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铁城 胡水利 张冲 杨强
摘 要:针对福建省对花生优良品种需求的多样化,选育抗病、高产、稳产、广适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闽花11号是福建农林大学油料研究所以粤油7号为母本、豫花1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多代选育出的高油、高蛋白和高产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在福建省区域比较试验中两年平均荚果产量3 856.05 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9.78%;籽仁产量2 614.2 kg·hm-2,比对照增产6.77%。闽花11号含油量50.27%,蛋白质含量29.90%,油酸含量43.7%,油亚比1.26,高抗锈病,中抗叶斑病和青枯病,抗旱性强,耐涝性和抗倒性强。2020年7月闽花11号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0)350055]。
关键词:花生;高产;抗病;育种;栽培
中图分类号:S 5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2021)07-0045-05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21.07.008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he New Peanut Variety Minhua No.11with High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CAI Tiecheng1, HU Shuili2, ZHANG Chong1, YANG Qiang1
(1.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2. Anxi Count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Quanzhou, Fujian 3624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demand for fine peanut varietie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new varieties of pearl type of peanut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and wide adaptability were bred. Minhua No.11 was a new peanut variety with high oil, high protein and high yield, which was bred by Oil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with Yueyou No.7 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Yuhua 15 as the male parent after many generations. The average pod yield of this variety was 3 856.05 kg·hm-2 in Fujian Province, which was 9.78%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Quanhua No.7. The seed kernel yield was 2 614.2 kg·hm-2, which was 6.77%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oil content of Minhua No.11 was 50.27%, the protein content was 29.90%, the oleic acid content was 43.7%, the ratio of oleic acid to linoleic acid was 1.26, and it had high resistance to rust, moderate resistance to leaf spot and bacterial wilt, high drought resistance, flood resistance and lodging resistance. This variety was highly resistant to rust disease, moderately resistant to leaf spot and bacterial wilt diseases. Minhua No.11 passed the national nonmajor crop varieties registration in July 2020, and the registration number was GPD peanut (2020) 350055.
Key words: Peanut; High yield;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 Cultivation
花生 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也是福建省主要的油料经济作物,花生仁中的脂肪含量是衡量花生品质的重要指标。花生脂肪含量约为50%,少数品种可达60%,其含油量是大豆的2倍多,比油菜籽高20%以上。我国花生以油用为主,每年55%以上的花生用于榨油,2019年人均油料占有量达到24.99 kg,其中全国花生油年产量達到481万t左右,约占国产植物油产量的25%,成为继菜籽油之后国产植物油的第二大来源[1]。2019年中国花生出口数量19.14万t,同比下降3.59%;花生出口金额26 383.9万美元,同比下降5.29%。2019年中国花生进口数量47.9万t,比2018年进口数量增加29.7万t;2019年花生进口金额32 161.6万美元。中国不仅是花生的生产大国,也是花生及其制品的消费大国,在全球花生及其制品的进出口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2]。近年来我国已经选育登记并成功推广了一系列花生优良品种,北方品种有冀花19号、宇花91号、吉花6036、临花9号及诱变选育的宇花7号、宇花9号[3-8]。南方选育的优良品种有泉花557、福花9号、梧油7号、贺油11、桂花红166和桂花红95等[9-13]。目前福建省主要种植的花生品种,如闽花6号、闽花8号、泉花7号、泉花551、泉花27、泉红花1号等[14-17]。这些品种促进福建花生产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品种在植株个别性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良。在福建主要推广的花生品种除本省育种单位选育的花生品种外,广东花生品种汕油21、粤油7号及广西选育的桂花22、桂花26、桂花30和桂花1026等在福建少量地区种植。但这些品种在高油、抗性、高蛋白、高产等性状上还不够理想,生产面积及市场氛围还比较差。福建花生原料45%以上用于榨油,55%用于加工各种休闲食品。近年来福建选育审定的花生品种虽然很多,但这些品种偏向高产、高油,忽视了抗病性、广适性,大部分品种存在结果枝条偏少,荚果偏厚等性状。
针对以上情况,福建农林大学油料研究所以粤油7号为母本,豫花15为父本有性杂交,经过多年多代选育,2017年选育出高油、高产、高蛋白,中抗叶斑病、高抗锈病和枯萎病、中抗青枯病,抗旱性强、耐涝性和抗倒性强的花生新品种闽花11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亲本
1.1.1 母本 粤油7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花生品种,属直立珍珠豆型品种,全生育期128 d。该品种株型紧凑,株高中等,生长势强。百果重232 g,含油率52.20%,粗脂肪含量52.30%,蛋白质含量26.61%,油酸含量38.54%,亚油酸含量40.96%。田间自然发病叶斑病2级、锈病2.1级。耐肥抗倒,抗锈病、青枯病能力较强。
1.1.2 父本 豫花15是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油料研究所引进的花生种质资源,属早熟大粒型花生品种,生育期128~131 d,植株为直立疏枝型,连续开花,出苗整齐,叶椭圆形,深绿色。荚果普通型,百果重210.8 g,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出仁率73.9%~77.4%。抗旱性中等,抗枯萎病、锈病,中抗叶斑病。
1.2 选育经过
2006年春以粤油7号为母本,豫花15为父本配组杂交,组合号为C7。2006年秋种植F1代,剔除假杂种后混收;2006年春种植F2代,并开始按系谱法进行优良单株选择,同时按一粒传法,从未入选的单株各随机摘取一个饱满的荚果混收。2007年秋从优良单株选择形状整体较好的进行单独种植后对其中单株进行混收,命名C7-2-CS1。2008年春F2代入混收群体中,进行优良单株选择,命名C7-2-CS1-2。2008年秋季从F3代入选单株种植成株行,再次选择命名C7-2-CS1-2-2,2009年春F4代入选单株种植成株行,再次选择命名C7-2-CS1-2-2-7,同年秋季F5代入选单株种植成株行,再次选择命名C7-2-CS1-2-2-7-1,2010年春季F6代入选单株种植成株行,再次选择命名C7-2-CS1-2-2-7-1-2,2010年秋季F7代入选单株种植成株行,再次选择命名C7-2-CS1-2-2-7-1-2-2,2011年春季F8代入选单株种植成株行,再次选择命名C7-2-CS1-2-2-7-1-2-2-1,同年秋季种植混收,命名为C7-2-CS1-2-2-7-1-2-2-1-CS1,2012年春季参加福建农林大学油料研究所品系比较试验,2013年春秋两季参加品系比较试验。2014年、2015年以闽花11号为品种名推荐参加福建省春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
2 选育表现
2.1 农艺性状
闽花11号株型直立紧凑,生长势较强,叶色绿浓,叶片中等,生长整齐。2年平均主茎高51.70 cm,侧枝长53.70 cm、单株总分枝数5.4条、结果枝数4.6条、单株结果数13.35个、百果重为234.75 g、百仁重为84.95 g、公斤果数为507.50个、公斤仁数为1 254.65个、出仁率为67.45%。
2.2 产量
2.2.1 区试比较试验 2014年和2015年闽花
11号参加福建省花生区域试验,2014年区试平均荚果产量3 786.4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5位,比对照增产6.32%,增产显著;折合籽仁产量2 580.77 kg·hm-2,比对照增产4.50%,居第5位。2015年区试平均荚果产量3 924.4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2位,比对照增产13.26%;折合籽仁产量2 647.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比对照增产8.95%。荚果产量在8个区试点中,有7个点增产,籽仁产量在8个区试点中,有7个点增产。2年平均荚果产量3 855.45 kg·hm-2,比对照增产9.74%,折合籽仁产量2 614.14 kg·hm-2,比对照增产6.71%。
2.2.2 生产试验 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油料研究所组织生产试验,闽花11号测产面积20.01 m2,实收鲜果20.0 kg,换算鲜果产量9 996 kg·hm-2;对照泉花7号测产面积20.01 m2,实收鲜果11.5 kg,换算鲜果产量5 748 kg·hm-2。
2.3 品质
2014-2015年,经省区试汇总单位从各区试点抽样送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其中2014年闽花11号含油量49.34%,蛋白质含量29.90%,油酸含量43.70%,亚油酸含量34.68%,油压比值为1.26;2015年闽花11号含油量50.27%,蛋白质含量29.90%,油酸含量43.7%,亚油酸含量36.73%,油亚比值为1.26。
2.4 抗性
2014年福建省花生区域试验,闽花11号叶斑病1.88级,锈病1级,田间未见枯萎病发生,耐涝性和抗倒性强,青枯病人工接种鉴定为中感青枯病;2015年福建省花生区域试验,闽花11号叶斑病2.4级,锈病0.9级,田间未见枯萎病发生,抗旱性强、耐涝性和抗倒性强,青枯病人工接种鉴定为中感青枯病。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期
春植3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宜,秋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宜,适时早播有利产量提高。
3.2 种植密度
春植播18 000~20 000 株·hm-2,秋植播20 000~22 000 株·hm-2,双粒穴播。土壤肥力较高或水源充足的田块可适当减少密度。
3.3 施肥
重施基肥,及早追肥,生育后期视苗情进行根外追肥。肥料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追肥采用速效肥料,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施磷钾肥,以促进荚果饱满度提高。
3.4 田间管理
出苗后应注意及早查苗补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和清沟培土,加强水分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因荚果较大,充实时間长,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延长收获时间,使荚果饱满度提高。做好病虫害预报预测工作,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春植主要注意防治小地老虎、蛴螬、叶斑病、小绿叶蝉和夜蛾类害虫等的危害;秋植注意夜蛾类害虫、红蜘蛛、小绿叶蝉以及叶部病害的防治。后期要注意鼠害的发生和防治工作。
4 讨论与结论
我国南方地区日常食用油主要以花生油为主,增加花生种植面积是保障植物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花生同时又是福建省的主要油料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甘薯,年种植面积约7.5万hm2。目前福建省主要种植花生品种是于2014年选育的泉花551、2009年选育的闽花6号、2006年选育的泉花7号及更早的泉花10号[18-19]。部分品种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杂退化,抗病能力也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福建省花生的产量及种植效益。因此,高产、抗病的花生新品种将受到福建省市场的高度认可。
以高产、抗病的花生中间材料粤油7号作为母本,与高产抗病的广东花生品种豫花15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通过亲本间的杂交和基因重组,经过多年多代的定向选择,选育出抗病、高产、稳产、中大果、广适的花生优良新品种闽花11。该品种具有抗病、高产、大果等优点,可在福建各地推广种植,但该品种对水肥要求较高,防止空壳。
参考文献:
[1]廖伯寿.我国花生生产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报,2020,42(2):161-166.
[2]中国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J].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3]程增书,陈四龙,王瑾,等.高产高油酸抗病花生新品种冀花19号的选育[J].河北农业科学,2019,23(3):84-87.
[4]潘雷雷,姜亚男,周文杰,等.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宇花91的选育[J].生物工程学报,2019,35(9):1698-1706.
[5]刘红欣,牛海龙,李伟堂,等.花生新品种吉花6036选育报告[J].东北农业科学,2019,44(6):18-19.
[6]宁东贤,赵玉坤,杨秀丽,等.高产大果花生新品种临花9号的选育[J].种子,2019,3(12):125-127.
[7]王霞,刘录祥,乔利仙,等.快中子辐照结合组织培养培育花生新品种宇花7号[J].生命工程学报,2019,35(2):270-280.
[8]王晶珊,姜亚男,尹秀波,等.离体诱变定向培育高油花生新品种宇花9号[J].生物工程学报,2019,35(7):1277-1285.
[9]卢彬.花生新品种泉花557[J].农村百事通,2020(10):36.
[10]唐兆秀,徐日榮,陈湘瑜,等.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9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18,33(1):17-20.
[11]陈剑洪,陈永水,李锦泉.花生新品种“泉花551”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2014,29(5):440-442.
[12]吴昌湛,吴春玲,陈勤平,等.花生新品种贺油11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05-109.
[13]贺梁琼,韩柱强,钟瑞春,等.3个鲜食保健型红花生新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0):1202-1205.
[14]庄伟建,石新国,陈华,等.花生新品种闽花6号的选育及优异性状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0(3):303-309.
[15]陈剑洪,陈永水, 陈双龙,等.花生新品种泉花7号的选育研究[J].花生学报,2008,37(3):41-44.
[16] 陈茹艳, 陈剑洪,郭陞垚,等.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泉花27'的选育[J].农学学报,2017,7(8):25-28.
[17]郭陞垚,陈剑洪,谢少和,等.高蛋白红皮花生新品种泉红花1号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2016,31(12):1308-1311.
[18]陈连水.泉花551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7(4):35-36.
[19]肖锦添.花生新品种泉花7号种植密度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71-74.
(责任编辑:柯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