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成
真题回放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面为观点罗列,三小句即为三个观点。
审题要点:审题时,应理清三个观点之间的关系,很显然,三个观点各不相同,而且是对立关系,是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第一个观点,即把得失当作追求的目标和最终的结果;第二个观点,即意味着在总结得失经验教训之后重新出发;第三个观点,即意味着得失是生活的常态,贯穿于人生。
考生应注意“得与失”本身就具有思辨性,因此,要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
总之,题面的三种观点体现了三种人生态度,限制性与开放性都很足,对于考生有利的一面是选择一个角度或综合起来立意都没有什么难度,不利的一面是如何将这样一个看似好写的题目写出新意。
误区提醒
根据以往的审题习惯,考生容易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终点”“起点”“过程”,却忽略了这些关键词关联着的原因,因而在行文过程中只以这些关键词为引子,大谈意义,编写故事,作文写成了“擦边球文章”,导致作文立意不精准,主题不集中。在行文中,只是一味地去否认或者肯定,文章的立意只会囿于命题人设定好的方向,很难出新。考生可以试着“嫁接”,也就是要敢于“多折腾”,比如有的考生选择了第三个观点,然后通过嫁接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写出了新意:“得与失”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从“起点”到“终点”的循环过程。还有的考生未注意到“得与失”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行文中偏于一方,导致观点有失偏颇。还有些考生在行文过程中乱用素材,比如《晏子》中的: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看似与“得与失”有关,其实和题面的三个观点都不挨边,因为《晏子》中的“得与失”是分开而谈的,这是属于典型的“病急乱投医”。
写作指导
能够紧扣观点行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有三个观点的比较与取舍,以体现思考的辩证,考生还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或者人生层面,体现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与思考,还应努力做到思路清晰,论证有力,叙述有吸引力。
立意角度
1.结果;
2.自加压力,让人生美好;
3.善于总结,重新开始;
4.一时的得失不要紧,勇于从头再来;
5.把得失看成过程,可以塑造更好的自我;
6.把得失看成过程,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素材拓展
鳄鱼法则:当你被鳄鱼咬住一条腿,如果你尝试用手去解救被咬的腿,那么鳄鱼会继续咬住你的手。唯一可以及时止损的方式,就是放弃已经被咬住的腿。当你过分执着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时,那么已经得到的也会离你而去。
堕甑不顾:《后汉书·郭泰传》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郭泰在路上见一人背着瓦罐走路,途中瓦罐突然落地破碎,行路人却好像无事发生一般继续走路。郭泰问他为何连看也不看就弃之不顾,这人答道:“破都破了,再看还有什么用呢?”此人名为孟敏,求学十年之后闻名天下。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不易,患得患失不如顺其自然。生活中的幸福,就是拿得起的欢喜,与放得下的豁达。
李聚奎看淡得失:被誉为“将圣”的李聚奎参加过平江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等多项革命建设,功勋卓著。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邓华、杨得志,过去都是他手下的团长、政委,其资历显然在上将之上。可大将军衔仅有10人,不宜增加,组织上正犯难怎么开口做工作时,他竟传来话:“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例文
“得与失”之我见
□一考生
“得与失”是人的一生中无法避开的问题,人们怎么处理这一问题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自己的人生走向。在我看来,“得与失”当被视为一个过程。
理由之一,“得与失”被视为过程,更能激发人的潜能。“过程”即意味着“缓冲带”,在这个“缓冲带”之内,人们可以作各种努力与尝试,也就是说,人们有着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空間。“过程”也意味着机遇,很多同学欣赏下面这则流行语——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这则流行语蕴含的道理实则也是过程即机遇。
理由之二,“得与失”被视为过程,人生将具备更多的延展可能。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这样的观点看待人生,人生当是一个不断延展、不断超越的过程,因此,人不可能因为一时的“得与失”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这意味着“得与失”只能是中间态,只能是过程。世界上并不缺乏将“得与失”视作过程的人们,在他们看来,人当常葆乐观心态,因为一时的得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一时的失也不意味着人生就此无望。其实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道理。人类诞生百万年来,改造世界取得了很多成果,当下世界的诸多高度文明就是明证,同时人类也遭受了很多损失,比如数不清的天灾毁坏人类家园,伤害人类性命,然而,人类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始终勇毅前行。难怪美国的政治家英格索尔言之凿凿地说道:“人总是要生存、要进步的,人类必将走向更伟大、更广阔、更丰满的生活。”
理由之三,“得与失”被视为过程,契合世界的真相。我们置身的世界毫无疑问是复杂的,而复杂的真相无他,在于——运动,即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当中,正所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此,人该怎么应对世界?自然是以变应变,任何抱着“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的人都会被世界甩得远远的,人们须坚信:将“得与失”视为过程的看法与将“得与失”看成终点或起点的固化看法比较起来是更清醒的、更明智的。有的人也许妄想着以不变应万变,诚然,“以不变应万变”在一定的情境下是奏效的,但绝不是“万金油”,谁将人生的筹码押在这一点上,谁就无异于自戕。
“得与失”,非终点,也非起点,清醒的人们知道:“得与失”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从“起点”到“终点”的循环过程。
评点:文章可圈可点,亮点突出。第一、立意新颖,作者认为“得与失”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从“起点”到“终点”的循环过程,可以说是发人之所未发,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二、善于衔接,作者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或用诠释,或用哲学家的观点,或用哲学原理引出论述,做到了衔接自然,天衣无缝,显著地增加了文章的逻辑性。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