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转笑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康复科,广东 东莞,523000)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归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常伴有语言障碍和刻板动作等表现,且儿童时期发病率高[1]。现阶段多主张早期综合干预,建议综合运用特殊训练、行为矫正和服用药物等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患儿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已有研究[2]证实,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a.J博士率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之后又发展出感觉统合训练,且有实践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在纠正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方面显示出较好效果[3]。音乐干预在孤独症治疗领域具有适用性,音乐治疗师创新性运用不同音乐体验形式,旨在促进孤独症儿童释放情绪、走出孤独和重获健康[4]。本研究将孤独症儿童作为干预对象,评价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干预的效果。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于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80例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5];② 均系首次入院接受诊疗;③ 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同时患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或存在视听障碍;② 合并脏器功能异常;③ 入组前已参加教育训练或服用治疗药物;④ 合并肢体残疾或存在体格发育异常。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中的80例孤独症儿童根据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入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要求患儿和其主要看护人需定期到医院接受培训,每月1次,具体内容如下。
1.2.1.1 培养患儿沟通交流能力 向患儿介绍日常交际用语,通过肢体语言展示等方式帮助患儿清楚其含义,鼓励患儿主动用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表达。例如,可以通过患儿兴趣爱好为语言交流切入点,引导其用语言表达。
1.2.1.2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通过手把手教会患儿更衣、如厕和沐浴等生活技能,直至其能独立完成。
1.2.1.3 遵医用药治疗 向患儿和其主要看护人介绍遵医用药的重要性,以及停药或更改药物的危害性。
1.2.2 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干预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感觉统合训练 患儿和其主要看护人每周到医院门诊接受集中健康教育。于初次感觉统合训练前对患儿进行客观评价,由治疗师依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训练予以指导,包括:① 形体方面:结合患儿兴趣选取适宜的训练形式,例如平衡台、跳床、滑板和滑梯等,0.5 h/次,2次/d;② 精细动作方面:结合患儿兴趣选取适宜的训练形式,例如拼图、串珠和穿针等,0.5 h/次,2次/d;③ 视、听、记忆力和注意力训练:通过运用文字卡片和数字卡片,帮助患儿学习卡片内容,同时鼓励患儿复述卡片内容,按照语言提示找出目标卡片,1 h/次,2次/d。
1.2.2.2 音乐干预 ① 治疗师于每次上课前演唱《你好歌》,用歌曲与患儿相互打招呼。演唱时,将患儿名字与《你好歌》歌词相融合,在演唱《你好歌》过程中,主动牵拉患儿的手,并与患儿眼光对视。每周固定时间上课,多次授课后,上课前演唱《你好歌》时邀请患儿跟唱或对唱。② 在授课时,治疗师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运用现场乐器进行即兴演奏儿歌,并鼓励患儿随音乐演唱或随着旋律哼唱。运用现场乐器进行即兴演奏时重点观察患儿的情绪状态变化,明确其兴趣点,以此为依据确定下次授课时的备选曲目。③ 治疗师根据患儿情况进行一对一科学引导,鼓励患儿通过主动触摸和敲击等不同方式,更好地认识不同类型的乐器。逐一认识后,治疗师通过语言提示患儿选取自己喜欢的乐器,并表达出乐器名称。治疗师还应该不断引导患儿,鼓励其运用自己所选乐器为正在播放的曲目进行伴奏。若是患儿语言能力较出众,需要注重培养其表达自我能力。④ 治疗师根据患儿喜好确定备选曲目,播放音乐或运用现场乐器进行即兴演奏,鼓励患儿随即兴演奏律动,同时随着旋律哼唱曲目。经过几次训练后,由治疗师组织小型活动,邀请患儿参加活动并展示技能,鼓励年龄相仿的儿童互动。⑤ 每次授课结束时,治疗师邀请患儿共同合唱《再见歌》。
两组患儿均持续干预6个月。
1.3.1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 干预前后均进行CARS测评,CARS量表包括15项,孤独症临界值分值30分,得分越接近60分表明孤独症越严重[6]。
1.3.2 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评分 干预前后均进行ABC测评,ABC量表包括5个维度(交往、运动、感觉、语言和自理),孤独症临界值分值67分,得分越接近158分表明症状越严重[7]。
1.3.3 语言功能 干预前后用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中文版中的分量表[8]评估患儿语言功能,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和沟通分量表评分介于0~32分,得分越接近32分,表明语言功能越好。
干预前,两组间CA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CAR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CA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CAR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间ABC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ABC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AB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ABC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间语言表达评分、语言理解评分和沟通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语言表达评分、语言理解评分和沟通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 4。
表4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分)
儿童孤独症难以治愈,目前尚未探究出特效治疗策略,故通常运用不同策略以减轻患儿社交障碍和行为障碍,以达到减轻孤独症程度的目的。感觉统合,即大脑对各感觉通路获取得到的信息予以多层次和综合性地处理,再发出正确指令,进而完成人类高级且复杂的躯体适应性反应[9]。有调查[10]显示,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有着超凡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干预已被尝试用于儿童自闭症康复干预,发现其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儿消极情绪,但是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尚处于摸索阶段[11]。本研究联合运用感觉统合训练和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CARS评分和AB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由此提示对孤独症儿童予以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干预,利于减轻孤独症程度,促进孤独症行为改善。分析原因可能是,感觉统合训练和音乐干预的联合使用,可在儿童孤独症治疗领域中彼此取长补短,更显著提升康复干预效果[12]。
儿童时期处于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语言交流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因此,语言功能恢复同样是儿童孤独症康复干预的重要方面[1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和沟通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对孤独症儿童予以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干预,能促进语言功能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是,感觉统合训练能全面发展神经系统功能,通过多样化肢体训练(尤其是蹦跳活动)能促进患儿气息流畅,显著提升声带发音力量,可一定程度减轻语言障碍。音乐干预通过提供多样音乐体验,有助于校正患儿听觉系统功能,更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声音,语言功能障碍由此得到改善。不仅如此,患儿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往往能自然而然表现自我,随着情绪释放逐渐走出自己的世界,身心状态得以全面调整,最终摆脱自闭,对语言功能恢复产生促进作用[14]。但本研究建议在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康复干预中,除了谨遵个体化原则外,还需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太过激进反而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对孤独症儿童予以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干预,利于减轻孤独症程度,促进孤独症行为改善和语言功能恢复。由于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选取的孤独症儿童数量较少,且评价指标相对有限。因此研究结果难免存在偏差,在今后研究中,需扩大孤独症儿童病例数量和选取更多评价指标,进一步验证对孤独症儿童予以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干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