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著
中华书局出版
定价:130.00元
千百万年来,黄河亘古不息地流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为何黄河文明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依旧盛而不衰?为何黄河水是黄的,它是否会有变清的一天?现如今根据黄河的发展状况,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治理,使母亲河万古长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够从葛剑雄先生的《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中得到解答。此书分为八章,第一章大河上下,主要是黄河上、中、下游概况介绍;第二章黄河——中国的母亲,主要讲述黄河的起源与地位;第三章黄河儿女,主要讲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黄河儿女历经不同朝代的演变及迁移的过程;第四至第六章主要讲述黄河源头的由来、地貌变化、发展现状等内容;第七章大禹的事业——历代治黄,主要讲述了历代的治河人物为了治理黄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第八章黄河万古流,讲述了现如今人们所思虑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黄河文化的永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内容丰富,对黄河相关问题有着深层次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实用性,对于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提出,黄河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大众思想融入了黄河文化中。黄河文化不仅包括黄河流域内的物质财富,还包含了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我价值及文化观念,这些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结合,共同孕育了伟大的黄河文化,富有极高的文化内涵。黄河精神是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进程下所形成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在历史发展洪流中,黄河流域孕育的黄河文化经过历史的淘洗,已逐渐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中包含的团结、奉献、拼搏、务实、开拓精神,正是对黄河精神的高度概括。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为竭诚为民,无私奉献。黄河流域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鲜明的人文精神。其思想内涵是以人为本,将人民放在社会实践的中心,着重为人民服务。例如,在黄帝时期,对部族的管理表现为对民众的衣食住行进行改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力,将人文精神与民本主张贯彻落实到部族管理中。另外,人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典故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无私奉献的思想。其二为民族精神,价值导向。黄河奔涌不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历史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在生活、生產与城市建设中,黄河流域的水患治理又是事关生存的重大问题。古代不少名人都参与了水患治理,例如:大禹、欧阳修、王安石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创新开拓了新的治理形式,体现了不断创新、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中,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也都体现了同样的民族精神。纵观近现代,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的带领下所形成的长征精神、缔结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由于现代城市化发展迅速,对于土地资源、建筑材料都有极大的需求,因此导致了滥砍滥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加上重工业的发展,工业废弃物排放,导致黄河流域水源污染;植被的缺失,致使水土流失加剧。为了黄河文化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具体包括:一是加强流域内的资源统筹,提升资源利用率;二是建立长效的跨省协同治理制度;三是提升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除了通过部分举措来发展黄河文化,还可以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使黄河文化得到长效发展。建议相应措施如下:首先,结合当地特色,创新地域文化产品;以当地的自然生态为基础,在展现地域文化的同时,吸收不同产品的优势来丰富当地的文化产品,树立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形象,利用优质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也为黄河文化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进行多元文化研究,拓展文化传播途径。不同的文化群体对黄河文化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于专业性的文化解读需要联合各高校及研究单位的力量,从不同层面解读黄河文化。另外,文化接受方又分为不同群体,在进行文化传播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推广不同层次的文化内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得到不同群体的共鸣。最后,依托新技术提升黄河文化传播的效果,使其效益最大化。文化的传播都需要媒介,如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广播电视、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黄河文化相结合,让人们感受这千百年来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使黄河文化的传播达到优化的效果。
作者简介:邬秉豫(1992—),女,河南潢川人,硕士,郑州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