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碧霞 仉 坤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著名院士杨叔子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会不打自垮。从杨叔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民族精神和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经过几千年的发酵、沉淀已经成为大众性的体育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社会结构的变迁,武术作为中国早期的产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并且逐渐被人们重视,武术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界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更是我国从古至今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例如,霍元甲、黄飞鸿、叶问等武术宗师皆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首都作为文化交汇之地,造就了北方武术和南方武术有明显不同的文化特点,武术社团作为最早的武术培训机构为社会各阶级培育了众多的人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作为历史上北京创立的第一家武术社,为武术的发展及武术界的团结作出了不朽贡献。创立至今仍然是北京民间武术一支活跃的武术社团。90年代后,武术社团的不断出现,以武术社团为题的研究逐渐增多。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使许多国人认为武术在战争中已失去优势,已无“用武之地”。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武举制。当时处于极度自卑的中国人开始呼吁“向西方学习”,在军队、学校、社会教育中采用西方兵式体操成为热潮[2]旧有的军事武术体系几乎被完全瓦解。随着军事武术体系的瓦解,以军事武术为主导促使武术向前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被打破。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活动也被迫停止。20世纪60年代末期,武术运动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拳种被打入冷宫,如太极拳、少林拳等被扣上了莫有的罪名,广大民间武术社团失去了立足社会的基础。不得从事武术活动,剥夺了群众习武的权利。许多珍贵的武术拳种资料在“破四旧”运动中也被销毁,传统武术瑰宝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浩劫,武术几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3]
1949年后武术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改变,1952年“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的设立,标志着武术进入体育的行列。随着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武术逐渐受到人们群众的极大关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武术的学习行列中,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在这时,越来越多的武术社团也相继成立起来。1962年,北京武术运动协会的成立,使北京的武术运动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在北京武术运动协会统一管理下也有了规范化的发展。1971年,周总理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体育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大力抓业余训练,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体育活动。国际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和各省市甚至乡村武术竞技的发展[4]。随着武术竞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武术社团作为当时培养人才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所,其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是由形意拳名家耿继善秉承其师刘奇兰以“团结武林同道,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广泛开展国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为己任”的重托,于1900年在北京地安门西火神庙内创建,到了明、清两代,因燕京是京师重地,军队防务建设和武术训练都是强项;清朝的王公贝勒喜好武术,带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19世纪末武术逐步退出战场,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1901年武举的废除,彻底结束了武术作为军事手段的历史,[5]武术开始转向民间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武术的“强国强种”“抵御外辱”的尚武思潮受到政界和知识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崇[6],给北京武术社团带来了新的活力。北京武术社团蓬勃兴起,除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之外,诸如北平体育研究社、行健社、北平国术体育社团、天桥武术茶社、中州会馆拳场、艺林武术社、汇通国术研究社等也相继成立。
“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自成立就以“团结武林同道,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广泛开展国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为己任”的重托,面向北京各个阶层人士服务。教习内容以传授形意、八卦拳械为专长。1900年成立至1940年期间经历了两任社长,分别是耿继善、邓云峰。这时“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主要以抵御外寇为已任。1940年由邓云峰先生高徒吴子珍担任第三任社长,其广交武友,广泛邀请各拳种名师前来任教。团结武林人士,共谋武术的发展。197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社会活动被迫停止,但是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弟子们依然默默的普及、传播中华传统武术。并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北京和全国形意拳观摩交流大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改革开放后,1994年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在北京市体委、市武术协会等组织的批准下恢复设立。更名为”北京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研究社”,由邓云峰先生弟子、著名作家杨沬担任第四任社长。这个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的武术社团,终于又重返武坛。1995年吴子珍先生弟子、著名武术家牛宝贵先生任第五任社长,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财经学院传授太极拳,学生众多。为弘扬中华武术、推广太极拳,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众多贡献。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研究社复社二十多年来,四民社弟子在各地各单位举办了多个教学点,培养出成绩优异者百余人。目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依然不断发展创新,弘扬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延续百年,历任五任社长。在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的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和众多武术家的帮助下,至今仍是北京民间武术一支活跃的武术社团。
从与北京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相关的资料中了解到,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最初以形意拳和八卦拳为主进行教学,练形意的都练八卦,练八卦的也都练形意,后期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融合了很多的拳种,比如太极、六合、地躺、八极。自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成立以来就没有门户之见,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是北京市各个门派各个拳种的融汇之地,各个大师在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内交流心得。所以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现在不仅仅有形意和八卦,其他的拳种也有传承,最为可惜的是也有不少传统的拳种已经失传。从以上资料了解分析得出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传承内容以形意拳和八卦拳为主,其他拳种为次的方式传承的。形意拳是作为众多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最早是由心意六合拳演变而来的,是由河北的李洛能先生学自山西的戴隆邦,学成之后号称“神拳李洛能”。由于当时心意拳不传外姓,所以学拳时历经坎坷,在传习时他做到了改良与创新,并且命名为形意拳,他改掉过去的保守思想,广收门徒传艺,各阶级人士争相求艺,因此,名传四方。他的弟子众多,其中河北刘奇兰就是其中一个,而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创始人耿继善正是刘奇兰的弟子。耿继善秉承了师傅刘奇兰的风格,广泛传播形意、八卦,排除门户之见,与各门派名家交往甚密,互相交流学习,故而形成了现在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传承内容以形意拳和八卦拳为主,其他拳种并存。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最可惜的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着为数不少的拳种已经失传。这也是中国史上应该为之叹息的。
传统武术伴随中华文明延续千年至今,这显然与传统武术独特的传承方式有关,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以传授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7]崔玉京秘书长指出,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创建至今传承方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说,第一个阶段由1900年到1940年;第二个阶段是由1940年到1970年;第三阶段为1970年到2010年;第四个阶段是由2010年到现阶段。
第一个阶段。冷兵器时镖局和武行,这些人都是以武术谋生的,自从枪炮出来之后有一大批的从事武术的职业人员失业,也就是这个阶段很多的拳种和门派相继失传。在这一阶段中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是以家庭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第二个阶段。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公开授课广收门徒,抛开门户之见向社会招揽学生。第二阶段也是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最盛时期。第二阶段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则是广收门徒以师门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第三个阶段 。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由于当时的社会政策的影响,关闭了一段时间但是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传承仍然没有断,有着不少的学生依然坚持练习。这个阶段,前期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失去了一大批的学生,也失传了很多的武术文化。在复社后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依靠学校传承方式传承。第四个阶段。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大多都是业余学员,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现在为一周几次或者一月几次的公开大课而授课,学员需将所学内容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练习、练习中生活。现阶段的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在传承方式上有着巨大的困难。
支持大中小学、厂矿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织群众性体育俱乐部联赛,并积极承接体育部门赛事活动等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农民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农民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支持和培育发展社区体育组织。[7]据本人实地考察和崔玉京秘书长指出,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成立比较早有100多年时间,像在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学过拳的和现在在学拳的还是比较多的,在师资方面,现阶段受社会环境问题的影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教练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有时会和一些练习者的时间对不上。据了解,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现有成员两百余人,但是所传武术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现有授课地点十多处,如芍药居、昌平洪福苑、紫竹院、首都师范大学、沙河、清河等地都有授课点。社长所组织十几人的教练团也经常在贵州传播传统武术,与此同时开展了武术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等活动。随着越来越多活动的开展,需要的师资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教练多数是业余的,所以现阶段师资比较受限制。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社团的师资以及社团的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可以说目前影响武术社团发展的因素众多,比如多重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不强,社团管理混乱思想不统一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运营或管理上的不足,往往导致授课内容和时间呈多样性和多变性,也间接地导致学员学不到或学不精某种拳法及拳种。在此基础上学员的人数就会逐渐减少,而武术社团的经费也相对减少。武术社团的老师及教练得不到足够的报酬就会“另寻出路”,另一方面,社团经费的短缺影响社团授课的场地、设施等基础条件。自20世纪人们进入小康社会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得到了显著地提升,所以更希望或者更愿意去基础设施完善、师资资源较好的武术社团学习。
在武术的发展传承中,民间自发组织的社会武术团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的传播、研习曾发挥着积极作用,并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8]武术社团是以武术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目前,在我国既存在自上而下建立的,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武术社团组织——武术协会组织系统,又存在着自下而上建立的群众性武术社团。但从性质上讲,他们都是社团性质的民间组织,是武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9]根据崔玉京秘书长的话来分析,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传承历史悠久,武术文化非常好,首先在社团内部团结方面,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做了很好榜样作用,这一点是值得各个武术社团和武术机构学习的一点。其次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优秀文化传承的精髓是“习武重德、尊师重道”,而这一文化精髓造就了“团结一心、海纳百川”的四民精神,这就是百余年来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坎坷而不衰的秘密。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与武术界高手们一起研究武术、切磋技艺,互相学习显示出了良好的武德、武风,为武术的发展和武术界的的团结、包容、尊师重道做出了贡献。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在体育界有着积极的作用。1970年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社会活动被迫停止期间,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弟子们依然默默的普及、传播中华传统武术。而那时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团作为非盈利性的组织,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普及、传播中华传统武术,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坚持100多年只为了最初的原则,在体育界我想应该是少有的。
北京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自成立伊始,就把服务对象定为面向北京各个阶层人士。北京四民社以“团结武林同道,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广泛开展国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为己任”的重托,从改变国家命运出发,树立以武兴国的思想,努力打破门户之见,以传授形意、八卦拳械为专长,对其他拳种持欢迎态度,会内聚集各拳种名家广泛邀请各拳种名师前来任教、切磋,如八卦名家程有信、刘凤春、六合拳名家刘彩臣、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形意名家尚云祥、太极名家吴鉴泉、吴图南、杨禹廷(吴式太极拳)、马礼堂、李天冀、陈子江(形意拳)、马玉清(查拳、六合拳)、吴斌楼(戳脚翻子拳)等。他们通过武术社相互交流,团结武林人士,使传统武术的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为武术界积蓄了大量的武术人才。
清末民初,国家正处于国力衰退和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尚武是改变中国命运的途径,中国要自救就要大力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以“培养尚武精神,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邓云峰先生鼓励弟子勇敢杀敌,在其弟子张贵生与日寇搏杀牺牲后,他更加激励弟子刻苦练功,立志报国。
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是最早的武术社团,首先是对其他武术社团的带领和引导的作用,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有着自己内部的一种社团文化。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研究社延续百年,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坚守与发展,这都得益于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后辈继承前辈们习武修德的好作风,为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振奋民族精神而发奋图强的精神。对一个武术社的社团文化进行研究,具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可以帮助其他武术社团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对其他武术社团的启示,本人认为应有着引导新生武术社团成长、领导其他武术社团共同进步、普及传统武术的传承等。当然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社团主管部门观念陈旧、多重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不强、社团管理混乱思想不统一等等。希望以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为例,能够对其他武术社团的发展做到标杆与警戒的作用。
5.1.1 训练时间长,成效慢,学员不足
据实地考察和崔玉京秘书长指出,现阶段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师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由于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对这种踏踏实实的传统项目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练习者已无过去那么多,在缺乏学员的基础上,社团的经济来源也就变少,也就没有过多的经济来完善教学的场地和设施。教练在没有学员和资金的情况下便会另谋他职。
图1 武术社教学点之一的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 老师傅教学员练习
5.1.2 社会环境的影响,传承方式、方法受限制
目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鲜有人知,这也证明了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在宣传力度上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北京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主要以教授传统武术为主,所以练习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教授武术更注重对技术的传授,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华尚武精神和武德的传授。
5.1.3 主管部门侧重于竞技武术的发展,对传统武术的关注不够
由于受到目前我国武术运动体制的影响。竞技武术作为体育部门重点发展的对象。在比赛中能否取得好成绩成为了主管部门评价一个项目好坏的标准。虽然近些年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群众性的武术社团工作受到了体育主管部门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并未纳入到体育工作的评价中,很多地区的的体育部门工作重心依然是偏向竞技武术,对社会中武术社团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体育主管部门的精力大多数放在竞技武术学校、体校和各大高校的武术班中,从而忽视了群众性武术社团的建设。
5.1.4 对外宣传度不够
自1970年之后,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闭社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学生有所流失,从此之后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知名度也慢慢下降。而在当时手机和网络不能普及,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也只能通过报纸和口口相传来宣传,导致现在了解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人很少。现阶段武术培训机构和武术馆校的崛起,各个武术培训机构和武馆的宣传招生,影响了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宣传力度。我们都知道传统武术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并不像现在的散打、跆拳道和泰拳那样直观。所以知道并了解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也就人少之又少。
5.2.1 扩大宣传渠道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信息与互联网时代,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可以依靠影视、网络等多媒体进行宣传,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以与电视台联手拍摄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纪录片,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一些训练、比赛视频,建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专门网站,发挥多种媒体渠道共同宣传的效果,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北京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历史价值和重拾百年尚武爱国精神。
5.2.2 建立完善理事会制度和监事会职能
在民间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武术社团是现代民间武术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现武术社会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从2020年到2025年,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将用五年的时间,建立完善理事会制度和监事会职能,形成认证练功点和巡视指导体系以保障传统武术的教育质量;并与5—10个政府对口组织(体委、教育局、武协)形成培养扶持传统武术教学网络。从而基本形成项目合理、管理健全、诚信自律、特色显著的武术类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并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方参与、监督有力、科学规范的传统武术发展体系。
5.2.3 拓展收入渠道
资金匮乏会严重影响武术社团活动的开展。这其中不仅有体育管理体制和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还有协会自身社会筹资能力不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依靠于政府资金的支持和收缴会费。针对我们国家的国情,完全依靠政府和收缴会费是短期内还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扩展资金筹集渠道,把政府拨款和动员爱好者自筹经费、向企业、社会募集资金作为筹资工作的主要方向。
5.2.4 改革政府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促进政府和社团的合理分工
主管部门应该树立协同合作观念,把一些工作放手交给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去做,而不应一手抓,协同各部门抓好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日常活动管理和年度审查工作。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树立抓大放小,宏观管理的思想。政府与社团应该各安其所、各尽其职、良性互动、协调藕合。给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独立开展活动的权利。主管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为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提供必要的资金、器材、场地支持。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宣传,搭建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和社会群众沟通的桥梁。体育社团改革迫切需要政府职能改变和与之互动,这是我国体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5.2.5 引进创新型人才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要想在未来复杂的大环境中站稳脚步,必须拉拢人才。目前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专业人才(即武术技术过硬,具有创新意识、视野广阔有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是比较缺乏的。缺乏高素质的武术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引进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在职工作人员的武术、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