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惠琼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因素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趣味。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区分。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從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画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500米处,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处,车站在学校的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再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用10元钱进入超市购买物品,看谁买的东西最多、最有意义。学生很欣然的接受了这项作业,去超市完成作业。在全班的交流中,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有选择性地进行购物,有自主思考,有同伴讨论……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得积极、主动,兴趣随之激起,思维随之展开。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