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一带一路” 金融支撑体系升级的策略建议

2021-09-22 22:49余小阳
对外经贸实务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循环金融市场一带一路

余小阳

摘 要:当前“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在双循环格局下,国内经济向好,更高水平的开放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为“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升级带来了条件、需求、动力等机遇。为此,我国应从金融机构布局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创新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金融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来推动“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升级。

关键词:双循环;“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金融市场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经过7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金融体系建设日渐完善,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风险管理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与蔓延,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经济下行态势,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倒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确立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双循环”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相互促进和互为支撑。一方面,“双循环”需要“一带一路”来推动国际循环和对外开放,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动力;另一方面,“双循环”也能够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机遇支撑。因此,构建能够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对进一步深化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趋向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中国通过不断完善投融资支撑体系,强化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相互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稳定资金保障。具体而言:第一,商业性投融资体系日渐完善。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参与其中,通过不断完善其在沿线地区的网点布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付结算、资产管理、贷款融资、风险咨询等业务,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商业金融支撑体系。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商业金融机构累计为“一带一路”建设各类项目提供了约4000亿美元的资金,共有14家商业银行在33个沿线国家设立了80多个一级分行,商业金融布局体系不断完善。第二,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不断创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开展贸易融资、外汇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不断完善金融产品组合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项目投融资成本及投资风险,以投融资带动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并与全球数十个国际金融组织和地区多边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还与丝路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政府公共基金合作,构建了“投资-贷款-贸易”联动模式,推进股权融资组合等产品,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了资金困境。截至2019年底,仅中国进出口银行就为180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涉及的金额突破了1万亿元。第三,开发性投融资体系的补充作用日渐凸显。为了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在部分项目、部分地区上的投融资业务空白,主要承担了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大型项目融资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投行、亚开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开展融资合作,截至2019年底为沿线100多个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公共服务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覆盖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跨境支付结算便利

当前,我国大力与沿线国家推进货币互换、人民币清算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人民币直接交易等业务,提升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率和持有范围。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已经与全球45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规模达到了3.54万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货币互换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中心,在不断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安全性的同时推动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就跨境收付而言,2019年全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额达到了19.61万亿元,在2018年基础上增长了22.3%。2020年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在全球的份额达到了5.02%,“一带一路”沿线的巴基斯坦、伊朗、印尼、土耳其等31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总体看,人民币国际化成效显著,快速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捷的跨境支付结算条件。

(三)日趋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风控支持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跨境金融服务不断深化,金融风险也日渐加大。为了给中国企业对外贸易投资提供更好的风险控制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中国信用保险服务机构,在为企业对外贸易投资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还通过设立保险项目服务库,全程参与被保险人贸易投资风险控制工作。此外,中国信保还通过对沿线在建的铁路、能源、电力等大型项目进行实地风险考察,定期推出按照国别进行区分的贸易投资风险报告,为投保企业提供风险预警及咨询服务。在监管方面,“一带一路”金融监管框架也日渐完善,截至201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与沿线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金融监管合作协议,中国证监会也与沿线17个国家签署了证券监管合作备忘录,及时为中国企业贸易投资提供风险控制预警及专项报告,大大降低了中国企业在沿线地区的贸易投资风险。

二、“双循环”背景下推进“一帶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升级的机遇

(一)国内经济向好奠定了金融支撑体系升级的基础

在“双循环”体系下,国内大循环是主导。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就是要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大市场的消费潜力,以实现我国经济“以内促外”发展模式的形成,旨在改变我国外贸依存度高、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的局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及产业分工体系,依靠国际市场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然而,当前因疫情、贸易摩擦、逆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陷入了瓶颈期。在这种背景下,必须逐渐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否则我国就很难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通过国内大循环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升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同时,在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及消费潜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外循环注入动力,如此我国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就更具主动权。对外贸依赖度的下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减少国际金融风险传导性。“一带一路”建设多是大型项目,投资周期及回报周期均比较长,在投融资过程中风险较大。当国内金融体系稳固后,可以更好地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的联动,从而强化金融体系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基础。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金融体系升级创造了条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虽然国内大循环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外循環就不重要,也不意味着不对外开放,而是要建立高更次层次的开放体系,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推动国内大循环,从而助力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高处,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主动对接国际最新经贸规则。在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制度改革中,金融创新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必将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基于国内大循环的实体经济增长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实力支撑,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又能够拓宽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外循环过程中,随着金融布局体系、服务体系、市场体系、资源体系等不断完善,不仅提升了金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能力和水平,也强化了金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嵌入力度,从而为“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RCEP为金融支撑体系升级创造了需求

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路径,以强有力的区域价值链构建为外循环指明方向。2020年11月中旬,RCEP正式签署,意味着迄今为止经济体量最大、成员方结构最为多方面的全球最大自贸区成为现实。RCEP作为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成果,虽然谈判历时较长,但各方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意愿不变。RCEP多个成员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节点地区和重点区域,在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推动下,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量会不断增长,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创造出新的需求。客观而言,长期以来,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金融规则、制度体系不太完善,难以支持金融体系的升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在带来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增长的同时,更是推动了跨境金融服务规则效应的溢出,能够为“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升级提供动力与保障。

三、“双循环”背景下“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升级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金融机构布局体系,提升“一带一路”跨境金融服务水平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升级应该从以下方面推动:第一,构建金融机构“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布局体系。一方面,我国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分支机构,完善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参与沿线金融市场竞争,服务中国企业的贸易投资业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引进国外特别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实现国内外进入资本的联动。第二,扩大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的业务布局,加强与国际多边机构及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各国流动资本向沿线地区项目集中,为沿线国家大型项目建设构建完整、高效的融资链条。第三,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开发性与私人资本合作的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沿线的大型项目建设,为项目融资提供更多的渠道。

(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一带一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对内需要不断挖掘市场市场潜力,对外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由此,第一,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资本市场体系。一是要完善股票市场,构建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多个层次的市场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培育和壮大各级各类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建立透明化决策机制来引导资本流向在“一带一路”有投资的企业及高新技术行业;三是要不断完善债券体系,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降低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投资的企业定向发行融资债券的门槛,同时推动国内债券市场开放,吸引外国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进入,鼓励它们发行人民币债券,改革现有的人民币回流机制,提升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五是强化沿线区域债券市场的联动,特别是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债券市场的联动,探索大型项目低碳化融资模式。第二,构建能够联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在“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撑的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进入沿线市场投资提供风险评估、市场预警等信息服务。

(三)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一带一路”金融供需机制

在推进金融产品体系创新过程中,要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开发模式,综合运用金融保险、结构融资、跨境资本运作等工具,提升沿线金融供需匹配效率。具体而言:第一,提升金融产品创新的差异化、定制化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夹层股权融资、项目债权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并厘定好其适应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沿线金融离岸市场的合作,鼓励境外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联合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及其他证券化产品。第二,推动面向“一带一路”金融风险管理产品的创新。在沿线国家进行贸易投资,涉及的商品种类较多,通过简单的标准期货产品难以规避多元化的市场风险,因此应该大力开发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品,为进入沿线贸易投资的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选择。

(四)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一带一路”人民币支付结算机制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金融支撑体系服务水平的主要保障。由此,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设及推广。CIPS系统2015年正式上线,在沿线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日渐成为人民币回流机制和人民币境外定价的基础。因此,我国应总结该系统在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其各项服务模块及功能,提升其全额结算的效率。同时,要按照各国对美元清算及清算的差异,提升系统的差异化使用水平。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广该系统,应该允许使用者多点介入。第二,进一步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业务模式。在现有跨境电商贸易基础上,大力推进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计价结算权。第三,鼓励第三方支付系统在沿线国家开展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系统在小额、批量化金融服务方面独具优势,能够满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蚂蚁金融通过自身先进的金融科技及大数据系统,先后与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多个国家合作,打造了当地的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微信支付已经在全球51个国家实现了跨境支付结算,为沿线金融服务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未来我国要在金融风险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沿线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服务,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业务在小额金融市场上的份额。

(五)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提升“一带一路”金融安全水平

我国要着力推动沿线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为企业贸易投资保驾护航。具体而言:第一,强化区域风险识别及风险预警体系。一方面,针对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现状,按照国别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识别机制,推动企业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合作,准确识别和估量潜在的风险;对政治、市场、社会、经济等不同的风险进行类型化分析和总结,按照国别和等级差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防范机制和应急预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跨境金融服务风险防控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国际游资和“热钱”的监控,设立相应的汇率、信用等预警指标,帮助东道国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第二,完善投资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在总结中国信保保险服务经验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保险服务机构加入“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之中,通过保险产品创新,为中资企业、贸易投资项目、中资企业员工提供多样化的风险保障。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业务量、产品体系等方面占绝对主导地位,要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与中国信保公司的合作,提升区域化金融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六)强化金融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一帶一路”金融治理体系主导地位

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的背景下,现有的国家金融治理体制在应对危机方面的预警、协调、援助等能力难以满足中国在沿线地区投融资需求,重塑“一带一路”沿线金融治理体系,提升我国在沿线金融治理体系中的主导权极为必要。由此,第一,建立数字化的“一带一路”国际信用体系。中国可以发挥自身数据技术的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推动担保资产、信用记录的评估,带动各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征信系统与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技术的合作,构建循环闭合的数字产业形态,带动沿线各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其国际信用体系的基础。第二,完善金融监管合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在构建沿线国际金融体制过程中,要坚持宏观审慎监管为基础,强化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特别是对大型机构要强化跨区域、跨国家、跨管辖的监管。同时还要强化对监管者自身的监管,消除监管者监管过程的谋利行为。二是建立各国监管政策沟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一国内部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沿线各国之间监管信息的沟通,力争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维护区域内金融市场稳定,不断提升中国在沿线金融治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庆伟.“一带一路”建设投融资模式的风险及规制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20(3):77-80.

[2]陈瑶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升级“一带一路”金融支撑体系研究[J].国际贸易,2021(1):67-73.

[3]宋川.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问题及策略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20(8):65-68.

[4]郭周明,田云华,王凌峰.“逆全球化”下建设国际金融新体制的中国方案——基于“一带一路”研究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20(1):44-53.

猜你喜欢
双循环金融市场一带一路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让金融市场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