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姁
[摘 要]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制药和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近300种中药材的鉴定技术。然而,部分中药材的性状较相似且难以区别,同时又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使本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不高,使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困难重重。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发现,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使学生学习中药鉴定技术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鉴别常用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学校;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困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72-02
当前,医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尤其是中药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使得中药的天然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正是由于中药的这种独特魅力,使得中药制药专业在未来的前景一片光明。基于此背景,许多学生选择就读中药制药或中药专业。学习阶段的转变需要学生及时转变以前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对象的陌生性,使得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难度加大。本文就该课程在中职教学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和本人的思考,总结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教学标准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编写的[1],也是药学类及相关专业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考查内容。中药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研究的正确与否、临床疗效的发挥和用药的安全等工作。本课程所用教材分总论和中药鉴定两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主要讲述中药鉴定基本知识,第二部分讲述具体中药的鉴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按照药物来源及药用部位进行分类介绍,做到举一反三,及时归纳总结。每一种中药材的鉴定都按照来源、产地、采收与加工、性状描述、功效、贮藏等方面进行讲解。所有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好好听讲,课后抓紧时间记忆,才能很好地掌握。
二、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困境
(一)制约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效果的因素
1.课程所列中药种类多,专业性强。本课程讲述近300种中药的鉴定技术,很多中药材特征很相似,难以区别,再加上一些人为掺入的异物,给中药的真伪及质量优劣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进行中药性状描述时,出现了大量的鉴定术语(如:云锦花纹、狮子盘头、怀中抱月、觀音合掌等),都需要学生用专业词汇来解释,同时与相应的药材对应起来。在学习中药的功效时,一些描述中药功效的术语也需要理解到位,如活血补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等,都需要与具体的主治病症对应起来,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本课程知识的庞杂性和专业性是制约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较低。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低,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缺乏自主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造成中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随着他们踏入中职学校,坏习惯仍然伴随着他们。在课堂上部分表现好的学生会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但两眼无神,对教师所讲内容并不关注;个别学生无视课堂纪律,随意出入。所有这些表现使得中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境地,让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3.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程度不高。中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目的是直接向社会输入技能型人才。但是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程度并不高,甚至有一定的偏见,这使得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2]。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常常把中职生看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偏见导致中职生存在烦闷、焦虑,甚至厌学的情绪,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定目标。总之,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这种负面影响,更加磨灭了中职生的学习动力,使中职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
(二)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
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社会对医药类专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专业发展方向并不明确,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中职药学专业学生面临职业定位不明确、职业前景迷茫、职业素养欠缺等困惑[3],学校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话,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各个岗位,体验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提高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三、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理论讲解与实训操作相结合,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标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胆探索并使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课堂上不爱学习的学生走进实训室后,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会大大提高。多年来,在实训课上逐步形成“教师示范—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成果展示—学生反思与改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中药鉴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具体某一味中药的鉴定时,通过制作中药饮片来观察其断面特征。例如在学习何首乌的断面特征(云锦花纹)时,学生可借助手中的饮片进行直观观察;在学习党参根茎的描述时,通过眼观的方法,更能很好地掌握党参的鉴定术语——狮子盘头;鉴定中药切片时,检查润药是否到位,可用手捏、指掐、穿刺等方法来判断,同时能够深刻地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药材。再比如进行中药气味学习时,可通过鼻闻,口尝的方式来感受中药的气味。在实训课上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试验进行理化鉴别,如进行大黄的理化鉴别时,取大黄粉末少许,加NaOH显红色。通过直观的颜色反应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使中药性状鉴定的教学更加直观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