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1.南京林业大学 生物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2.合肥财经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指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包括乡村经济、乡村生态、乡村文化等全方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市场繁荣和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表现。乡村市场不应单纯追求“市场规模”的扩张发展,更应注重乡村市场生态的构建。
自然生态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形成了生态经济学、社会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等交叉学科。在市场研究中引入自然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拓展了市场研究理路,形成社会生态视域下的市场理论研究视角。肯·巴斯金的《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1]中首次提出了“市场生态”概念,巴斯金认为自然生态可以为市场生态转化带来启示,自然领域的生态系统与经济领域的市场构成虽然都很复杂,但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都有相似之处,如组成个体、限制因子和系统自适应等。在市场生态中建立竞争优势,可以从市场的有机模式、因子的互利关系等与自然界的比较中找到决策工具。
国内关于“市场生态”的研究主要是市场的生态系统分析以及用生态学方法论对不同行业市场的业态研究,例如汽配市场、计算机市场、股票市场、广告市场、零售业市场等。这种行业市场的生态学研究理路基于宏观层面的市场与其所处环境,研究行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探讨产业运作和自然生态承载力的行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2]。这种市场研究视角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和产业集群的组成与结构出发,体现物质循环转化再生、输入输出动态平衡、环境资源有效极限等生态学规律。生态思维的市场研究视角是借用生态学基本概念审视市场参与者及其交易行为(表1)。
表1 生态概念对市场研究定义要点
市场生态研究不仅需要遵循生态学的一般规律,还要用生态原理与生态学方法来研究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在一定空间内,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受到密度效应、竞争格局、繁殖策略、他感作用、互利共生、-2/3自疏法则等自然生态领域存在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市场主体行为策略应该与生物的环境适应性一致,在市场生态系统中占有自己的生态位,市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实现市场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的稳定状态。市场生态系统平衡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繁荣、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自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括的是有机体与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以来,这一概念不断扩展到各个领域。德国生态学家海克尔使用“生态学”一词之后,学者们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关系时逐渐重视对人类及人类社会因素的分析。直至今日,生态学的学科视野与理论方法扩散到多门社会科学之中,而这一趋势被苏联学者归纳为“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3]。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认为生态学就是研究自然的经济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理论,生态学研究方法和生态学观念不再局限于自然,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市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角。
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如美国社会学家科塞解释社会冲突的“安全阀制度”与生物与环境中生态因子的“限制因子”概念比较可知,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要素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交叉重合之处[4]。生态学具有社会功能,生态学的系统论观点在社会学中的整体论观点中得到体现。而自然生态系统则作为社会系统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态系统中主导的人亦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相区别的依据。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同一生态位不可能有两个物种。鸟的嘴巴形状与植物种子果实硬度相联系。著名生态学家波多黎各大学教授邹晓明将自然生态的正反馈、负反馈概念推及到经济社会,认为任何系统都要有反馈机制,自然界没有长期的正反馈,正反馈只是短期的。邹晓明教授指出,任何生态系统(无论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社会生态系统)要长期存在下去,必须要有负的反馈机制,正的反馈机制会使系统垮掉。例如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使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会使土壤中含碳有机质分解更快,分解更快,导致二氧化碳增多,所以持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生态系统超出系统阀值。
市场同样是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同样离不开生态学视野与观点,乡村市场信息、结构与功能同样需要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保持平衡。“衡量一个乡村市场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之中,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出和输入物质上的平衡。一个生态系统具备了这三方面的平衡,就处于生态平衡之中。”[5]这种生态系统中,产品的开发设计与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相联系,在结构上同质性强烈的市场生态系统的弹性弱于异质性强烈的市场系统,就像鸟的嘴巴与种子的硬度相联系一样,市场的产品(项目)必须与市场环境系统适应,否则市场不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市场生态系统当中,没有一个公司能够永远生长,没有一个市场能够永远繁荣,所有系统都必须要有负反馈,市场的负反馈机制促进市场不断改进从而实现繁荣与振兴。
生态学基本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实现乡村市场振兴,追求乡村市场繁荣与活跃,需要用生态原理和生态思维重新认识乡村市场。乡村市场是一个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生态系统,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着亚当·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与协调着市场机制的运行。在生态思维方式中,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原理同样影响着乡村市场的产生、运行和发展,通过自然选择有利于产生新物种类型的各种条件和机制,同样对乡村区域的市场竞争产生影响。这种逻辑可以从达尔文的思想中得到例证,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奠基人在阐述陆栖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时描述了生境的变动产生大量新物种,物种的丰富度受到岛屿面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到的广大地区在生态学上被看作岛屿)和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由于生存面积大、空间异质性程度高,允许更多的物种生存,因此生物间的斗争也更为残酷[6]。
乡村市场亦是如此,乡村区域空间的异质性决定市场的多样性,影响乡村市场的因子是多样的,某个市场环境中的限制因子制约了乡村市场的发展却难以被发现。例如,同一个市场区域的农产品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占据了相同的市场生态位,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的密度制约导致效益问题。因此,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从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市场竞争主体之间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体现的市场发展水平差异根源于自然差异。排除文化、政策、制度等因素,这种根源自然的市场发展的差异完全可以消除。城市和乡村市场的生态格局符合自然界生态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大的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视角下的乡村市场是个具有边缘效应的群落交错区,就像群落交错带具有更加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乡村市场具有可以更加繁荣的生态学特征。
乡村是个组织系统,组织除了适应环境外,也影响其环境,这类影响不仅体现于自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公共政策方面,也体现于乡村产业与市场方面,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组织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密切相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乡村振兴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生态建设处于重要的位置,这里的生态包含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依靠“绿水青山”的乡村生态环境的自然生态,另一方面是依靠特色产业发展的乡村市场生态。乡村振兴与乡村市场生态建设关系结构如图1:
图1 乡村振兴与乡村市场生态关系结构图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乡村治理理念描述了美丽乡村的图景,倡导与践行“两山论”理念的同时,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忽视市场生态的构建。换言之,乡村市场繁荣与发展是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生态视角的乡村市场生态建设是实现乡村市场振兴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并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具体到乡村市场来说,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依托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市场的繁荣与振兴,乡村市场不是单纯的业态,而是多业态的综合,乡村市场振兴应关注乡村市场生态建构,而不应单纯追求市场规模的扩张。基于生态理念的市场生态视角,可从以下举措推进乡村市场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3.3.1 基于市场生态位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
乡村市场是乡村产品生产和交易场所,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生态农产品,要善于利用市场“无形的手”[7],打造优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挥市场力量,搭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促进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是乡村市场繁荣振兴的必由之路。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具体举措,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走市场化道路,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做好产业布局。二是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发展壮大产业要懂地气、接地气,整合乡村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生产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根据利用市场生态学原理开发属于每个村的绿色农产品,就是每个产品(项目)找到它的生态位。
3.3.2 用种群生态规律优化乡村市场组成结构
充分利用乡村区域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物因素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市场种群的动态和调节理念,有效优化市场空间格局及产品的组成和结构,遵循市场种群生态规律,建立具有生态化特征的产品体系,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和扩散,充分突出生态平衡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农业生物资源之间的互补,使当地市场的生物数量最大限度地保持平衡。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上,以绿色生态为导向,顺应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营销、配套服务等板块,提高乡村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3.3 借鉴“适地适树”原理发展“一村一品”
适地适树是造林实践中一项重要的生态原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定义,这种由基因决定的对光、热、水、肥的需求即为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而由环境决定的立地条件即为生态位。最适合某一树种生长的立地条件即为该树种的生态位[8]。树种的生态位就是其在给定的地段能比其他树种生长更快、生产力更高且能成功繁殖足够多的后代。划分立地类型,是选择适当树种及经营措施的基础,适地适树经营目标是实现生产力达到最大化。Liebig最小因子定律[9]表明,树种的生长受限于某一可利用养分最接近树种需要的相对临界最小量,该养分即成为树种生长的“限制因子”。“适地适树”的生态学思想对乡村市场发展“一村一品”具有指导意义。“一村一品”是在每村有一个特色的农产品,这一农产品是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乡村当地资源、区位和自然人文等优势而打造的有特色、价值高、影响力大的产品[10]。发展“一村一品”,实施产业兴村,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途径之一[11]。
市场参与主体占据市场环境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空间位置是取得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决定这个产品(项目)的市场生态位能否促进市场发展;种群增长的策略选择反映了市场主体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及其动态调整,不管种群如何增长,进一步增长的受益递减迟早都将出现,市场主体的种间关系要引起市场经营者重视,即追求市场增长的同时要考虑环境容量和密度制约。每个乡村的产品(项目)既要避免重复建设、又要适合乡村自然—经济—社会的生态系统环境,在市场中占据最适合市场生态位,找到限制市场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关键“限制因子”,自然生态学适地适树基本原则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村一品”战略具有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市场生态运用生态系统原理指导新时期用生态理念进行乡村市场治理,改善乡村市场生态系统,维持乡村市场生态平衡和乡村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市场生态构建的乡村市场治理思路成为乡村产业发展出路,要通过“生态优化”“一村一品”和自然、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