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默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
既往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后,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不能恢复,因而不能治愈,令人惶惶不可终日,夜不成寐。究其本质原因,是很多人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存在误区。
既往研究认为,胃黏膜病变有一个“不可逆转点”,就是一旦发生萎缩性胃炎,即便怎么治疗也很难逆转,于是很多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过规范治疗,尤其是根除幽门螺杆菌,至少1/3的萎缩性胃炎可以逆转。若早期发现,及时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
其实萎缩性胃炎并不是胃的体积“萎缩”了,而是胃的腺体萎缩了,是指胃黏膜上面分泌胃酸的腺体,这和胃的体积没有多大关系。
不少人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于比较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其实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结果并不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说,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相反,有显著不适症状者也未必就有胃黏膜萎缩。
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反酸、嗳气等症状,但症状的有无与轻重往往与胃炎内镜下表现及显微镜下严重程度不符合。症状很严重者可能胃炎程度很轻,而无症状者亦有可能进展至胃癌。
根据国内多年随访资料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认为5~10年癌变率3%~5%,10年以上癌变率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
其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患者,癌变率更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需定期随访;手术后萎缩性胃炎者因其长期受胆汁反流的刺激,癌变率亦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碱性反流液的刺激,预防癌变的发生。
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直接药物预防癌变,但是祛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纠正其病理状态,能起到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通常用以下两种手段来预防癌变:
内镜下切除较重的癌前病变黏膜是有效预防胃癌的手段。与传统手术比较,内镜下治疗不仅疗效相当,而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相对低廉。因此被推荐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炎、促发胃癌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胃癌发病率是非感染的3~6倍,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可有效预防癌变。特别是在胃癌高发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将来的癌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做内镜和病理随访;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者每1年随访1次;轻度异型增生(活检并非取自癌旁)每6个月随访1次;重度异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内镜和活检,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细嚼慢咽可以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饮食应有节律,切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等食物,少饮酒及浓茶。长期的尼古丁刺激可使胃酸过多,从而产生有害作用。长期酗酒可致胃黏膜损伤,乙醇(酒精)浓度越高,损伤越强烈。
【补充硒】硒可清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使细胞老化的自由基,并干扰致癌物代谢,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平时可吃些动物肝脏、肾脏、鱼虾及甲壳类海产品、大蒜、芹菜、蘑菇、芝麻等进行补充。
【补充叶酸】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与DNA的合成、修复及稳定密切相关。叶酸缺乏引起肿瘤的原因,可能与叶酸能够稳定DNA、防止细胞癌变有关。适量补充叶酸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状态,进而减少胃癌的发生。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和胃液可共同防止致癌物前体亚硝胺化合物的合成。平时可吃些橘子、橙子、西红柿、菠菜、鲜枣、猕猴桃等蔬果进行补充。
对于有反酸烧心、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就医,积极对症治疗,予以抑酸剂、黏膜保护剂、抑制胆汁反流、促胃动力药物等,以消除症状为目的,防止病情发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减少不良情绪,这样病才能慢慢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