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2021-09-22 11:30相昌国
中国动物保健 2021年9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相昌国

摘要:猪梭菌性肠炎是猪只感染魏氏梭菌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7日龄内仔猪,病猪临床症状以急性脱水、腹泻为主,具有起病急、传播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和母猪、猪舍环境卫生差及保温不当有关。但魏氏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家畜肠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抗病力较低或外界环境刺激时就容易大量繁殖分泌过多的毒素进而发病。本文分析了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猪梭菌性肠炎;诊断;防治

猪梭菌性肠炎是威胁仔猪肠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寒冷多雨的秋末和早春。引发猪梭菌性肠炎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是产房卫生差且湿度大,仔猪保温措施差,母猪乳头含致病菌。仔猪感染后主要呈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四种,无论是哪种类型感染仔猪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腹泻、脱水,严重时仔猪可衰竭而亡,给养猪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猪梭菌性肠炎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具体内容如下:

1 病原特点

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在临床上主要包括6种,分别为A、B、C、D、E、F,猪梭菌性肠炎是感染的C型魏氏梭菌,该致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且严格厌氧,该菌体有荚膜,无鞭毛和运动力,其繁殖体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当生存条件适合时可产生芽孢,C型魏氏梭菌芽孢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沸水浴至少10min才能完全杀灭。猪只肠道内的C型魏氏梭菌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可大量繁殖,主要分泌两种类型毒素:α和β,其中β的致病菌最强,仔猪尤其是日龄小的仔猪感染后能直接造成肠毒血症,可杀死仔猪肠黏膜细胞引发剧烈腹泻。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C型魏氏梭菌最易感动物为猪、绵羊,此外还可以感染牛、山羊、马、鸡和兔等动物,也可感染鹿和骆驼等野生动物。

2.2 传染源

病猪或处于潜伏期携带C型魏氏梭菌的猪只。

2.3 传播途径

C型魏氏梭菌可随病猪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饮水、垫草、饲料、用具等,健康猪只采食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即可感染,或者仔猪吸吮母猪乳头(已被致病菌污染过)感染。猪梭菌性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寒冷潮湿季节发病率高为特征。

2.4 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性别猪均能感染,但猪梭菌性肠炎常见于新生~7日龄仔猪,以3日龄内仔猪发病率最高,1周龄以上仔猪由于抗病力增强,其发病率也会明显下降。不同窝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同,分别为90%~100%和20%~70%[1]。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该类型起病急(仔猪出生后12~36h),病程短[2]。部分病猪出生12h后出现血痢,同时血便可污染肛门和会阴部,甚至是整个后躯干,部分病猪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就特发死亡。

3.2 急性型

该类型发病数量最多,病程可持续2d,仔猪发病后排水样稀粪(夹杂气泡和坏死组织碎片),颜色为红褐色,有强烈的腥臭味,可污染整个后躯干,随后病猪脱水严重,明显消瘦,最终衰竭而亡。

3.3 亚急性型

该类型病程可持续5~7d,发病初期,病猪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尚可,随后腹泻,分别由黄软便向水样稀粪转变,并夹杂坏死组织碎片,病猪逐渐脱水、消瘦,大多以死亡告终。

3.4 慢性型

该类型病程可持续数周,病猪出现持续性腹泻,病猪肛门、后躯均有粪污污染物,并干燥形成粪痂,仔猪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甚至发展成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4.1 最急性型

病猪肠黏膜广泛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暗红色液体,空肠颜色为暗红色,结肠内积有血液。

4.2 急性型

病猪肠黏膜出血不严重,呈黄色或灰色,但有坏死灶,肠壁弹性消失、增厚,颜色呈黄色。

4.3 亚急性型

病猪肠黏膜有坏死灶,容易剥下,肠腔内容物有许多气泡。

4.4 慢性型

病猪肠管外观看似正常,但肠黏膜有坏死区,病猪实质性器官有多处出血点。

5 诊断

在猪梭菌性肠炎诊断时,除了常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外,还可以进行实验室诊断,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5.1 细菌镜检

在饲养过程中发现该类型症状的猪只,可采集其肠段内容物制作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染色结果和形态,若细菌染色为紫色表明为G+,细菌呈单个、成对或整齐短链的大杆菌,且夹杂着芽孢形态可能为魏氏梭菌。同时采集病死猪脾脏或肝脏组织,彻底剪碎或研磨粉碎后,将其制作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在可视区域能见到紫色、两端呈圆形的杆菌,存在荚膜或芽孢体,也可提示为魏氏梭菌。

5.2 细菌培养

对细菌镜检下可能提示为魏氏梭菌的大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即挑取大杆菌分别接种至肉汤培养基和血平板培养基,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h,若肉汤培养基颜色从原始的澄清透亮状态变为浑浊并混有气泡;若血平板培养基上肉眼可见凸出的表面湿润、光滑、灰白色(或淡灰色)菌落,菌落周围有明显的双溶血环表明为魏氏梭菌。

5.3 腸内毒素检查

采集病死猪空肠内容物,然后加入2倍体积的生理盐水,涡旋震荡以充分混匀,再以3,000r/min转速离心25~30min,用移液器小心吸取上清液到无菌的离心管内,用注射器吸取200μL注射到健康的小白鼠体内,5min后小白鼠突然死亡可诊断为魏氏梭菌。为更好的区分是C型还是D型魏氏梭菌,可在高速离心后吸取上清分装到两个无菌离心管内,然后分别加入100μL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抗血清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抗血清,再分别注入到小鼠体内,若加入C型产气荚膜梭菌抗血清上清的小鼠在注射后不久出现死亡,而加入D型产气荚膜梭菌抗血清上清的小鼠不发生死亡可区分C型和D型。

5.4 中和实验

采集病死猪肝脏、脾脏或空肠组织病料,充分粉碎后加入5倍剂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滤纸多次过滤,取上清液。该过滤的上清液和标准魏氏梭菌抗毒素进行中和实验。准备4支灭菌试管,分别加入6mL毒素样本(上层清液),做好标记,选取1支加入6mL生理盐水(该管为对照组),其余3支分别加入B型、C型和D型用标准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置37℃摇床培养1h,然后将这4支试管液体分别注射到4只家兔体内。若注射后24h内家兔出现死亡,则死亡的这只兔子注射的为C型魏氏梭菌,可确诊为猪梭菌性肠炎,而标准B型和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可被魏氏梭菌毒素中和,不会造成注射兔子死亡。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

每天做好猪舍卫生清洁工作,定期进行猪舍消毒,可用2%甲醛或3%~5%甲酚皂溶液喷洒消毒,定期更换消毒剂,对病死猪尸体和污染物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6.2 加强分娩母猪产房管理

为更好地适应产房环境,母猪分娩前1周转至产房,要坚持“全进全出”管理模式,转之前对产房、母猪分别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母猪分娩前后及时清洗乳头,哺乳期母猪喂奶前后分别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拭。

6.3 加强猪群免疫接种管理

母猪分娩前40d、15d分别接种仔猪产气荚膜梭菌病A、C型二价灭活疫苗,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充分摇匀后肌肉注射,仔猪出生后尽快吃到初乳,可有效提高仔猪免疫力[3]。在流行过疾病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口服15mg阿莫西林,2次/d,连续饲喂3d,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

6.4 加强猪群营养饲养管理

在分娩前和哺乳母猪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杆菌肽锌,连续饲喂15d,可有效预防母猪途径对仔猪的感染。若在饲养过程仔猪突发猪梭菌性肠炎,需要立即隔离治疗,发病初期可按肌内注射10万IU/kg·bw硫酸链霉素注射液,2次/d,连续注射3~5d观察疗效。

7 结语

综上所述,猪梭菌性肠炎的致病菌魏氏梭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原本就存活于自然环境和猪只肠道内,并未表现明显侵袭性,但是当条件适合时容易产生芽孢,其环境适应性也会明显提高,进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感染猪只发病。猪梭菌性肠炎起病急、病程短,容易出现大规模流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通过科学的环境管理和免疫接种来提高猪群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张伟.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症状及综合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20(9):156-157.

[2] 郭煥民.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病学、类症鉴别和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7):128-129.

[3] 金双成.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20(5):62-63.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