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霞
相比传统教材,统编教材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更注重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写字中去学写字,从谈话中去学谈话,从唱歌中学习唱歌,从推理中学习推理……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主动地读书、写字、思考、表达,才能提高语用能力。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统编教材中,作者写作都会对照写作目标选择恰当的训练文体,以便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遗憾的是,在當前的习作教学训练中,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文体训练。但是,统编教材的编者却注重不同文体的呈现,不仅选编了诗歌、小说、散文,而且还涵盖了说明文、记叙文、民间故事、童话等等,在单元导读及课后指导中也安排了一些文体知识,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助力语用训练。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其中的单元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写童话”,不仅点出了文体,而且还强调语用训练重点,即要求学生尝试编写童话。
与传统教材不同,统编教材是按照单元要素进行编排的,多数单元又是围绕某一文体进行编排的。针对同一类文体,围绕同一单元要素进行语用训练,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助力学生深度理解单元要素。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课后习题、单元习作,都要求学生学会细致观察,撰写观察日记;《爬山虎的脚》以及《蟋蟀的住宅》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观察日记,在语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照例文进行仿写。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文体进行语用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该文体一般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本加以理解、总结、归纳,逐步通过语句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体的特征,而且还能助推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提升语用能力。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学生想问问题,却苦于没有掌握合理的方法,导致有问题问不出口。小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限制,提出的某些问题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从侧面证明了学生有主动思考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渗透提问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提问,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
例如,在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为每个学生设计好一张学习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关于作者杜牧以及这首古诗,我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2.通过学习古诗,我想了解什么;3.在诗词诵读和鉴赏中,我最终学到了什么。学生填写好提问清单后,教师收集问题清单并结合古诗词加以说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构建童话阅读情境,为学生推荐童话,引导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自由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个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好书推荐”“你想我写”“你说我演”等活动,并确定童话的主题,组织学生一起编童话;教师鼓励学生将各自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的视频和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里,请同学、家长、老师进行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将童话阅读与想象创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提高自主表达能力。
总之,统编教材关注语用训练方式的创新,注重不同学段的训练重点,强化学生文体意识训练,为落实语用教学创造了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统编教材语用训练编排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语用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