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兰 刘珊 赵婷
【摘要】顾护脾胃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学术思想,其临证擅用甘味食疗药。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张仲景组方遣药时常用羊肉、胶饴等温中补虚,白蜜、鸡子黄等滋阴润燥,薯蓣、粳米等补脾养胃。为后世运用甘味食疗药物顾护脾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脾胃观;甘味药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012-03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ible Sweet Medicinals on protec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by Zhangzhongjing
LIChao-lan1, LIU Shan2, ZHAO Ting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2.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Protec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thoughts in
[Key words] Zhangzhongjing; Shanghan Zabing Lun; thoughts of Spleen and Stomach; Sweet Medicinals
張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创制的经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现今临床应用广泛。其中,甘味药在经方的配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1-2],有助于调补脾胃,充养化源,扶助正气。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3-5]。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逐步引起大家重视。张仲景在治疗疾病及药后调护等过程,常用的甘味药多属药食同源药材[6]。据统计,《伤寒杂病论》中归脾经及功效主治与脾有关的药物近三分之一,其中甘味药占二分之一。[7]张仲景处方用药时常见药食同源甘味药胶饴、薯蓣(山药)、鸡子黄、白蜜、葛根、人参、粳米、小麦、大麦、大枣、甘草、薏苡仁等,在健脾补虚、助脾健运、调护脾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1 温中补虚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胃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张仲景继承《内经》之脾胃思想,《伤寒论·平脉篇》云:“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食饮入中焦,酝酿精微上行于心,心化血充盈于脉。阐释出脾胃生化血、脉的生理过程,为六经形成奠定物质基础[9]。若脾胃虚弱,则难以发挥充养作用。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纳少,腹胀;脾阳亏虚,温煦失职,则见畏寒肢冷;脾阳不足,水液不化,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久之损伤脾阳[10-11]。在《内经》“甘生脾”理论的指导下,若脾胃虚弱应“以甘补之”。
1.1羊肉 羊肉属血肉有情之品,性温味甘,归脾、肾经,具有温脾缓中的功效。在经方中用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治疗由于血虚有寒引起的“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及“产后腹中疞痛”,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本草思辨录》中载:“仲圣用治寒疝腹痛与产后腹中?痛,取其气热味甘,足以温脾缓中,因羊肉气热味甘,补气而生血,俾气血得温,温脾缓中,血自散而痛止矣。而药之能温脾缓中者尚有之,兹何以非羊肉不可?”故以羊肉温脾缓中,补虚散寒。
1.2胶饴 胶饴是糯米、粳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等功效。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言:“饴糖能补脾精,化肾气,生津养血。”[3]经方中用于治疗虚劳一类气血阴阳俱不足的病证。此类病证单一补阳必伤阴,单一补阴则碍阳,故张仲景善用以甘(温)之药缓肝和脾,建立中气,因中气立则能化气调阴阳,创制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1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用胶饴配黄芪、人参、炙甘草、大枣,治阴阳气血不足,是取其甘温补中益气之功用,同时还能发挥缓急止痛之功。另张仲景用大剂饴糖,配伍桂枝,辛甘化生阳气之源,温中益气,使中气强健,不受肝木之侮。再佐姜、枣、草,温胃散寒,益气补虚。肝脾调和,阴阳相生,中气建立,皆痊诸症。
1.3人参 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固脱、扶正补虚等功能。《本草思辨录》列举仲圣之方,人参补虚运用之广,“补脾如理中丸、黄连汤,补胃如大半夏汤、甘草泻心汤……皆不胜其指数,参之补可不谓广也乎。”《本草害利》也说人参“其性主气,凡脏腑之气虚者,皆能补之”。人参的主要成分為人参皂苷,按苷元结构可分为二醇类、三醇类和齐墩果酸类三类。人参提取物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可使正常动物或贫血动物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当骨髓受抑制时,人参增加外周血细胞数的作用更为明显。人参总皂苷可促进各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张仲景运用理中丸治中焦虚寒,其可温中祛寒,健脾益气,取人参补中益气,气充则阳旺,与其他三药合用,共奏温运脾阳之功。
2 滋阴润燥
胃喜润勿燥,若热病后期,或气郁化火,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温香燥,会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虚热内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则胃脘隐隐灼痛;胃中虚热扰动则饥,然胃虚失于和降,故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
2.1白蜜 白蜜性味甘平,归脾、肺、大肠经,具有补气养阴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谓白蜜“安五脏之不足,益气补中”,《别录》谓白蜜可“养脾气”,均说明白蜜有补脾益气、滋阴润燥之功。张仲景用大半夏汤治疗“胃反呕吐者”,此方补虚安中,降逆润燥,当中白蜜补胃滋阴,以润阳明之燥,达到止呕目的。
2.2鸡子黄 鸡子黄性甘味平,具有滋阴养血,益胃除烦的功效。《长沙药解》谓之能“补脾精而益胃液”。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鸡子黄中的卵磷脂有调节血脂、滋补强壮、改善皮肤营养等作用[13]。张仲景用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方中“鸡子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昔人谓其与阿胶同功”,鸡子黄甘以补血,滋阴养血。另张仲景用百合鸡子黄汤治“百合病吐之后者”以养阴除烦和胃,其中鸡子黄滋润胃阴,和胃止吐,益胃除烦。
3 补脾养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消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和水液,脾主升清,上输精微并升举内脏,脾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过程,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脾胃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张仲景组方遣药时充分考虑攻邪不伤正,顾护脾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14]。
3.1薯蓣 薯蓣,今称山药,性味甘平,归肺、脾、肾经。《神农本草经》载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本经疏证》谓“薯蓣,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即山药益气补中,具有补脾功效[15]。现代药理学证实,山药中的活性多糖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如免疫增强活性、抗病毒活性、保肝活性、胃黏膜保护作用、抗氧化、突变活性以及降血糖和调节胃肠道活性[16]。薯蓣丸治“虚劳诸虚不足,风气百疾”,其中桂枝、防风等祛邪散风,有伤脾胃,故方中薯蓣用量独重,薯蓣用量三十分,是方中其他药物用量的3~15倍,取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肾兼宜,补脾为主,体现了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3.2粳米 粳米性味甘平,归脾、胃二经。张仲景用粳米共见7方,用米粥者近30方之多,盖粳米具有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等功效。《本草蒙筌》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本草思辨录》谓“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如前述竹叶石膏汤,清热补虚同时,粳米、甘草和中养胃。诸药合用,清热而不伤胃,补虚而不留邪。张仲景治阳明热盛证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及白虎加桂枝汤,佐粳米、甘草甘温之品,并“米熟汤成,温服”,是以和中护胃,防止石膏等大寒伤中之弊[17]。又如桃花汤、附子粳米汤,张仲景取粳米甘缓和中;麦门冬汤中,取其养胃益气以生津;用于乌梅丸中,则取其赋形和胃。除此之外,张仲景用峻猛之药后,多需“啜热稀粥”,一来顾护中州,而来使胃之气津充足,均体现了顾护脾胃的思想。
3.3小麦 小麦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具有健脾和中之功效。《本草拾遗》谓:“小麦面,补虚,实入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本草再新》谓能“健脾”。张仲景用厚朴麻黄汤治咳嗽喘气痰多,该方宣肺散饮,止逆除烦,在用石膏大寒药物时,小麦可健脾和中,故张仲景组方时加之以养正安中。张仲景用白术散方后若呕且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取小麦健脾和中止呕之效。
3.4大麦 大麦性甘,具有补中和胃的功效。张仲景用硝石矾石治黄疸,意在祛湿除邪,属攻伐之剂,且金石类类药物本有伤胃损气之弊,故张仲景以大麦粥汁,和复方寸。此取大麦益气和胃,顾护中焦之功。
3.5大枣 大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调养脾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药性,益阴和营之功效。《本草纲目》称枣为脾之果,《本经》谓大枣“安中养脾……补少气”。张仲景组方擅用大枣,共计65方,频次高,用量大。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和解少阳,组方中使用大枣共十二枚之多,以益气和中,而脾胃安和。薯蓣丸中大枣用至百枚,皆取大枣补中益气之功能,以补肺胃。张仲景用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躁,大枣十枚以养血安神。再如十枣汤,方中甘遂、大戟、芫花皆有毒,易伤脾阳而致洞泄之变,故用大枣十枚,于峻下逐水之时不忘顾护胃气[18]。张仲景常以甘药监制诸猛峻之品 ,此乃甘味药运用之一大特色。
3.6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诸经。具有补气和中、调和脾胃、调和诸药等功效。《本草汇言》载“甘草能‘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主要含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保护胃粘膜使之不受损害;甘草酸与锌的络合物甘草锌町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张仲景用甘草总计124方,占张仲景方之1/3,张仲景用“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比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张仲景用甘草泻心汤,本方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用甘草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张仲景治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止逆下气,不但重用麦冬甘寒以润养肺胃,妙处在于治燥不避甘温苦降,配伍参、草、枣、米温养脾胃,建立中气,俾脾气健运,上承于肺。其中取甘草健脾和胃之功能,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19]。张仲景治“伤寒,……渴欲饮水”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用竹叶石膏汤,均取甘草护胃生津养液。除此之外,张仲景在泻下剂中使用甘草可缓和泻下剂的峻烈,于温剂中用甘草可缓和姜、附、乌头燥烈之性,于攻剂中用甘草可缓中补虚之功过[20]。张仲景治肝脾不和以疏肝理脾之四逆散为首选。重用柴胡、白芍、枳实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同时,佐以甘草益气健脾,调胃和中。
3.7葛根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本草正义》载:“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仲景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舒经,取葛根升腾津液,疏通经脉之功。仲景用奔豚汤疏肝泄热,降逆平冲,取葛根升清降浊,和胃降逆之功。
3.8薏苡 仁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止泻等功能。《本草纲目》谓“薏苡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仲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取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益气为主”之功效;仲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方中薏苡仁利气祛湿;仲景用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者”取薏苡仁除湿宣痹。
张仲景善用药食同源药材,组方遣药之时用药适宜,配伍严谨,处处体现顾护脾胃之思想[21]。《内经》云:“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中医学强调人身机体的整体统一性,无论是六经病还是他脏病张仲景均从脾论治[22]。方药配伍方面,常采用大枣、甘草,顾护中气;药后调护方面,使用攻逐之剂时必佐以大枣或热粥,顾护脾胃;剂型运用方面,常采用峻药丸服,寓攻于补,寓补于攻,袪邪不伤正,保护阴阳平衡。而甘能健脾,令脾胃之气旺盛,张仲景运用药食同源甘味药温中补虚、滋阴润燥、补脾养胃,充分發挥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之功效,疾病得治之时护胃健脾地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临床运用药食同源的甘味药健运脾胃,补益后天之本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晔, 赵建辉, 钟玲. 浅论叶天士对甘味药的临床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8): 3800-3802.
[2] 张卫, 张瑞贤. 中药“五味”理论溯源:味的起源[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1): 60-62.
[3] 马加路, 王宁, 陈宪海.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金匮要略》脾胃观[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6): 35-36.
[4] 周奕, 华碧春. 《伤寒杂病论》中“和百药”药对的应用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 33 (2) : 230-235.
[5] 张静雅, 曹煌, 龚苏晓, 等. 中药甘味的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J]. 中草药, 2016, 47 (4) : 533-539.
[6] 谢果珍, 唐雪阳, 梁雪娟, 等. 张水寒. 药食同源的源流内涵及定义[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9): 1423-1427, 1462.
[7] 马跃. 李东垣. "从脾胃论治"思想探析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5): 868-870.
[8] 钟霞, 焦华琛, 李运伦. 《伤寒论》补土思想管窥[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22(1): 197-200.
[9] 符甜甜, 杨鹏斐, 刘艳霞. 张仲景顾护胃气经方运用探讨[J]. 中医研究, 2019, 32(10): 4-6.
[10] 常虹, 吴焕波.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J]. 中医研究, 2017, 27 (8) : 8-10.
[11] 韩慧, 梁金荣. 《金匮要略》重视脾胃思想探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 24(10): 12-13.
[12] 王桂彬, 尹炳驿, 刘兴兴. 《伤寒杂病论》“重胃气”思想初探[J].中医学报, 2021, 36(3) : 478-481.
[13] 赵晓东, 杨承之, 肖狄, 等. 黄连阿胶汤治疗不寐机制探讨及验案举隅[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1) : 5253-5255.
[14] 王飞, 黄雅慧. 论《金匮要略》的顾护脾胃观[J]. 现代中医药, 2016, 36(3) : 58-59.
[15] 何流, 刘鹏, 邱模炎. 甘味药在张张仲景治疗虚劳病中的应用探析[J]. 中医杂志, 2018, 59(10) : 890-892.
[16] 刘丽杰, 王璐瑶, 孙玉婷, 等. 东北不同地区细毛长山药品质分析及药理活性成分比较[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6(2) : 308-313.
[17] 朱光海, 郭利华. 基于“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理论探讨顾护脾胃对肿瘤患者之重要性[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 26(4): 127-129.
[18] 黄晓芬, 李娟, 李金田, 等. 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 (1) : 112-114.
[19] 陈羲之, 王华宁. 张仲景健脾和胃之半夏架构探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20): 7-8, 11.
[20] 袁慧敏, 孙燕, 张玉鑫, 等. 竹叶石膏汤方证与临床[J]. 中医学报, 2021, 36(2): 278-281.
[21] 董冉冉. 《伤寒论》脾胃学说探析[J]. 吉林中医药, 2012, 32(3): 220-221.
[22] 王荣荣. 张仲景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20, 52(2): 12-14.
基金资助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021ZY10);浙江省“十三五”第二批教改项目(编号:jg20190642)
作者简介:李超兰,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E_mail:619256340@qq.com
*通信作者:赵婷,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