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谜语研究综述

2021-09-22 09:53张雪梅段丽平张佳明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谜语汉语

张雪梅 段丽平 张佳明

摘 要:汉语谜语是中华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其娱乐性、文化性、知识性和民族性使其超越其地域与时代的局限,历来深受民众喜爱,也受到了历代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为汉语谜语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梳理和评析国内不同历史时期下针对汉语谜语这一语言艺术现象的不同研究发现和成果,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谜语研究的问题以及可进一步展开研究的方向,从而推动谜语传统研究的深化以及谜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汉语; 谜语; 传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I27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99-002

国内学者自古以来对汉语谜语研究都保持了较高的学术热情,古代学者不仅注重对谜语历史和演化的考据,也注重对谜语的整理和分类,当代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从民俗学、文艺学角度,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保护角度出发,对谜语进一步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古代对谜语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谜语的搜集、分类、界定和历史演变过程的考查以及对一些谜人谜事的记载。如先秦时代《韩非子·喻老》和《左传·宣公十二年》分别记载了楚庄王与申舟、申叔展与还无社之间以谜对话。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首次明确了“谜语”的称呼,他在书中写道,“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并对谜语给出了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同时通过对比谜语和笑话较为完整和系统地阐述了二者的发展、区别、典型代表作品以及意义和作用。就谜语而言,刘勰认为它不可废弃,但是比起供人玩乐的功能,其讽刺谲谏功能更为重要,它可发挥对统治阶层的箴戒作用。这一时期的谜语作品除了鲍照的字谜诗集外,大多东鳞西爪的散见于各种史书、笔记、文学作品中,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西汉学刘向的《新序》和《说苑》、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代刘敬叔的《异苑》与范晔的《后汉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东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等中都有谜事和谜作记载。南朝刘义庆在其所著的《世说新语·捷悟篇》记录了最早的离合体文义谜。这一期间,唯一有记录的、也是最早的谜语专集是《隐书》,据传记载谜语共18则,可惜已佚。

二、隋唐宋时期

隋唐时期,侯白所著《启颜录》中记载了不少风趣的猜谜轶事。这一时期的传奇小说中也常常可见谜语的踪迹,如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袁郊的《甘泽谣》等,但这一时期最为出彩的就是诗人们撰写的相当数量的咏物谜语诗,其往往将诗文内容视作谜面而将诗题视作谜底,如雍裕之的《柳絮》、李峤的《风》、郑谷的《菊》、皮日休的《牡丹》、吴融的《鸳鸯》、陆龟蒙《蝉》、罗隐《蜂》等,大大推动了物谜诗的发展和壮大。

宋代时期,除了一些记载谜事和谜作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处厚的《青箱杂记》、冯子休的《桂苑丛谈》等,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如苏东坡等编著的《文戏集》、杨圃祥的《百斛珠》、朱士凯的《揆叙万类》,其中收录谜语较多的当数周密的《齐东野语·隐语》,它题材广泛,既有字谜、物谜、人名谜,也有“蹴鞠”这样的体育运动和“接果”这种生产活动的事谜。此外,宋代谜语有了较为明确的分类,如《都城纪胜》《梦梁录》中均提及诗谜、字谜、戾谜、社谜这些类别。元代战火连绵、民众颠沛流离,文人地位低下,谜作及谜事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文学作品记载收录了当时的一些谜语佳作,如萨都拉的《雁门集》、高德基的《平江记事》。还有一些规模大、水平高的谜集,如钟嗣成《录鬼薄》所描述的《包罗天地》《谜韵》,以及李治《敬斋古今黄主》中所描述的《才人隐语》,可惜兵燹之余全已佚失,未能流传下来,只能在文学作品中窥伺一二。此外,据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明代郎瑛《七修续稿·谜序文》等史料记录,一些有名的元曲作家如张小山、乔吉、徐景祥等也都兼擅谜语,制作了一些曲谜。

三、明清时期

明代谜语在制作猜射、组织活动、学术理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丰富和创新。其取材包罗万象,不断创新,制作日益精巧新颖,贴切雅致。出现不少研究谜语的著作和辑录,如冯梦龙的《黄山谜》、陈继儒的《精辑时兴雅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李贽《山中一夕话·谜语》、贺从善的《千文虎》、张云龙的《广社》等,主要侧重谜法梳理、谜艺鉴赏。这一时期的谜语体例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如黄周星首创了酒令体,使得谜语常见于百姓日常生活,而不过于受节日时间制约,进一步推动了民间猜谜活动的广泛开展。谜格之祖马苍山首创“广陵十八格”,用多种谜格手法丰富了谜材与制谜技巧,大大拓宽了常规猜法路径及谜底的变化范围。类别的划分进一步细致化,如冯梦龙依据谜底设列人事谜、字谜、天文谜、花木谜、曲牌谜、鸟兽谜、药名类、文史谜、俗语类等,《博笑珠玑》(无名氏)一書还最早记载归类了以《四书》谜为主的经书谜类。

清代谜书谜著盛行,如俞樾的《隐书》、古阶平的《谜话》、周工亮的《字触》、钱德苍的《解人颐》、费星田《拟猜隐谜》、咄咄夫的《一夕话》、杨恩寿的《灯社嬉春集》,其中张玉霖的《一百二十家谜抄》收录谜语高达10万多条。这些谜籍也不再拘泥于谜条收集,针对谜艺、谜史等进行的专题理论研究也大量涌现,甚至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谜学。如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不仅包含谜语数千则,还将外文入谜,首用英文作谜,且有关于谜语创作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对谜语各种风格与技巧作了评论与总结,提出了神、能、逸三品;薛凤昌《邃汉斋谜话》则阐述自己的谜语观:法门应有效支撑谜面;谜格使用不宜太多;运典与白描皆可,应多元化运典,不囿于四书五经等,但不应用生僻之典;反对闲字过多、谜底冗长,并提出谜语要符合“空灵、传神、典雅、浑成、意趣”标准。期间,谜格理论进一步发展,顾禄的《清嘉录》中提出二十四格,陈天一《春雨楼春灯格》列谜格五十八种,称“春灯之有格,犹文之有例也”。谜类划分进一步精致化,如夏之时《春宵博雅》按照猜制方法,分成训诂、会意、拆字、假借、别解、寻源六类。取材经书的训诂类谜语大量涌现,数量相当可观,如张潮撰的《下酒物》、毛际可的《灯谜》、又一村居士编《灯谜偶存》均高度关注经书谜,清费源的《玉荷隐语》一书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四书、易经、书经、礼记、庄子、国策、史记、武经、正蒙等。

四、清末民初时期

清末民初谜语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流派——南宗和北派,前者侧重引成句,即用前人诗词、对联等成句制谜面,亦重典雅韵致,后者则倾向另辟蹊径自撰谜面,亦重工稳协律。民国初期,徐枕亚《谈虎录》、汪雨人《嬉春阁廋词》等各类谜学专著相当丰富,主要记叙了谜条创作猜射的实践,并对谜语的源流、谜格、谜材、择面、评赏各方面作了细致入微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精辟新颖的观点。其中,钱南扬所著《谜史》(1928)考据和论述了谜语的胚胎、萌芽、定型,直至演化为“谜语”的过程,同时阐述了谜语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是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谜语发展史及其规律的专著,提升了谜学地位;陈光尧的《谜语研究》(1934)从谜语的概念、起源及历史、产生及演变、性质及分类、组合元素、与文学的关系、功能及影响等方面对谜语作了系统深刻的探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1929)以“六书”原理和体法开宗明义,从文学、美学等各个角度对谜语详加评注,是一部系统地介绍猜制谜法门和格式的谜艺工具书;刘景向的《谜学一脔》共列谜格59种,对每一谜格都作了详细注解说明,张郁庭《谜格释略》记载谜格谜格二百余种,韩英麟《增广隐格释略》中高达四百零七格,谜格种类繁多,一时间谜坛上“谜格”成风。

五、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谜语研究逐步得到了恢复。文革前,百废待兴,研究主要侧重在谜语的重新搜集整理与基础知识的推广,如《谜语和游戲》(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编印,1955)、《谜语选辑》(1956)、《谜语三百则》(1957)、《大家猜·民间谜语》(1958)、《谜语集》(1959)、《字谜百则》(1964)、《大众谜语》(1964)等,以及简化汉字谜语的推广,如《简化汉字谜语》(1958)等。虽然出现了一些谜语组织和刊物,但其范围也大都限于基础文化知识和谜语基础的推广。文革后,谜语研究走向新生,众多谜书谜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亮相,形成百家争鸣之势。学者们大都还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从传统民俗学和文艺学角度出发展开研究。在谜语与相关书籍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高伯瑜等编纂的《中华谜书集成》(共三册)蒐罗汇编了中国古今丰硕的谜书谜著,取材详实,是第一本谜书专题的资料书,侧面反映了中华谜语发展的轨迹;刘二安的《中国谜语库》(1999)按谜目分门别类较为全面地辑录了大量历代谜语作品,以及当代各类谜会、谜社及谜刊的佳谜。此外,还有王仿(2008)的《中国谜语大全》、李敬信(2011)《中国的谜语》等论著,这些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足量可靠的语言材料和丰富多样的谜语实例。在古谜的考证诠释方面,周问萍(1975)对清吴钰于的《隐语萃菁》中二十七则面底关系进行了诠释,同时对清代徐楚畹《四书人名廋辞》中所有九十六则无底之谜进行了成功猜射,并广征博引详解制谜解谜之思路;陆滋源《中华灯谜研究》(1986)对曹娥碑、曹操与杨修猜谜事进行了考证,并对《红楼梦》中的谜语进行了新的解读。在制谜方面,郑百川在《百川谜薮》(2001)中总结前人谜艺理论,厘清了“谜病”概念,提出了改良方法,强调别解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要取众多法门之长,在谜材方面强调注意捕捉新事物、开拓新思路,此外还提出制谜宜多读书、善读谜以增加积累与经验;陆滋源在《灯谜谜文选》(2000)中强调制谜无定法,可新颖别致却不宜过于怪僻,主张谜语要有现代气息,反对泥古,若借典制谜也言必有据。在谜语辞书方面,王学勤《中华谜语大辞典》(1989)是融谜史谜作、谜艺谜法、谜人谜事等相关知识于一体的大型谜语专科辞典,收录词目近三千条,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首次将谜学与辞典学结合在一起。章品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例类目,并与章品等人制定了《中华谜典》(1999),由十六个大类组成,共收词目五千余条。闫涛(2010)也出版了《华夏谜典》等谜书,这些辞书广征博引、叙述扼要、检索便捷,丰富了谜语研究成果,在谜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学方面,赵首成的《沐云斋文虎类稿》(2014)在梳理不同时期、不同谜家审美思想、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视角,指出了谜语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六大美学性质以及八种美学风格,并通过纵向或横向实例比较,阐明了谜语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拓展了谜语的美学视野,丰富谜语的美学内容。谜格方面,柯国臻(1979)在《谜谱》中明确指出“格为谜用,格助谜话”的立格准则,基于谜格对谜底形、序的作用,对谜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精简归纳,保留了百种谜格,将其分为十类,并结合谜例详尽阐述。

汉语谜语作为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语言文化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自古以来对谜语的学术研究考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先秦以来,谜语研究不断完善发展,时至今日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从搜集、分类、界定和历史等民俗学视角,到制作特征、组合元素、功能与文学的关系等文艺学视角,再到向美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拓展,国内学者对汉语谜语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也充分反映了谜语这一民俗文化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谜语在汉语语言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时代烙印,同时也为分析谜语,掌握其解读规律提供了便利。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三国谜语的拓扑翻译研究”(2021SJA014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春秋)孔丘.2016,尚书[M]蔡景仙注,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冯国超注.2017,周易[M],北京:华夏出版社

[3](西汉)司马迁.2017,史记[M]范文章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李敬信.2011,中国的谜语[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西汉)许慎.2018,说文解字[M]桂林:漓江出版社

[6](东汉)班固.2007,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7](南朝宋)刘义庆.2018,世说新语[M]北京:华文出版社

[8](南朝梁)刘勰.2018,文心雕龙[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9]林玉明.2009,中国谜语基础知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0] Bryant, M. 1990. Dictionary of English Riddles[M]New York: Rutledge Publishing

[11] Bryant, M. 1983. Riddles: Ancient and Modern[M]New York: Peter Bedrick Books

[12] Collis, H. 2003.?101 American English Riddles[M]?Chicago: NTC Publishing Group

[13]陈光尧.1934,迷语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

[14]胡郑辉.1996,灯谜与英文谜语——汉英文义谜研究[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5]梁前刚.1983,谜语常识浅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雪梅,1979年生,江苏无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谜语汉语
学汉语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追剧宅女教汉语
使人长大的谜语
识字谜语
汉语与拼音
谜语
谜语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