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我们今天如何做老师

2021-09-22 02:12咸立强
博览群书 2021年9期
关键词:韩愈老师教师

咸立强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和伦理认知,逐步养成了崇德尚礼、为人师表的师德道统观念。具体而言,那是《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教育思想的萌芽,也是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之道的概括,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的讴歌,无论哪个朝代,也无论任何阶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训诫,甘为人梯、仁爱精勤的理念,早已内化为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尺。

正是得益于一辈辈教师的精心培育,我们民族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举世瞩目的伟人、巨匠和大师。我们常人大多熟悉鲁迅高度的文化功绩,但却很少了解寿镜吾先生对他成长的培育之情;也大多知晓梅兰芳精湛的表演技艺,但却很少了解朱小霞、乔蕙兰等前辈的悉心传授,无名的老师,造就出知名的学生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显性规律。

这一期栏目,我们将采取宏观与微观并存的方式向读者阐释为师之道,一方面向各位读者推荐有关老师的纲领性文章《师说》的解读性文字,进一步阐释优秀教师的本源价值与深厚内涵;一方面又推出郭沫若、牛汉等近现代文化名人与老师之间不太为常人听闻的点滴小事,以此折射出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另外一方面,还借助于讲述老舍作为教师的传奇经历,展现出教师与作家不同身份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互补与共进。以上三个方面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共同印证了“立德树人、为学为师”的古训真知。

——张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在南方一所师范大学里任教已有十六个年头了。过去的十六年,年年都过教师节 ,每年都看贺卡上差不多的祝福语,依然为那些相似的话语感动。然而,我从没有想过要写我们今天如何做老师之类的文字。今年的教师节,却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原因是自己在一所坊间誉为“神学院”的高中给学生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语文课,这些学生,大多十六七岁。但这并没有让我感觉轻松自如,反而每一堂课都战战兢兢,唯恐耽误了这帮神学子们。他们要的不仅是高精深的课堂,还要有看得见的实效。兢兢业业一个学期教下来,这些神学子们的各种质询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我也切身地感受到大多数同学们的进步。总而言之,感触颇深,有很多话要说。新的部编本语文必修上册选了韩愈的《师说》,自己想要说的一些话,仔细想来,《师说》中都有。因此,说自己如何想,不如一起读读《师说》,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体会我们今天如何做老师的道理。

提到韩愈的《师说》,就不得不提贞元十七年。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在中国历史叙事中并不起眼,却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一年,温庭筠出生,元稹23岁,《莺莺传》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贾耽编成古代最大的地图《海内华夷图》,并开创了以颜色区别古今地名的先例。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诗人吕贵品透过历史的烟尘看到“白羊群里一头黑羊飘来”,而“李贺这个鬼在公元801年的一个早晨/就看到了这只黑羊”(《黑羊》,《井底之蛙》,海天出版社)。李贺七言律诗《雁门太守行》开篇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黑羊。李贺看到的黑羊不会是韩愈,但是公元801年的韩愈,对于当时的教育界来说,似乎完全称得上是“白羊群里一头黑羊飘来”。这样说的原因是,贞元十七年十月,一直跑官要官做的韩愈,终于被授予了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除祭酒、主簿、录事等管理者外,负责教学的主要是博士、直讲和助教。《唐六典》有记载,国子监有六学,其三为四门学,有博士三人,“掌教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若庶人子为俊士生者。分经同太学。”用现在的话说,便是韩愈被聘为最高学府的教授。在这个平台上,韩愈牛刀小试,让人看到了一个有理想有情操的老师能够拥有的巨大影响力。《师说》中,韩愈反复以孔子为榜样。在教师这个职业领域内,韩愈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还是整个大唐最接近孔老夫子的一位。韩愈病逝后,谥号为“文”。在中国历史上,文人能获得“文”这个谥号的没有几个,在这个领域里数风流人物,唐朝韩愈傲然耸立。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碑刻“三百年”,应指自韩愈(公元768年—824年)所处的唐朝到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三百年”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微妙,在于另外有一个较为确切地像是大预言似的时间段,即“五百年”。《左传》有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孟子·公孙丑》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就“五百年”这个大预言来说,“三百年”的时间至少应该出现“名世者”。谁是“名世者”?联想到孟子自信的话语:“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苏轼写到这里的时候,未必沒有这种自我期许的意思在内。对于中国古代士君子来说,有这样的意思不稀奇,若是没有反倒令人奇怪。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从“舍我其谁”到“小子何敢让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体的表达方式虽有不同,其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是一贯的。在苏轼看来,韩愈不仅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也是生逢其时的人,如果联系整个碑文,苏轼的意思就更为明显。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这八代乃是从东汉以来,从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到韩愈(公元768年—824年)所处的唐朝,算来就是一个大大的“五百年”。朱熹撰《四书章句》用赵氏的话注解“五百有余岁”:“五百岁而圣人出,天道之常。然亦有迟速,不能正五百年,故言‘有余也。”苏轼没有明言韩愈是圣人,这个话着实也不太好说。但是八代五百年暗示给人的,不能说没有以圣人相许的意思。其实,韩愈的朋友李翱说过“孟轲既没,亦不见有过于斯者”,陆傪则认为韩愈之言,“孟轲不如”,似乎早就有推崇韩愈,将其与亚圣并列的意思。我见有人将唐朝的慧能(公元638年—713年)视为“五百岁而圣人出”之圣,在韩愈与慧能之间,如果让我选,肯定会选韩愈,谁让我自己也是老师呢。

老师,固然应如韩愈所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但现实中的老师之所以成其为师,除了道之外,往往还有一个教师资格证的问题。1919年4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孔乙己》。小说塑造了落魄读书人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孔乙己的学问如何不清楚,但是他有好为人师之患。有一次在咸亨酒店喝酒,孔乙己问小伙计读过书么,然后就要考他“茴”字的写法。“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这是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專管温酒职务的小伙计的想法。等级制社会里,连温酒的伙计都知道“择师”。小伙计择师的标准并不高明,却正是一个社会恶劣的择师风气的体现。想要为师的人又如何能够不遵守那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呢?做了博士,有了高级教师资格证的韩愈,写了《师说》这篇文章。韩愈被授予博士与创作《师说》,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可以阐释成完美的因果关系。我个人也喜欢这种因果关系的阐释,颇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意思。韩愈身居博士职位,就没有打算尸位素餐,自觉承担起维护和弘扬师道的重任。

兜兜转转讲这么多,只是想说,从韩愈的《师说》和苏轼对韩愈的评价中,我看到了对理想的教师的要求:要有远大的理想。最远大的理想当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胸有丘壑,志向远大,才能深切地理解师之道,让自己成为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搬运知识的教书匠。

所谓胸有丘壑,就是能追寻往圣足迹,传承“绝学”。绝学不是绝门学问,不是旁门绝技,而是坦坦荡荡的大道,蕴涵着的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的根本道理,而不是一家一户或一国一族独有的东西。独有的就是世俗人所说的绝学,但是有些绝学是已经面临绝灭的绝学,自身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孔乙己想要教授的“茴”字的几种写法便是此类绝学之一种。只有那些生机勃勃具有世界性的独有,才是真正的道。人往往局限于己,不能认识和接受真正的道。在一个平庸的世界里,人们期盼圣哲降世,却又不相信身边有谁是真正的圣哲,即便是耶稣,也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什么才是真正的道?谁教授的才是真正的道?谁有资格又该怎样判定教师所授之道?

《师说》没有详细谈道的问题,但韩愈《师说》中所提到的“道”,指的自然是孔孟之道。在《原道》篇中,韩愈劈头就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就此而言,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毫无疑问,传道才是教师应该承担的最大的责任。韩愈定下了老师的职责后,便开始抨击世人的“择师”行为,要而言之,先批评以年龄资历择师的行为,继之批评重童子之师轻传道之师的行为。

以年龄资历择师,这是传统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在三纲五常的束缚下,尊老尊长尊上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老、长、上代表的便是仁义之所在,亦是道之所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构成了常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而,若是为老、为长、为上者德不配位,也就不是仁义之所在,这就出现了名实分离的问题,于是需要将道与师剥离开来,重新界定名与实,寻求名实一致的途径。韩愈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抨击为老、为长、为上却无道的师,要求循道求师,也就是撇开教师资格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种种外在的名号,强调名实一致,将名不副实的师从年龄资历重新拉回到道的层面上来,以道作为师的判定标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所长,故可相互为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的话,也是对孔老夫子教育思想的推演。

以“道”作为师之所以成其为师的标准固然不错,若是推而广之,却未必就是好事情。韩愈《师说》针对的是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因此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问对方的年龄资历官职,只要闻道先于自己,就应该有师事之的勇气。这种求学于师的勇气,正是终身教育的核心要义。有人提出求学于师是学师之所长,人无完人,对于师之所短,自然不能学也不要学。这自然是对的。我们并不要求做教师的人就应该各方面都很好,不能够念错字,不能出错题目,我们只是觉得为人师者应该有知错认错的勇气。“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判断知识对错的途径并非只有教师这一个途径,老师有了过错,有些同学常常在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判断。若做教师的自己有过而不能改,只想要靠掩饰等小动作维护自身的权威性,不仅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童子之师,更不是一个合格的传道之师。

韩愈在《师说》中区别了两种师:“童子之师”“传其道、解其惑者”。“童子”一般解释为未成年的男子。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为成人,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再为其提供呵护。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们6岁入小学,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进入大学时正好是18岁。中小学里的学生便是童子,大学里的学生是成年人,我们能够将前者称为“童子之师”,后者视为“传其道、解其惑者”?若是这样谈论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区别,恐怕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谁说中学教师就不是“传其道、解其惑者”?谁又能说许多大学教师从事的不过是知识搬运工的工作,如韩愈笔下的童子之师,不过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在韩愈那个时代,童子之师与传道之师的区别可能较为明显,时至今日,两者恐怕难以教学对象进行区分。在我的个人认知中,有些所谓的博士生导师,甚或院士级的人物,其实所能传授的,只不过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甚或像孔乙己那样教授类似于“茴”字的四种写法之类的所谓学问。当然,书可能是所谓的专业知识,句读则是刷论文之类。道,是谈不到的,因为连人的基本准则都难以维持。倒是像张桂梅那样的中学老师,虽然自言只能带学生们刷题,并不将高深的道挂在嘴边,道却其实就在她们身边,即所谓身教是也。有些高级知识分子说自己能够带怎样的博士硕士,却教不了自家孩子,其实,这里也有一个身教的问题。将教不了自家孩子归因于身教,并不带有道德评判的意思,有些非常好的中学老师,全身心扑在教学上,连家都顾不得回,这种情况下,与自家孩子面对面的机会少,自身再好也不好谈身教。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的,既不是身教,也不是学高为师身正示范,而是“传道、受业、解惑”。犬儒当道,大道不行,人皆知之,是以传道之师让位于童子之师,所谓解惑也只限于解其句读问题,解题技巧才是王道。所谓教不了,其实是不能解惑,因为所传非道,是技,那种解惑提供的人生道路,是孩子所不喜欢的。人生真正的疑惑得不到解答,汲汲于解题,以自己的晋身技巧传授给孩子,孩子未必以为然。何也?那些自以为很成功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眼里可能就是一苦逼,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曾借弟子之口说过: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用现在的话说便是:老师,你混得那么惨,就别给我们讲那些大道理了,难道想让我们和你一样?

世俗的成功学大行其道,传道之师“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在成功人士的眼里是人生失败者,对学生大谈特谈“道”的问题也就显得迂腐不合时宜。面对弟子的讥嘲,《进学解》中的先生以孔孟二儒为例反驳,殊不知当理想成为空话,传道之说在俗人眼里徒增笑料,执着于现世功利的人谁愿意活得惶惶如丧家之犬?其实最可恶的还不是明言讥嘲者,而是那些口中喊着崇圣人行古道满肚子却是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传道之师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和光同尘以取得现世的荣华富贵,而是逆俗而立,在暗夜中点燃一盏明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万古师表孔子泽披神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能够照亮我们所处的位置,温暖三五上进的同学们的心灵,也就够了。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韩愈老师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