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巧 张长念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时代问题进行过多次阐述,多层次、多角度地回答了关于时代的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新方位,新征程新要求,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提出许多新问题。[2]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十四五”时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现实背景条件下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国际化发展道路,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值得深思。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人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工作为我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辉煌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目标新的形势的需求,发挥中国体育人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更大更深入的作用,已受到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和学界的共同关切。
自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及其他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以来,中国体育的发展一直是在体育国际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以奥运争光计划为导向,大力倡导以奥林匹克比赛项目为主的国际体育发展思路。全运会的原意也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在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奥运会进什么项目我们就大力投入什么项目,一心只为夺取更多的奖牌。发展评定多采用浅表的量化指标考核体育发展的绩效,竞技体育以奖牌数量,尤其是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的金牌数量为标准。[3]这种一边倒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我国迅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优异的奥运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但这种“全盘西化”的发展方式,也使得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滞后,甚至出现个别项目“灭绝”的现象。作为中华传统体育代表的武术项目由于急于向奥运靠拢,导致其在竞赛构建过程中偏离了武术运动的技击本质,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为“中国式的体操”。《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4]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需要解开国际体育组织对我国体育发展思路的禁锢,但也并非完全摆脱其影响,与其分道扬镳。相反,要充分肯定国际体育组织对每个国家的强大影响力,科学研判个中利益,争取将这种影响力转化变构为我所用,为我国本土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提供动力。有专家表示:“随着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的到来,各大国际体育组织都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而变得日渐式微,未来我国要优先救助和扶持国际体育组织,主导并推动国际性和区域性体育赛事及人文交流活动。”[5]要争取利用这一关键时期在国际组织中获得国际声望,使其为我国本土项目的发展服务打下基础。
表1 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国际单项体育协会副主席以上高端职位的中国体育人才
以往至今,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中国体育人才基本上是在中国推广现代(西方)体育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发挥作用也体现在继续深层次地、更广泛地在中国推广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体育,基本没有体现推广本国项目的作用。并且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官员的数量上也与我国体育大国的实际体量不符。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现有的276名任职人员中,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国际单项体育协会副主席以上高端职位的不足十人。[6]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高端体育人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仍以传播和推广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只有于再清一人短暂兼任过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一职。对于本土体育项目的宣传,中国体育人才在国际视野中的作用还远未见其势。鲍明晓认为:“十四五”文化建设,一方面会给体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属于大文化的体育事业提供更为鲜活、更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向心力。[4]“十四五”规划中也再次强调了要坚定文化自信。[7]文化自信放之于体育则是体育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兴盛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奠基。[8]持此理念,不能总是一味地“屈从”于西方和他国体育项目,以在这些项目中取胜争光为主要目的。虽然赢得奖牌获得短期成功,但长远来看则是帮助“他者”推广“他者”文化。新时代要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立足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推广实践,提升我国文化影响综合实力,建设真正的体育强国。
目前,中国存在国际体育话语权相对微弱的客观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奥运会体育项目都是其他民族、国家的项目,中国在其中很难融入核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领导机构国家数与相应会员数的比例较低,只有极少数国家能有幸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领导机构中任职。[9]
这些原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体育人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作用。但是反观日本,早在百年之前,就出现了像嘉纳治五郎这样的传统体育人才打破了这一桎梏。作为奥委会委员,他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在日本推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而是将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体育的理念引入日本,用以改造日本民族体育形式——柔术。他立足于去繁就简,跟随多个流派柔术大师学习并得其精髓,探索各个流派中的技术原理,总结出关键的技术要点,形成了一套丰富圆满的技术体系。为了便于教学,他将技术中危险的、在实战中不奏效的技法剔除出来;采取“乱取(实战)”“形”“讲义”“问答”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以“乱取”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对本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体系进行了现代化的构建。也正因如此,才让他的讲道馆柔道在短时间内战胜了传统柔术,因此名声大震,形成品牌效应,从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同时他作为一名教育家,在学校系统将技术传授给青年学生,对传统的段位制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层次丰满的段位等级,不仅利于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快了练习人群的普及,让柔道迅速走上了现代化的正轨。作为一个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柔道的传播推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柔道宣传,亲力亲为,出访多个国家讲演示范;创办柔道杂志、组织柔道文化会;进行公开的演武和各级锦标赛;促进讲道馆的财团法人制;建立和推动各种柔道团体,得到人力、财力的支撑;助力柔道的海外传播……[10]嘉纳治五郎一生追求“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终其一生,完成了日本传统柔术向现代柔道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术”至“道”的全面升华,为柔道进入奥运会打下必要基础。此外,他还支持船越义珍对空手道进行改造,构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空手道运动,使得空手道最终也成功跻身奥运。有了本土项目进入国际体坛,不仅对提升本国的体育国际话语权有直接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本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文化是民族的象征,是人们精神的家园和民族赓续的血脉。[11]中国传统体育至今还没有完成,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始日本传统体育百年前就已经完成的传统体育现代化、国际化改造的任务,更遑论被国际社会正式认可和接受了。所谓“中国功夫名扬天下”,实际上是“中国功夫片名扬天下”。武术套路运动作为表演美轮美奂,走向舞台、影视轻车熟路,但作为主观评分的运动项目却未为奥运会接受 。
新时代,在建设体育强国和“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体育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一种有形的客观实体,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载体。[12]民族传统体育无疑是当前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因此,要充分借助国际组织的推动力,打好这张民族牌。解决中国体育领域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既是建设“体育强国”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驱动力。[13]新时代,中国体育人才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为传播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提供支持成为当前值得学界关注的历史命题。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14]新时代,要提高国际体育话语权,体育人才是关键。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数反映了我国参与国际体育规则议事的能力和制定规则的能力与机会。[15]因而,要全力培育人才、发掘人才、支持人才,推进体育体制改革,破除体制壁垒,优化国际体育人才结构,向国际体育组织输送高端体育人才,深入国际体育组织运行管理层,使其不遗余力地向国际体育组织推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当然,目的先不在使其接受,而是认真收集国际体育精英们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改造当中来。如此反复,通过“螺旋上升”的效应,使国际体育组织一方面不断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体育,另一方面,看到中国改造传统体育,对接国际社会的虚心、信心和决心。新时代,要充分利用国际体育组织的强大影响力,助力我国本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推广。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已提出必须抓紧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强、业务过硬、外语水平好、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作为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选的后备人才队伍。[16]在实际的人才选拔培养的过程中,大都以西方体育项目为着力点。体育总局开展过具体的培训工作,主要内容是外交礼仪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17]北京体育大学对标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也开办了针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研究生“冠军班”;[18]尽管各方都在努力,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努力始终是没有提高到关注民族体育的高度。从嘉纳治五郎的成功经验可见,要培养的人才,不能仅把重心放在西方体育上,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大背景下,必须提高对于民族本土体育的发展。要培养熟稔西方体育文化,熟悉国际体育组织运行规律,同时又精通中国文化、精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熟悉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中西文化、中西体育,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对接上国际的话语逻辑,对接上国际的秩序与需要,对接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里提到的人才,不是狭义的年轻人才,还包括更广义的人才精英。因为他们熟悉国际社会的需要,熟悉西方体育的经验,同时他们又了解“我们有什么”“我们的东西能做什么”,从而实现中西体育文化的相互融合。
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要站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大力推动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积极争取武术和龙舟项目入奥。”[19]要让本民族的传统体育与国际对接,则必须在项目上构建出符合现代体育潮流和规律的运动形式。这点可以参考日本、韩国的民族传统项目的现代化改造经验,吸取西方体育项目的构建规律,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本土体育项目的改造。阿伦·古特曼在剖析现代体育的本质时指出:现代体育的理性化特征,属于有组织的游戏,即有组织,有规则的游戏。[20]因此,要撇开那些违背人类文明发展方式、脱离时代的体育运动形式,努力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构建具备游戏趣味性、教育性、安全性、文明性及观赏价值于一身的体育项目,使其更加深入地走向世界,走进奥运。目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1]这为项目的选择提供了优先的参考,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自身项目的影响力,能够在项目推广方面节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太极拳中发掘和探索出一项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项目是当前构建项目的首选,并且已经有多名学者指出太极拳中的太极推手非常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虽然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归结为国家层面尚未大力支持其推广研发,没有官方的赛事体系,项目本身的竞技规则也存在缺陷,但完全不影响这一项目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事实,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太极推手现代化改造的意见及建议,其中不乏许多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科学性的方案。黄康辉、杨建营提出“在比赛过程中从运动员所使用的技术中提炼出几个典型的核心技法,形成技法库,作为规定动作,供运动员比赛时从中选择。[22]田金龙认为可以从杨式、武式、吴式、陈式太极拳技术中提炼出掷、挂、偏、拧4种推手技法,探讨其技术原理与方法,把其提升为一式四法的太极推手技术体系。[23]张长念编创了太极拳“十二功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并步、定步、活步十二盘手、十二散推、十二散打的分单元和综合练习。[24]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将为构建符合现代体育的民族体育项目提供有益参考,为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新时代,要继续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全面深入建设体育强国,发挥体育人才在国际组织中推进本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作用,要将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通路进行强化和充实,探讨建立人才交流和开展工作的专门组织。
首先,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总局及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作用,在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奥委会、外事部门之间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构建专门的高端体育人才及储备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完善体育部门和对外交流与合作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创建中国体育人才在国际组织中协调各方、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服务平台,规划我国本土体育与国际体育交流与学习的对接事务,实现中国体育人才对外交流与合作上下一盘棋,深入推进我国本土体育与外国体育项目,特别是奥林匹克竞技项目的交流学习,助力我国本土项目的现代化、国际化改造进程。将体育人才工作组织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推广本土项目国际化的任务纳入体育强国建设中来。其次,加紧相关人才工作组织的筹建工作。明确组织定位,建立专门的体育人才工作组织,目的是未来能够在让我国体育人才在国际组织中集中智慧和力量,为我国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发展打通有效通路,广泛收取国际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尽快完成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改造,实现我国体育项目进奥运的远大目标。通过专门组织的建立,能够明确分工,加强高端体育人才的分工合作,将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同时平衡各方力量,以免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某个人或集体产生不利影响时能够有效及时纠正改进,协调各方意见。最后,专门的组织建立必须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才能在国际社会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以便在开展工作时得到国际组织的接纳和信任,才能得到对等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展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在组织中培养储备人才,在组织中坚持“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学习展示的国际大平台,由高端体育人才直接进行工作经验的输出,加快人才成长进程,保证组织自身持续发展的活力。
集中组织力量,形成合力,而不是单兵作战。组织定期进行研讨学习,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这样才能保证体育人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工作有目标、有程序、有动力。才能凝心聚力,办成大事,而不是随波逐流,始终被西方体育文化所牵制,一味被动地以推广西方体育运动为工作重心,从而影响本民族的传统体育的赓续发展,导致本民族的体育始终停留在原地,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不能向世界展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