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2021-09-20 12:25刘爱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6期
关键词:医学科重症病情

刘爱霞

(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包头)

0 引言

重症医学科作为临床医疗机构重要科室,主要承接急危重症患者,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对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具有较高要求,需给予患者全程护理干预,明确患者病情转归情况,避免风险因素发生,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1]。交接作为医疗工作重要环节,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日常照护工作的交接,可及时递交患者的诊疗信息,为临床安全管理开展薄弱环节,因交接内容较多,受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交接工作存在一定弊端,易导致漏交等情况发生,护理交接质量低,完善重症医学科护理交接工作质量、为近年临床探讨热点课题[2,3]。SBAR模式作为重症医学科监护新模式,通过采用现状分析、问题评估、背景调研及建设开展等流程,对重症医学科护理交接工作问题进行明确,以制定针对性护理管理对策,有效提高护理交接质量。本研究笔者特针对SBAR模式于重症医学科护理交班有效性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74例重症医学科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筛查时间为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涉及病理类型包括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脓毒症等;依据收诊顺序划分小组,参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区间22-59岁,年龄均数(43.68±1.84)岁;观察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区间24-61岁,年龄均数(43.72±1.90)岁;校验比对两组重症医学科患者基线资料,差异细微(P>0.05),具有比对价值。

纳入标准:(1)74例观察患者及(或)家属对本研究项目知情,授权病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2)研究开展征求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2)无家属陪同患者、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脱落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沿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于交接时,针对患者病历资料基础信息等情况进行核对,指导患者变换体位,加强皮肤管理,避免压力性损伤、呼吸困难等情况发生,于交接工作时,由护理人员主述患者病情,接班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核对,进而完成交接工作;观察组患者采用SBAR模式:(1)组建SBAR护理小组,由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组成,邀请资深的重症医学科护理专家,于组内开展课题讲座,主要讲座内容包括重症患者临床护理需求、SBAR模式临床开展目的、意义、内容等情况,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护理人员了解SBAR模式临床应用优势,确保其熟练掌握SBAR交接模式,正确使用交接表,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有效落实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4];(2)SBAR模式实施:依据重症医学科科室现状、科室特点等,于临床交接时,需明确患者病情,针对患者病情分享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以便开展安全管理举措,采用固定模式,依据SBAR顺序进行护理工作交接,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护理问题、护理内容及护理建议相关情况,对接班护理人员进行讲解,需针对患者床号、姓名、病情、治疗对策、预见性护理方案、家属特殊要求等相关情况,对消费者进行讲解,通过为患者制定针对性临床护理计划表,以确保护理工作开展有规章可遵循,避免出现交接内容遗漏等情况发生;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客观讲,借助有效沟通,了解患者液体管理、用药执行、特殊护理等项目,以确保临床护理后续的开展;并依据现有病历资料,对患者进行皮肤管理、呼吸道管理,明确临床护理工潜在护理风险,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以确保交接班护理人员充分了解临床护理工作开展内容[5,6];(3)SBAR交班流程:于交班前,交换护理人员需按照固定的格式,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记录,由值班护士以时间为顺序,依据SBAR交接表格进行交接,以便明确患者机体状况,对患者机体状况进行进一步的审查,以便及时解除风险情况。

1.3 评价标准

记录比对交接班时间、交接不良事件及漏交情况。

采用重症医学科满意问卷,针对患者(或家属)于护理服务、护理人文关怀及护理连续性进行调研,分数0-100分表满意度递增。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交接工作对比

观察组交接时间短于参照组,交接不良事件及漏交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交接工作对比

2.2 两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服务、护理关怀、护理连续性等维度满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对比(,分)

3 讨论

近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重症医学科被确立起来,主要承接极危重症患者,为医疗机构重要组成内容;因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临床治疗护理需求量较大,部分患者伴有意识模糊、自我管理能力丧失,临床治疗质量与护理人员管理质量具有直接关联性,完善护理交接模式,为临床医疗工作开展重要保障内容。临床针对重症医学科护理交接,主要采用床旁交接方式,借助规范、固定的交接班模式,可有效促使不同班次护理人员明确患者基础信息,以便落实临床护理内容,避免不良护理事件情况发生。基于我国临床医学发展限制,临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性,医疗管理落实度过高,忽视重症医务科护理交接工作,是导致不良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完善护理交接工作质量具有重要课题[7]。

SBAR模式作为临床护理交接模式,临床开展可增加团队凝聚力,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加强工作效率,于重症医学科开展SBAR交接模式,可有效明确患者机体状况,于传统护理交接的情况下,优化交接内容,借助固定交接表格,明确患者临床护理需求,制定针对性临床护理对策,通过风险评估、护理意见等,确保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质量[8]。经研究数据比对结果可知,观察组交接时间短于参照组,交接不良事件及漏交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观察组护理服务、护理关怀、护理连续性等维度满意评分高于参照组。

综上,SBAR模式于重症医学科开展可显著缩短护理交接班时间,提高交接班质量,患者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医学科重症病情
检验医学科专业基地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