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疗法治疗面瘫的效果研究

2021-09-21 19:28曹蓓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面瘫临床治疗

曹蓓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面瘫临床治疗中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疗法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研究组联合加入牵正散,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85%、95.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动作功能均提升,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面瘫患者临床治疗,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干预模式可获得较为理想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期面部表情和动作,利于改善美观。

【关键词】面瘫;临床治疗;牵正散;针灸疗法;面部表情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017-02

面部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rlysis)俗称为“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肉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神经病变。疾病发生后患者可出现口角歪斜、疼痛等症状,影响其面部美观和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如果及时治疗,3个月的治愈率为70%~80%,但20%~3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5%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1],后遗症会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导致其自卑等心理出现。对于该疾病西药较常采取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获得一定效果,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医认为该疾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需要采取针灸等治疗补足正气,纠正疾病。笔者在临床干预中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随机均分为对照及研究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2例、19例,年龄19~47(35.23±10.12)岁,病程3~52(12.23±6.10)d;研究组41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4例、17例,年龄18~45(32.35±10.77)岁,病程3~50(12.04±6.07)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疾病诊断符合《神经病学》[2]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标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表情肌麻痹、眼裂闭合障碍等临床症状;患者同意本次治疗方式。

排除标准:合并中枢神经损伤、耳科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沟通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模式为针灸,选取合谷、下关、迎香、翳风、地仓、四白、丝竹空、颊车、攒竹等穴位,在健侧去合谷穴。根据患者症状可加减穴位,比如迎风流泪患者以及目赤患者可加入晴明穴;味觉消失和舌头麻痹患者可加廉泉穴、口角歪斜患者可加入承浆穴。治疗时患者采取仰卧位,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1寸)刺入皮肤1/3处,然后留针30 min,取出后10 min再行针、留针。1次/d,疗程为一周。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牵正散加减干预,组方为: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15 g。以上药物磨成粉末使用黄酒冲服,每次8 g,3次/d。对于风寒型面瘫患者加入白芷3 g、防风以及荆芥各5 g;对于风热型面瘫患者加入金银花5 g、白芷6 g、菊花以及连翘各8 g;肝胆湿热型患者加入黄芩8 g、龙胆草3 g、车前子10 g、泽泻4 g、栀子12 g。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断:疗效判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3],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治愈为治疗后患者面部表情正常,鼓气腮部嘴角不漏气;好转为治疗后面部表情好转,口角稍微出现不对称,鼓气腮部嘴角有些许漏气;无效为治疗后未获得以上效果。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2)动作功能评分:使用简易评分量表(Portmann)评价。内容包括皱眉、微笑、吹哨、闭眼、动鼻、鼓腮等六个动作,总分为18分。完全不能活动为0分;健侧和患侧差异较大为1分;与健侧比较患侧稍微有差异为2分;患侧和健侧无差异为3分;得分越高说明状况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分别用(x±s)、率(%)表示。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及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85%、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動作功能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动作功能均提升,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面瘫是一种神经性麻痹症,为临床常见病,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面部活动功能下降或丧失,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式不当可引起面肌痉挛、后遗麻痹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其发病机制,因此缺乏针对性治疗方式,主要以抗炎、改善循环以及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对于疾病的诱导因素目前尚未有清楚的结论,可能与生活习惯、体质等具有一定地相关性,一般在疾病发生一周内开展正规的治疗最佳。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影响患者的面容,对于患者后续的正常生活开展不利。该疾病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对于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后面瘫症状仍旧无改善且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面肌肌电图检查均无电位活动的患者,一般建议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因此需要考虑其他更为有效地非手术治疗措施。

面瘫在中医中属于“口眼 斜”“面瘫”等范畴,对于该疾病早前已经有报道。《灵枢》言其“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其认为脉络空虚、阳明、少阳受损、气阻脉络以及经脉失养为该疾病主要发病机制,因此提倡治疗原则为通经活络以及理气化瘀为主。针灸在该疾病治疗中具有悠久历史,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面瘫急性起病时为病邪初侵,病位尚浅,使用针刺可激发经气,将邪气引出体外,使得血气通畅,因此具有疏经通络效果。而现代医学表明,采取针灸治疗,具有舒缓水肿、消除炎症等作用,因此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理想效果[5-6]。本次针灸治疗时取穴风池以及穴翳风可疏散风邪以及止痛,阳白、地仓以及四白等属于阳明经,针刺后可推动经气,具有疏经通络效果;太冲以及合谷穴位中,合谷善治头面部疾病,太冲对于纠正口眼外邪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加入其他穴位,目视歪斜不能闭合可选攒竹,可进一步纠正其症状。但需要注意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开始针刺强度不宜过强,在治疗期间叮嘱患者避免风吹和受寒,可适当采取面部热敷以及按摩等方式辅助治疗,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需要注意治疗过程中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避免出现感染等不良情况,加重患者负担。

牵正散出自《杨氏家藏方》,主要由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三味药材组成,具有温经通络以及祛风止痛效果。方中的白附子可祛风化痰,僵蚕可通络和祛风,全蝎有祛风止痉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7-9],全蝎和白附子的提取物中具有广谱抗病毒效果,其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相关症状,因此使用该药物治疗可消炎、抗病毒,利于患者后续康复。本次治疗中我们根据患者情况加减使用,风寒型面瘫患者加入白芷、防风以及荆芥。其中防风具有解表发汗、祛风除湿作用;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荆芥辛温解表。风热型面瘫患者加入金银花、白芷、菊花以及连翘,以上药物均具有清热解毒效果,对于风热型患者效果理想。肝胆湿热型患者加入黄芩、龙胆草、车前子等药物进行治疗,有健脾、清热利尿以及祛痰效果。

本次研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5%,说明联合治疗模式更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负担;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面部功能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采取联合治疗对于改善面部肌肉群灵活性更具效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以上治疗模式安全性较高,未明显增加患者治疗负担,本研究結果与刘石[10]等、周敏杰[11]、祁荣叶[12]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面瘫是一种以口眼歪斜、面部表情肌肉群瘫痪为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疾病发生后患者难以完成闭眼、抬眉以及股腮等动作,其心理和生理负担较重,容易引起自卑,需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西医无针对性治疗措施,因此临床疗效不理想。中医治疗具有悠久历史,本次采取针灸治疗可疏通经络、减少水肿以及炎症,采取针灸联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并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治疗安全 性高。

综上所述,在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干预模式可获得较为理想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期面部表情和动作,利于改善美观,且治疗方法简单,在基层医院也可开展,值得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Peitersen E.Bell’s palsy:the spontaneous course of 2,500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lsi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J].Acta Otolaryngologica,2012,122(7):4-30.

[2]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4.

[3] 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8.

[4] 杨原芳,林良才,蔡海荣,等.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9):775-778.

[5] 贾莹梅,高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47-1149.

[6] 李清华,刘立安.浅谈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7,27(6):61-62.

[7] 田思奇,覃婷,夏琴琴,等.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面瘫5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8):42-43.

[8] 马金英.面瘫使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45例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167,169.

[9] 白丽.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5):63-65.

[10] 刘石,刘鹏,董义晗,等.针药联合治疗耳带状疱疹引起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4,29(1):27-28.

[11] 周敏杰.推拿按摩与针灸联合疗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7):195-196.

[12] 祁荣叶,张润嘎,高爱华,等.针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11):1638,1644.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面瘫临床治疗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温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运动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的控制作用研究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