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 传承五地非物质民俗文化

2021-09-22 14:37:02王之一郭倩张梦鑫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
关键词:柳编花果萍乡

王之一 郭倩 张梦鑫

【摘要】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瑰宝,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既有厚重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深刻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冀赣豫黔滇五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广宗柳编、萍乡花果、洛阳三彩、贵州花灯戏、西双版纳泼水节这五种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这五种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艺术价值,探索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寻求使之更好传承发展的策略,希望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质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 地方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66-02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了诸多优质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是进入到新时代之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人们所能够感知到的文化从单一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如民俗文化传承人断层、缺乏创新、吸引力不足等等,诸多优质民俗文化因此而逐渐消亡,退出历史舞台。拯救陷入传承与发展瓶颈的民俗文化,促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是当前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所探究的焦点。

一、五地非物质民俗文化的概述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五种民俗文化,均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在当地独具特色,历史悠久,是当地居民十分熟悉的一种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有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承载有极为厚重的历史人文色彩。而这两种文化各自的亮点也十分突出,首先以广宗柳编为例,其是发源于河北省广宗县的一种地方传统手工艺品,诞生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主要特点是用柳条编制成为家用器具、工艺品等,柳编作品具有美观、实用、环保和健康等多种优点。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柳编的家用器具以及工艺品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诞生至今,柳编工艺的传承手法就是口传心授,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传承方式为家传和师传两种。柳编工艺的高光时刻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广宗柳编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机遇,成为广宗县当地多个村镇的主导副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柳编的实用价值逐渐被削弱,由于其传承方式落后、手段单一,所受到的关注度逐渐减弱,影响力也不断缩小。该民俗文化虽然在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传承与发展中的不足和缺陷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和改善。

萍乡花果的诞生历史悠久,据相关研究表明,萍乡花果已经有了千余年的历史,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该民俗文化一直都活在各式各样的传说之中,真正有文字史料记载的传承关系是在1914年,欧阳子裁及其子女所开设的“日新德”花果店。作为江西萍乡的传统名点,萍乡花果属于“舌尖上的艺术”,其制作以及生产工艺是现代科技难以复刻的,该民俗文化既有食用价值,同时又有观赏价值。早在2006年萍乡花果就已经被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据相关调查显示,萍乡花果一般是由柚子、橘子、辣椒等常见的果蔬作为原材料,因为造型独特、别致新颖,营养丰富、具有较好的食用功效而受到了较多受众的青睐。在该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由于历史以及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该民俗文化的发展,因此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处于相对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进入到新时代之后,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然面临着全新的瓶颈与危机,由于其对于传承人的综合技能要求比较高,要掌握花果制作技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花果的经济效益日益低下等多种因素,一定程度上还是制约了该民俗文化的发展。

洛阳三彩也被称为唐三彩,其是集雕塑、绘画和陶艺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艺术品,诞生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最初洛阳三彩是作为随葬品存在的。洛阳三彩的诞生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宋末元初时,其烧制工艺失传。直到20世纪初,我国在古墓挖掘中发现唐三彩,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是由于历经千年时光,被挖掘的唐三彩大部分都是残片而并非完整的工艺品。洛阳当地的居民在观摩唐三彩工艺品时,有手艺人尝试对其进行修补,在修补的过程中仿古唐三彩应运而生,这种仿古唐三彩是今天洛陽三彩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形式。洛阳三彩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如今其已经发展成为了洛阳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贵州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是在清末民初的民间歌舞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有歌舞,随着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后来则受到戏曲的影响,发展成为了今天人们所熟悉的花灯戏。贵州花灯戏在独山、遵义、安顺、铜仁等地盛行,虽然不如京剧、越剧等剧种被人们所熟知,但因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多元的民族特色,深受当地人民青睐。在2006年贵州花灯戏中的思南土家花灯被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贵州花灯戏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

西双版纳泼水节也被称为浴佛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多在公历的4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时间在3-7天左右。泼水节活动期间民俗活动众多,集中展现了傣族的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服饰文化等,借助该民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傣族,可以更好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泼水节被选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可见该民俗文化的社会地位之高。

二、五地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困境分析

如上文所述,五地的广宗柳编、萍乡花果、洛阳三彩、贵州花灯戏、西双版纳泼水节等民俗文化或是已经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是即将被选入,其地方色彩浓厚,特点鲜明,传承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是,即便如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皆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首先,这些民俗文化绝大部分对于传承者的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除了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民俗节日,当地居民对这项文化的基本活动内容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之外,其他的几项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传承者首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掌握相应的制作技艺,才有可能实现传承的目标,而且其传承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是家传或者师传。对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要么不愿意吃苦,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相关技艺,要么找不到学习相关技艺的门路,这些都极大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缺乏创新,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等也并非一成不变,一项优质民俗文化要想获得更好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积极与时俱进,但是纵观上述五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来看,其创新力度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只是一味继承传统,受众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难以感受到亮点,民俗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降低,因此其传承和发展受到影响和干扰。最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较低。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文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需要高度关注,因为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来说,他们不仅是优质民俗文化的继承者,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只有解决了生存方面的问题,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将精力投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之中。但是,结合几种民俗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效益获取效果却并不如预期理想。以广宗柳编为例,借助该技艺所编制出来的工艺品可替代品多,而且柳编的一系列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生产效率低,但是其他工艺品却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批量生产,产出效率高。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其经济效益降低。

三、发展地方特色传承五地民俗文化的策略

要想使得五地的优质民俗文化遗传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创新策略与方法。结合其传承发展的困境来看,首先就需要做好传承人培养工作,拓展传承方式。在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现有传承人身上,还需要想办法扩大相关民俗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如可以尝试让这民俗文化进入当地中小学课堂,加深学生们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其次,还应当经济的进行创新,提升民俗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接触到的新文化种类不断增多,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质民俗文化,就需要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喜欢哪种类型的文化,探析这些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联点,做好民俗文化创新工作,这样才能更好提升民俗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后,还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这样能够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总之,优质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做好相关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相关民俗文化,不论是对于当地精神文化的繁荣,还是经济水平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尔宁.洛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分析[J].文化月刊,2020,(12):51-53.

[2]孫鲁璇.“互联网+”视域下我国传统文化草柳编的数字化传播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4):15-16.

[3]美斯.贵州花灯戏《盐道》:创新传承地方非遗[N].中国文化报,2017-07-01(007).

[4]杨春晓.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以江西萍乡花果艺术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3,(06):205-206.

[5]宋秀卿.“水”为“节”狂——西双版纳泼水节案例解析[J].中国会展,2006,(09):52-53.

作者简介:

王之一,第一作者,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化传承保护。

郭倩,第二作者,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化传承保护。

张梦鑫,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化传承保护。

猜你喜欢
柳编花果萍乡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美食(2022年5期)2022-05-07 22:27:35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0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心声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20
卢龙县绿鑫苗木(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河北果树(2020年1期)2020-02-09 12:31:46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农家书屋(2018年5期)2018-05-30 03:40:54
柑桔花果期管理关键技术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22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科学之友(2016年11期)2016-11-21 18:39:51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职业(2016年6期)2016-08-09 18: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