康复护理疗程,才能够有效减轻患肢肿胀,促进功能恢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重点强调患肢康复护理依从性的提升,以保证康复护理效果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乳腺癌术后患肢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淋巴结消肿,利于上肢活动度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淋巴活动度上肢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08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2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53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原因及处理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