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基础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灵比较稚嫩,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体育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其心理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理念的渗透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德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德育;小学;体育教学;渗透策略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开始关注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师要在教授给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他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引导,利用丰富的体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氛围,培养他们的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但目前来看,德育理念在小学体育中渗透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升,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渗透德育,是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结合日常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内容
学科德育并不是教学与德育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根据学科的具体特点,合理地选择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体育教学以班级为单位,通常需要学生跟随教师的指挥和引导开展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集体精神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体育课开始的排列队伍、做热身操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指挥,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对表现不当的学生及时做出提示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队伍的整齐性和美观性,有助于使学生意识到班级是一个整体,一个人表现不佳会影响到整个队形,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积极为班集体做贡献的意识。
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大鱼网”的游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拉手组成渔网,另一组学生则要从渔网的空隙中跑出,但不能跑出划定的“池塘”范围。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都需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游戏的胜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意识。
二、创设体育活动情境,深化德育效果
德育是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和引导,德育的渗透通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才能使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情境的构建,不能刻板地将德育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会、自主探索,对德育内容形成深刻的体会和高度的认同感,内化成为自身的素养。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学习空间,在活动形式上也更加丰富,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优势,创设不同的德育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快快集合”的活动,为小学生讲述解放军严守纪律的故事,激发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根据教师的手势和口号,快速、标准地完成相应的动作,呈现出整齐划一的队形。又如在讲解运动健康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出“救助伤员”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运动中划破皮肤、扭到脚等不同的受伤情况,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完成自救或救助他人。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掌握运动中受伤的正确应对办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加强体育技术训练,持续渗透德育
体育素养的提升需要长期、持续的训练,但不少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如有的学生觉得技术训练比较枯燥,难以长期坚持下来,有的学生面对激烈的运动项目存在畏惧心理,不敢参与进来。
对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技术训练方面的引导,为他们讲解坚持体育运动对身心成长的益处,并鼓励他们坚持自我、超越自我,通过语言和行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最后为国争光的例子,激励学生向这些运动员学习。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提升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打造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奋进的班集体。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体育运动的魅力,感悟相互竞争、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教师可以将学生训练、比赛的过程录制下来,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提升他们热爱体育的情感,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精神。
四、结语
体育课程對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师要明确德育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将其渗透到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创设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情境,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技术训练,从而在体育课上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心灵成长的氛围,将集体精神、纪律意识、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等良好品质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正面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德育在小学体育课中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 何爱明.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开展中渗透德育[J].灌篮,2021(2):98.
[2] 陈青山.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在小学体育中的渗透研究[J].神州,2021(6):121-122.
[3] 陈超.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读与写,2021,1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