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冲击疗法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9-21 13:17郑张桦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9期
关键词:运动功能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取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利用随机抛硬币法将其等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基于此实验组30例患者实施冲击疗法。从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出发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结果、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冲击疗法;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59-02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阶段伴随医疗急救水平及诊疗技术不断提升,脑卒中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展,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关节挛缩、肌张力较高、肌痉挛等,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如何有效降低患者肌张力水平、控制痉挛是提升患者整体疗效的关键[1]。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旨在分析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阐述如下。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纳入标准:经MRI或头颅CT确诊且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2];意识清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可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肾、肺、心功能不全患者;感知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患者;癫痫病史、帕金森病、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不稳或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途放弃康复训练患者。本次实验研究通过随机抛硬币法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61~76周岁,平均年龄(63.27±0.85)周岁。实验组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62~77周岁,平均年龄(63.54±0.96)周岁。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比性显著,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为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体位转移、良肢摆放等日常功能训练以及步态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坐站立平衡等运动疗法,同时配合推拿、针灸等中医理疗项目,保证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冲击疗法:为患者进行精准详细评估,明确患者痉挛部位以及肌张力情况,通过拍、点、按、拿、揉等手法徒手施于患者痉挛肢体部位,充分对患者痉挛肌肉进行放松,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开患者骨性标志,根据康复评定结果以及解剖学结构对患者近端骨骼进行固定,通过握拳或康复锤等方式徒手反复敲击患者痉挛部位,并向四周扩展。在进行施力的过程中保证力度快速且具有冲击力,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宜作用于患者痉挛部位,保证总体冲击力度。操作频率保证25~30 min/次,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患者接受训练前、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训练后6周均由同一名对分组情况不知情的康复医生评定患者各项指标功能,主要包括: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改良Ashworsh痉挛量表(MAS)评价患者痉挛程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数据处理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x±s表示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用t实施结果检验,检验值P<0.05提示數据有统计学对比价值。

2 结果

2.1组间患者FMA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1。

2.2组间患者V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V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2。

2.3组间患者M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2.4组间患者BI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BI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脑血管类疾病,病死率较高,对于幸存者而言,也多伴有精神情绪改变、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肢体痉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其中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类型,临床多见下肢伸肌痉挛以及上肢屈肌痉挛,重者可能出现关节挛缩、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功能受限、患肢疼痛等,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时开展有效干预措施对提升患者整体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3-4]。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V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肌张力等水平均有所改善。主要是由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及结构具有一定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5]。伴随冲击疗法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开展,可有效促进患者脑组织功能重组以及结构重建,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冲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痉挛情况,有效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6]。冲击疗法通过将西医康复理论与中医推拿手法相结合,通过短促的外力冲击作用,反复多次并快速的作用于患者痉挛肌肉部位,可有效经由冲击波输入患者机体,通過产生不同的机械作用力松解患者软组织,保证患者拮抗肌与主动肌间的肌张力平衡[7-8]。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冲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兆平, 曾满萍, 谢辉, 等. 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 26(5): 617-619.

[2] 王亚峤.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18, 31(16): 86-87.

[3] 周鹏, 董小庆, 邓依兰, 等.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 中医外治杂志, 2019, 28(1): 50-52.

[4] 赵晓华, 赵保东. 大秦艽汤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11): 48-50.

[5] 李峰, 陈劲松, 涂美, 等. 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2): 14-17.

[6] 黄志强, 赵宁, 苏昭元, 等. 经络刮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上肢表面肌电图及动力学的影响[J]. 康复学报, 2017, 27(6): 9-14.

[7] 宋具会. 针灸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分析[J].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7, 11(2): 41-41.

[8] 黄翠立, 殷玉鹏, 何伟, 等.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联合 采用巨刺与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2): 8167-8168.

作者简介:郑张桦(1990.10-),女,浙江余姚人,大学本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康复工作。E_mail:1876896165@qq.com

猜你喜欢
运动功能脑卒中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