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定雅弘
孟浩然是个颇有故事的人。王士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其实,李白对孟浩然也是低首折腰的,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是“我爱孟浩然”,说是我怎么也不可能达到他那高度,只能像仰望高山那样仰望他,只能长久地拜揖他。
孟浩然“他是一位失败的求仕者”,而被李白塑造成一个从未动心仕功的绝世高士,特别是极度夸张其“弃”仕的“风流”高节。孟浩然在唐诗中经常以典范隐士的面目出现,宇文所安《盛唐诗》里说:“李白及其他人需要一位傲岸的隐士,一种蔑视仕宦‘轩冕的‘自由精神,及一位将时光付于中等酒的‘中圣的狂士。”而“李白的素描最多不过是集中了狂放隐士的基本特征的肖像;它是李白自己及其时代的价值观的具体化。”孟浩然与李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们的率性,郭沫若说李白既想要做大官,又想要做神仙,其实孟浩然也如此。
李白写给孟浩然的几首诗里,都没有提到孟浩然的诗。孟诗主擅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苏轼对其诗有个著名的评价:“韵高才短”。而从诗的“别材”“别趣”说来看,诗以韵胜,以妙悟为高,故而明人许学夷赞曰:“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乃盛唐最上乘。”
——王志清(文学教授、文化学者、王维专家)
从古以来很多诗人咏出对仙境和仙道的向往。盛唐诗人中李白是道士,达成仙道,成为仙人是他一辈子的志愿。杜甫也在其生涯的各个时期时时表明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仙道的渴望。仕进不就的杜甫来说,仙道是“独善”之最,不仅慰藉他出仕不果的悲哀,还以其独特的魅力一辈子支持、润泽他生活。
然则,诗仙、诗圣两位非常敬慕的孟浩然,对于仙的表现如何?孟浩然诗中有关仙的表现,其数量比杜甫要多。杜诗中包含“慕仙”表现的诗(慕仙诗)共50余首,孟浩然诗中共27首。从现存的作品的数量来看,杜甫诗中,慕仙诗3%强(50/1457首)、浩然诗中约10%(27/263首)。可以初步推测孟浩然诗中,慕仙诗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这里据四部丛刊《孟浩然集》依次提慕仙诗的诗题:1《宿天台桐柏观》,2《登鹿门山怀古》,3《山中逢道士云公》,4《岁暮海上作》,5《越中逢天台太一子》,6《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7《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百科》,8《与王昌龄宴黄十一》,9《登望楚山最高顶》,10《与黄侍郎北津泛舟》,11《高阳池送朱二》,12《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探得阶字》,13《同张明府碧溪赠答》,14《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15《韩大侯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16《梅道士水亭》,17《武陵泛舟》,18《舟中晩望》、19《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20《尋天台山作》,21《游精思观主山房》,22《南还舟中寄袁太祝》,23《寄天台道士》,24《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25《清明日宴梅道士房》,26《伤岘山云表上人》,27《檀溪寻古》。孟浩然“仙”的表现,综观就可以发现都是以具体的地方和人物为背景或者素材写出的。下面,将孟浩然幕仙诗以其作地为基准分类,看看其表现特点。
其作地,大而言之,可以分为故乡和异乡的两大类。27首中,在家乡襄阳写的诗共有16首。在异乡写的有10首。其中访天台山时写的有6首成一套。
下面依四部丛刊《孟浩然集》的次序举其诗题。这些诗把襄阳看作仙境,或者把故乡的道士和友人比作仙人。2《登鹿门山怀古》,3《山中逢道士云公》,8《与王昌龄宴黄十一》,9《登望楚山最高顶》,10《与黄侍郎北津泛舟》,11《高阳池送朱二》、12《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探得阶字》,13《同张明府碧溪赠答》,15《韩大侯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16《梅道士水亭》,19《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21《游精思观主山房》,24《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25《清明日宴梅道士房》,26《伤岘山云表上人》,27《檀溪寻古》。
作为诗人,孟浩然一生的交游甚多,其中道士是跟僧人一样很重要的交游对象。孟浩然在诗题中言及的道士,其主要者就有黄十一、云公、参寥、天台道士、梅道士、元公、张观主等。因此,有如下的“仙”表现。
(一)将人和他的住居比作仙人和仙界(8、11、12、14、15、20、25)。
举两三个例子:
《与王昌龄宴黄十一》
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漆园有傲吏,惠我在招呼。
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
此诗当是王昌龄从岭南赦还游襄阳时,浩然与之同宴黄十一所作(作时、作地据王辉斌主编《孟浩然大辞典》,下同)。前四句表明诗人想去仙境,将宴请的黄道士比作庄子。后面四句描写黄十一居所的室内布置,“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表达置身其中的感受,从而抒发了诗人对黄十一好像住在蓬莱山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韩大侯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山川祈雨毕,云物喜晴开。
抗礼尊缝掖,临流揖渡杯。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
翰墨缘情制,高深以意裁。沧洲趣不远,何必问蓬莱。
韩大侯,指韩朝宗,时任襄州刺史。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前后。此诗将韩大侯的东斋比作仙界蓬莱山。诗云:“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表示诗人有出仕欲念。但韩大侯东斋文雅高迈氛围减少这种尘俗感情,让诗人向往超尘世界。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下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我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诗写于诗人晩年。“梅道士”,事历不详。此诗通过“青鸟”“赤松”“ 丹灶”“仙桃”“流霞”等有关仙的灵物,将梅道士比作仙人,将他的山房比作仙界。诗人由仙使相邀至其家,观炼仙丹,并一同赏桃,一同饮仙酒。可以品味他晩年心灵宁静的境地。
(二)将山水和人比作仙境与仙人(2、3)。
《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搅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討意未穷,回舻夕阳晚。
诗为诗人早年一次游览鹿门山的记游之作。庞德公即东汉逸民,“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后遂携其妻子等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后汉书》逸民列传)。诗写对鹿门山和庞德公的敬慕之情。点染“菜药”“金涧”“ 芝术”“ 丹桂”等与“仙”有关的灵物,衬托仙境的奥妙氛围。
《山中逢道士云公》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
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
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
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
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链丹液。
此诗写于诗人长安落第归来后。先写着田园草木繁盛时节闲居饮酒,忽闻道士云公出山,策杖寻迎。接着写云公对诗人才学的赞扬与命运的叹息。但诗人却决心走进求仙道路。“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就是全诗的核心思想,诗人表达跟踪云公还去仙山追求仙道的强固愿望。
(三)将人比作仙人(12、24、26、27)。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
岘首辞蛟浦,江边问鹤楼。
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苹洲。
应是神仙辈,相期汗漫游。
元公疑是道士元丹丘。鄂渚指武昌。张骖鸾,事迹不详。此诗作于诗人长安応试不第后的某年春天、地点在襄阳。首联即烘托出桃花春水的桃源寻仙的气氛。颔联以“蛟浦”“鹤楼”与神话传说有关的典故加以渲染。颈联,“青竹杖”是神仙老翁给费长房的为成仙的竹杖。尾联说元公将与张观主一同作神仙之游,诗人也想一起去。“汗漫”是传说中的仙人。
(四)将山水比作仙境(9、10、19)。
《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在深溪。
诗作于诗人自越州返回襄阳之后未久,写登望楚山最高顶所见的胜景。仙境“云梦”如“掌中”小,“武陵”的桃花源也眼下能看。家乡的望楚山直接通向仙境。此诗对故乡山水的赞美深情和向往仙境的喜悦完全融合成为一体。
从上面看的慕仙诗,我们可以做小结:
1.对孟浩然来说,仙境是理想的超尘脱俗境界。2.孟浩然对养育他的故乡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在他眼中,故乡的景色分外美丽。3.“仙”的描写与家乡山水美的描写往往融合一体,展现清淡而美丽的超尘世界。
在故乡咏的“慕仙”表现,都有明朗风格,几乎看不出怀才不遇的哀感。他一方面一生不能脱离对官职的执着,但,一方面“慕仙”的感情从心底涌出来时好像完全脱离这种执着。这说明,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在他心中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不一定是排除仕进不就的烦闷的一种处理矛盾的方式。
孟浩然访天台山时写的慕仙诗共有6首。举三首:
《宿天台桐柏观》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计。息阴憩桐柏,采秀寻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壁,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此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此诗是孟浩然初游天台山时所作。天台山后来以佛教的圣地闻名,但当时却以道教圣地驰名。“桐柏观”是睿宗景云年间由司马承桢建立的道观。“赤城”是天台山的一峰。诗云“采秀弄芝草”,是诗人找灵草。云“乐彼长生道”,诗人向往对不老长生的仙道。但结句说:“云涛空浩浩”, 诗人看的是汪洋的云海,此诗刚到天台山时的作品,还表示期待与不安交错的较复杂心情。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枳枣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江海非堕游,田园失归计。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
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诗人从洛阳赴会稽天台山途中,给临安李主簿留别的作品。诗一开始就说“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说明对仕途有志愿,但没成功。接着诗人陈述了自己的浪游生活。最后云:“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明确表达前往天台山的目的是求仙访道,归隐山林。
《寻天台山作》
吾友太一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开篇即勾勒出太一子餐霞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道形象,说明诗人寻访天台的动机,在于访仙界、求仙道,然后写诗人寻访天台山的坚定决心和动人的旅程。结尾写遥望“石桥”横躺的情景,表达快到仙山的愉快心情。天台山是孟浩然长年想拜访的佛教和仙道的圣地,这些诗都表达诗人对仙境和仙道的诚恳纯粹的向往,怀才不遇的悲哀几乎看不出。
在天台山以外的异乡写的慕仙诗,举两三首:
《岁暮海上作》
仲尼既已殁,余亦浮于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诗作于开元年间某年冬天诗人自永嘉入东海赴乐城途中。开头将自己境遇比作“浮于海”的孔子,坦率表明出仕不就的强烈不满。但云“垂钓非有待”,诗人表示自尊心说,我不是吕尚那样钓着鱼等待周王的人。结句毅然表达诗人不再仕进,走进仙境的志愿。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
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
幸因西风吹,得与故人会。
君学梅福隐,余随伯鸾迈。
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诗人“自洛之越”途经谯县时。第五、六句表明自己与故人有相同的隐逸志趣。“梅福”,汉的梅福,官南昌尉。及王莽当政,乃弃家隐居。传说后来成仙了。“伯鸾”汉梁鸿的字。鸿家贫好学,不求仕进。与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以“伯鸾”借指隐逸不仕之人。颔联有“慕仙”表现,但尾联还是带着前途有“浮云”的漂浮感。
《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
陈平无产业,尼父倦东西。
负郭昔云翳,问津今已迷。
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两见夏云起,再闻春鸟啼。
怀仙梅福市,访旧若耶溪。
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遯栖。
“谢南池”生平不详。“贺少府”,会稽的县尉贺朝。“陈平”,汉初阳武人,“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汉书》张陈王周传)左思《咏史八首》其七:“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浩然之家在襄阳南郊。“尼父倦东西”,意思与上面的“仲尼既已殁,余亦浮于海”同,慨叹自己的不遇。“魏阙”指朝廷。“秦稽”即诗题的“越中”,秦是秦望山,稽是会稽山。“梅福”这里指贺少府。开头四句把自己比作陈平和孔子而倾诉自己的贫穷与不遇。第五、六句,自嘲地说,未能脱离对朝廷的执着,徒然滞留越中。第七、八句说,两年过去了。九、十句表明对两位故人的友情,结句抨击当权者不爱才,不贤明。诗中虽有部分“慕仙”表现,但全篇充满着怀才不遇的激烈不满感情。
《武陵泛舟》
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
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武陵”,湖南省常德市。陶潜的桃花源在这附近。诗作于开元年间诗人游岭南途中折回武陵访友时。“幽源”即桃花源。“青嶂”,如屏障的青山。结句表明物我一体的境界。
在异乡写的“慕仙”诗中,《适越留别……》《久滞越中……》中看得出对前途不定的感觉和出仕不果的愤懑,其最大原因肯定在异乡旅途的漂泊感。
慕仙诗在家乡写的诗最多,超过半数。而且对故乡的感情、对山水的爱好、对仙界和仙道的敬慕、这些都很密切地關联而融合一体。其心情很安宁稳定充满着一种幸福感。在天台山写的慕仙诗的心情比在家乡写的还要开朗活泼,其背景有多年怀抱的拜访天台山的志愿才实现的喜悦。王辉斌教授说:
反映在孟浩然佛教诗中的“弃世慕仙”之种种表现,实际上是诗人欲借之以使其苦闷无奈心情得到某种程度的抚慰与解脱。
但在“慕仙”诗中,其苦闷无奈心情并不严重。尤其在家乡写的慕仙诗中,这种矛盾极少。拙文《杜甫的“独善”——兼论其对仙界、仙道的憧憬》(《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九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结语说:
杜甫对仙境,仙道的憧憬不仅跟仕途之志愿(兼济)对立,往往处于跟它差不多对等地位。……两者都是杜甫一辈子怀抱的,最大的志愿。并且其地位有时候比仕途之志还高。
这话送给孟浩然的“慕仙”也完全可以说的。孟浩然爱好登游山水,敬慕仙界和仙道都是与出仕欲念并立的,相当独立的精神思想。再可以说,爱好山水,敬慕仙境和仙道,而且这两种雅好和敬慕融合一体诗歌中展开超俗美丽的世界,在此艺术创造上,孟浩然就是杜甫的先驱者。
(作者系日本杜甫学会会长、日本冈山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