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容 张飞相
关键词 网络广播剧;互动仪式;群体规范;共享情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85-0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广播剧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逐渐在中国壮大,并在新媒体赋权下出现了另一种表现与传播形式——网络广播剧。最开始的网络广播剧是由民间爱好者“为爱发电”制作的,这种非营利模式导致很多广播剧中途夭折。2017年许多专业的配音演员开始为广播剧配音,猫耳FM出品的第一部付费耽美广播剧《杀破狼》标志着网络广播剧付费模式的诞生,但发展至今仍未实现商业化转型。随着网络广播剧的二次元化,其在网络平台上逐渐被视为一个新的二次元聚合物[ 1 ]。因此,将网络广播剧与二次元下的粉丝经济结合成为一种可探索的商业化转型方式[ 2 ]。
网络广播剧有着与传统广播剧不同的特征。耽美成为网络广播剧的半壁江山,意味着年轻女性成为广播剧的主要受众群体,并依靠原著及声优的粉丝基础,构成“部落式的集群传播模式”[3]。网络广播剧不仅塑造了新的听觉模式,还成为跨媒介叙事行为的一部分。这种叙事方式叠加了听众的“真实”体验,在故事的构建中形塑社交媒体平台使用,导致真实与虚拟之间的隔膜被渗透[4]。
本研究以广播剧《默读》为例,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探究了在集群传播过程中,网络广播剧的受众有着怎样的个体传播心理,即受众是如何借助网络广播剧这一载体进行情感连接,形成群体团结,从而进行更大范围的互动行为,获得情感能量的。
1.1 互动仪式链理论概述
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仪式互动链”理论,描述了个体在短暂的情绪刺激下获得情感能量,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最终形成群体团结与身份认同的过程。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注个人与社会互动,因此与网络群体事件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如“帝吧出征”事件[5],情感是驱动事件的根本动力,事件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传播过程[6]。互动仪式链理论也同样被用于研究亚文化。如在饭圈文化中,饭圈群体共享着同一个偶像符号,不断强化着身份认同[7];弹幕文化也以“集体兴奋”的形式产生团结感[ 8 ]。同时,性别会对情感能量产生影响。在男性比例高的群体中,情感能量较低[9]。从商业消费来说,仪式和情感比身份或强制广告更能动员消费者[10],这同样适用于宗教领域,基于情感的互动仪式有利于提高宗教参与率[ 1 1 ]。
1.2 案例描述与数据采集
猫耳FM与配音社团729声工厂联合出品的网络广播剧《默读》于2018年7月正式上线,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更新至第五季第21期,累计约1亿播放量,总评论数超10万,有着足够的讨论热度和粉丝基础,因此本研究按照每一期广播剧下的热门评论,利用Python实现数据爬取。
在2018年7月25日第一期广播剧上线至2020年12月31日时间段内,剔除小剧场、福利以及彩蛋共收集到71期广播剧,采集到点赞数超过50的具有意见领袖性质的评论共计747条。通过内容筛选,排除颜表情、标点符号等无意义文本,最终获得708条文本信息。
1.3 开放式编码
本次编码对每一条信息进行认真总结概括,每一条文本皆由多人共同商议决定,保证其客观性,最后形成《默读》网络广播剧评价的初步概念集合,见表1。
随后使用开放性思维对上述概念进行归类,总结为14个属性。分别为原文摘录、原著解读、出品制作、虚拟在场、群体规范、声优崇拜、作者崇拜、关系想象、道德批判、观点表达、情绪宣泄、场景突破、群体认同、评价建议。各个属性的具体概念见表2。
2.1 互动仪式链下的网络广播剧
尽管柯林斯所提出的互动仪式链主要关注亲身在场的互动行为,认为通过媒介进行的遠程交流因缺乏实时交互而难以有效形成仪式,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在互联网空间中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式。
2.1.1 跨时空“打卡”下的虚拟在场
身体在场成为互动仪式的首要条件,然而媒介技术的革新使个体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亲身在场”,跨时空的交流和反馈取代传统的身体在场,使“虚拟在场”成为群体互动的基础,从而为互动仪式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属性“虚拟在场”中,不少用户以“打卡”和“求更新”的形式表明自己的实时在场;表明自己的持续在场则主要通过4种属性:原著解读、道德批判、观点表达、情绪宣泄。这些行为不需要个体亲身在场,来自不同时空的用户在无数的“打卡”声中共在,在观点的碰撞中互动,形成群体聚集的体验感。以“打卡”为标志的虚拟在场消除了空间距离感和陌生感,弥补了身体的缺席感,彼此交流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实时交互的高效互动仪式,用户通过这种互动仪式构建起具有情感凝聚力的“想象的共同体”。
2.1.2 平台、作者与声优的三重区隔
群体意识的集合需要明确群体成员的身份,从而对群体外成员设置边界。首先猫耳FM将自己定位为“来自二次元的声音”,其用户群体是基于二次元文化形成的趣缘社群,在属性“关系想象”和“群体认同”中,用户不再满足于文本本身,而是更多地寻找文本与二次元结合的产物,如同人文、漫画、手绘等,只有具备一定二次元资本的个体才能进入,为群体设置了二次元文化区隔。其次,通过对“作者崇拜”“声优崇拜”“出品制作”这3种属性的评论者ID、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发现,评论中用户基于对作者或配音演员某一方的喜爱而收听广播剧,通过设置昵称、串联同作者其他作品人物等行为表明身份,不仅对非崇拜者设置了边界,同时也使群体内部出现了身份划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群体互动后,原本身份属性明显的用户逐渐被影响、同化,属性区隔逐渐被渗透,出现书粉、作者粉及声优粉杂糅的状态。
2.1.3 关注焦点游移下的共享情感
群体的聚集需要一个共同关注的对象或活动来维持群体行为,从而使其成为群体共同感知的焦点。分析发现,“原文摘录”和“原著解读”这两种属性占总评论数的51.9%,说明网络广播剧的原始文本始终是用户关注的中心。同时,根据“场景突破”属性,个体对原著剧情的理解不仅局限于虚拟文本,还会实现虚实场景的联动,比如将原著中性侵女童案件与“鲍毓民案件”结合,通过属性“观点表达”和“情绪宣泄”表现出来,形成特定情感氛围,这表明关注焦点在一定范围内会出现“虚拟作品-现实事件”的游移,且游移的边界由群体成员设置。
随着评论点赞数的增加,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也逐渐超越个体,成为集体共享的情感状态,比如“道德批判”属性中对犯罪嫌疑人的谴责必然招致集体声讨,从而形成集体意识,完成以关注焦点建立情感纽带的仪式互动。
2.2 网络广播剧的互动仪式结果
当互动仪式各个构成要素有效整合时,网络广播剧的互动仪式可产生相应的仪式结果:群体团结、个体获得情感能量、群体象征符以及道德标准。
2.2.1 个体身份认同及群体团结
当个体对自身作为群体成员身份得到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时,就会产生群体团结。这是个体在积极主动互动时所获得的情感能量。在属性“群体认可”“情绪宣泄”“爱情期待”下,用户通过评论寻求年龄或情感上的认同,而其他成员则通过回复、点赞接纳该成员。在这种留言互动中群体活跃性上升,为抢占评论前排,用户会在第一时间收听并评论广播剧,当某个用户频繁成为热评,就会被其他成员“眼熟”并成为该群体的意见领袖,成员间逐渐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情感联系,并且通过个体不断加强的情感能量巩固群体团结,以获得群体归属感。
2.2.2 二次元“神圣物”
群体关注的焦点往往成为该群体的象征符号,是与成员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客体,具有神圣不可冒犯性。网络广播剧自诞生起就有着明显的二次元色彩,无论是评论用户的头像、ID名称还是评论话语,比如“凶.jpg” “QAQ”等文字,ID名“晓星尘本人”“甜甜的默读女孩儿”等都具有二次元文化的风格。这种话语特征以及表达方式成为群体内统一的话语模板和身份认知标准,并在长期发展中成为群体的仪式语言。猫耳FM的整体设计以及定位都围绕着二次元展开,“二次元”作为集体意识的具体指代对象,创造了互动仪式中的“共同符号”。
2.2.3 群体规范与道德标准
当群体内的“神圣物”遭到侵犯时,群体成员个体的道德感就会成为群体的道德标准,成员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以拥护群体符号的神圣感。在属性“群体规范”中,成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标准以规范群体行为,主要表现为成员自愿为广播剧刷播放量、自愿付费收听广播剧、拒绝盗版和抄袭、禁止剧透、禁止提及不同作者和配音演员的其他作品以及反派必须得到谴责。一方面,成员会积极在评论和弹幕中呼吁以上规则,以强化道德标准;另一方面,在“道德批判”属性作用下,强烈的道德感会促使成员对其他为反派辩解或违规成员进行谴责,并衍生到现实层面,据理力争说服不同意见者,坚决拥护此前设立的道德标准。
本研究以猫耳FM平台出品的广播剧《默读》为例,对其受众的互动仪式进行数据分析和属性归类。研究发现,网络广播剧中以打卡、宣泄为标志的“虚拟在场”取代了传统互动仪式中“身体在场”的群体聚集,这是媒介技术改革下互动仪式的新发展;其次用户利用跨时空的“虚拟在场”设定了以猫耳FM为主的二次元区隔以及由作者、声优共同构成的粉丝区隔;最后作品这一关注焦点在群体成员所规定的界限中发生了“虚拟作品-现实事件”之间的游移,使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在点赞、回复后成为集体意识,进而产生情感连接。
这种互动仪式也产生了相应的互动结果。当个体的虚拟在场达到一定规模,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认可,他人的点赞、回复积蓄着个体的情感能量,提高个体对群体的忠诚度,强化群体团结。群体的团结又会使成员主动维护“二次元”神圣性,最后,当神圣物收到侵犯,道德感便会产生,促使用户建立群体规范,竭力阻止违反道德行为的产生,并映射到现实层面,转化为成员价值观的体现,从而维护整个二次元社区的秩序。
参考文献
[1]方正.网络广播剧二次元化的发展和生存态势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8.
[2]姚萌.中国网络广播剧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3]吴燕楚.网络广播剧:新媒体时代下的集群声景娱乐[J].视听,2020(8):58-59.
[4]Dann.Only half the story:Radio drama,online audio and transmedia storytelling[J].Radio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 Audio Media,2014,12(1):345-355.
[5]谷学强.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5):27-39.
[6]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J].现代傳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5):12-15.
[7]蒋真真.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饭圈文化”研究[J].青年记者,2020(8):24-25.
[8]张玉璞.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青年弹幕互动仪式作用机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8(3):65-71.
[9]FergusonTodd W.Whose Bodies· Bringing Gender Into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J].Sociology of Religion.2020(3):3.
[10]KeithR. Brown.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Conscientious Consumers[J]. Qualitative Sociology,2011,34(1):121-141.
[11]Jason Wollschleger.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and Religious Participation[J].Sociological Forum,2012,27(4):89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