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声唱法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

2021-09-18 23:29杨燕南
艺术评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江姐美声唱法

杨燕南

摘要: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歌剧艺术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完成从无到有的艺术变革,从西化到民族化的艺术创新——中国民族歌剧应运而生。从起初纯美声的传统歌剧发展成如今的中国民族歌剧,国内的音乐前辈们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的民族歌剧《江姐》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其中作品《红梅赞》更是脍炙人口的传唱经典,其对于美声唱法、歌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理解与创新尤为成功。本文将通过对历代“江姐”的演唱分析和对比,浅析美声唱法在《红梅赞》的运用,阐述分析其风格、情感及内涵,对探究民族歌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美声唱法  《江姐》  《红梅赞》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53-03

一、历代“江姐”对《红梅赞》的演绎

万馥香作为一代江姐,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出色的戏曲背景,熟练的运用戏曲的演唱技巧和唱腔变化,但是作为早期民族歌剧的探索者,其缺乏一定的声乐技巧和台词训练,放到如今来看,这一代的江姐形象显得不那么贴近生活,缺乏在当代剧场与观众的情感交互。

在78年的电影版中,二代江姐杨维忠将“江姐”这一角色带到了银幕面前与世人见面,同样拥有戏曲背景的她先天有着一副好嗓子,但是传统民族唱法的局限性导致了听感上的单薄和不扎实,虽然在表达上有着强烈的情绪和感染力,但是缺乏一定的层次感。

金曼着重关注人物的心理刻画,将歌剧艺术的两重性做到极致,注重唱腔和表演的同时,不同的唱段也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并且作为第三代江姐,她的表演开始结合西洋美声唱法,贏得了观众的肯定。

通过三代“江姐”的积累,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推动,铁金——一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又有着民族唱腔的第四代江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正规的训练使得铁金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方面有着极高的完成度,每一个行腔、每一个呼吸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表达。

随着时代的快速更迭,中国音乐的教育愈发成熟,在系统的美声发声训练下,依然可以很好的兼顾民族特色,这是一代又一代“江姐”的经验积累,更是时代的进步。到了第五代“江姐”王莉出现时,作为空政文工团的当家花旦,王莉的演唱不局限于美声唱法,她的声音婉转大气,且极具可塑性,对于作品的演绎也拥有自己的思考,王莉在前人的积累下,进行了各种尝试,能够很好的把握住美声唱法在民族歌剧中融合的尺度,《红梅赞》中,更是使得该作品更加符合时代的艺术呈现,在一代代“江姐”的经验中,王莉用她的总结和积累,给这一首脍炙人口的红歌注入了时代符号。

二、第五代“江姐”王莉对《红梅赞》的美声演绎

《江姐》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打磨,不同的演员或制作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江姐”形象。美声唱法也从起初的“舶来品”到如今的中国新音乐,其科学的发声方式、发声技巧及训练手段,成为推动中国民族歌剧向前发展的基本功。通过美声唱法的气息增加音色的厚重感,使得歌剧《江姐》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第五代“江姐”王莉作为一名美声女高音歌唱家,对于歌剧《江姐》的演绎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演唱中融合了民族、美声、通俗这三种演唱方式,增强了民族歌剧《江姐》的欣赏性,同时也让歌剧《江姐》有了新的生命力。

(一)求同存异:美声唱法在《红梅赞》中的演唱创新

歌曲《红梅赞》作为一首经典的革命红色歌曲,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民族唱法的音色婉转动听,但缺乏大气恢弘之感,而美声唱法因其共鸣的使用,声音磅礴大气,传统的民族唱法虽然音色婉转动听,但由于发声位置相对靠前,所以相对单薄,缺乏大气恢弘之感,将其与民族唱法的婉转音色相结合,在不失中国传统审美的同时又能使歌曲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王莉作为一名美声女高音歌唱家,声音和气息的基础都是美声唱法,她对声音的控制十分巧妙,在气息和共鸣上十分出色,声音兼顾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优点,可以很轻易的将《红梅赞》中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情绪表达出来,美声唱法在声音的咬字位置上相对于民族唱法较为靠后,但是声音却不失民族唱法的细腻柔美,以下对王莉的演唱展开具体分析。

开口第一句“红岩上红梅开”便是婉转而又明亮的八度大跳高音,将观众一下子拉入歌剧的意境中,风雪中屹立不倒的红梅跃然眼前,八度上行的大跳也表达了江姐坚定向上的决心,在演唱上咬字要清晰但不能咬的过死,呼吸上应自然舒缓,第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红” 是一个ong带鼻音的韵母,因此在演唱时要充分打开口腔和鼻腔,这样更容易产生共鸣,使声音在听觉上更为磅礴大气,符合时代特点,靠后的咬字位置毫不影响声音所带的穿透力与感染性,使人立马听出了与以往演绎的不同,美声唱法的内敛稳重正好映衬了江姐坚韧不拔的英雄品格,而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之上,接下来的“梅”“开”中蕴含的民间唱法的拖腔技巧又将声音的灵动婉转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句的重心在于“踩”字,“千里冰封”意味着敌人的包围和同志们的险境,“踩”字虽在低音却不失豪迈,需要横膈膜呼吸的有力支撑。在第二句的“踩”字的旋律中存在一个十六分休止符,王莉对于这个字的处理也非常细腻,音断气不断,灵动而饱满,美声的运用中不缺民族特色,美声唱法所具有的连贯的歌唱感在此展现,声音所具有的感染力并没有被休止符影响,反而更加令人深思,美声唱法的明暗交接自然流畅,使人听不出转换的痕迹。民族唱法的高音明亮尖锐,美声唱法因为运用了更多的共鸣腔体,发声的位置更高,在演唱高音时声音的共鸣会达到最高点。

第三句中的 “三九严寒”同“千里冰封”,有什么值得我们害怕退却,“何”字 一个八度的跳跃将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将江姐无所畏惧的革命情绪表达了出来,并且跳进到整首曲子的最高音上,在气息的支撑和共鸣腔体的扩张下,“何”字被铿锵有力地抒发出来,与江姐坚强不屈的巾帼英雄形象相对应。

“一片丹心向阳开”是前面歌词的延续,“阳”字代表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讲述了江姐对共产党的忠心和对革命必胜的决心。在第四句中的“开”字,王莉运用了美声中打哈欠的感觉去演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完美融合,既有音色的明媚动人,又有气息的坚定有力,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民族唱法发声位置靠前而容易导致声音生硬尖锐的问题。

在《红梅赞》的第二段,王莉对于美声唱法的运用相较于民族唱法更多些,第二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表现出革命者们对于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决心,对中国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节奏连贯大气,美声唱法的宽厚绵长更适合这种情绪,声音也更为扎实,用了更多横膈膜的力量,民族唱法的融入又改善了美声唱法惯有的咬字问题,王莉在咬字上清晰且不乏力度,例如“花”“放”“彩”的咬字,其中的“彩”字作为全曲的最高音,王莉的演唱处理也可圈可点,放大了口腔的空间与横膈膜的支撑,增强声音共鸣,听起来的意境更为挺拔,透露出一股大义凛然、傲骨铮铮,使听众感觉耳目一新,却不失传统。

(二)入乡随俗:美声唱法在《红梅赞》中的风格融合

由于中国民族歌剧《江姐》讲述的是抗战时期革命先烈的故事,故事背景不同于老百姓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民族唱法所表达的艺术情感自然而朴实,注重细节刻画,但张力不足,不足以完全表达革命时期的慷慨激昂,在感情的表达上略显欠缺,美声唱法富有强烈的情感性与艺术性,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中国传统民族唱法所存在的细腻有余但恢弘不足的缺陷,因此美声唱法在歌曲中的运用成为了一个必然选择。

王莉对于《红梅赞》的演绎给人一种柔中带刚的独特听觉感受,其重心就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恰到好处的融合,在原有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取西方演唱的优点,加入了更加流行的演唱形式,以传统民族唱法为基础,融入了西方美声唱法较为科学的发声方式,从而塑造出全新的舞台形象,在这样的改良下,打破了传统民族唱法中对于江姐的固有形象和音乐审美,使得作品的受面更加广泛,是一个成功的演唱突破,民族唱法的细腻婉转与美声唱法的浑厚优美完美融合在一起,丰富了江姐的形象与情感表达。王莉在《红梅赞》的演绎中很好的解决了美声唱法的咬字问题,改变了人们对于西方美声唱法的咬字方面的错误理解,她仔细研究了中国母语的咬字发音,并且多次尝试思考他们的内在联系,将美声的发声方式融会贯通地表达中国作品,这样才有了我们所听到的浑然一体、融会贯通之感,也是美声唱法在中国民族歌剧中运用的典范,将西方的优秀艺术文化为我们所用,也让更多人接受这种新颖的演唱形式,同时王莉结合了前四代“江姐”对于作品演绎的宝贵财富,又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与尝试,使这部作品复排多次后依然具有时尚感,她把美声唱法完美地融合到了中国民族歌剧当中,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声乐”的艺术魅力。

三、《红梅赞》美声唱法的审美感受

《红梅赞》在整曲中可以感受到传统音乐的悠长,整曲在旋律上极具本土音乐特色,而美声唱法的出现给予《红梅赞》更加有层次的演绎方式。《红梅赞》最具特色也是最成功的便是一字多音的歌曲创作手法,也就是歌词中的一个字在旋律上配有多个音的歌曲创作手法,而用这种歌曲创作方式写作的作品对于演唱者气息的控制有着很高要求,如何准确的音乐表达,如何在高位置的行腔又兼具人物特色的声线,通过美声唱法所带来的科学的发声训练,解开了困扰演员的一道难题。深吸慢呼的气息控制、行腔时的紧拉慢唱、美声与民乐的互补,促使了《江姐》中美声唱法与民族歌剧艺术的融合在《红梅赞》这一唱段中达到高潮。

美声唱法演绎的《红梅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红梅赞》作为一首具有革命意义的英雄主义赞歌,其磅礴的气势是传统民族唱法不足以表达的,美声唱法的演绎完美的弥补了这一情感缺失,因美声的强大共鸣支撑,声音刚柔并济、圆润饱满且底气十足,充分表达出江姐等革命先烈对抗战必胜的决心,而王莉恰到好处加入的民族音乐元素使江姐的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个对于先生和孩子充满了女性温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奋不顾身、无所畏惧的女英雄形象。同时美声唱法极具感染力的声音非常容易将人带入到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情感的表达不再只限制于表情动作的转变,更依赖于演唱方式的转变,通过对于音色的控制表达出角色的心情,美声唱法在歌曲中的运用把控恰到好处,高低音区的转换宽厚圆润,却不失明亮的声音色彩,时而柔和时而坚定,使听众更加容易进入到角色当中,犹如身临其境。

王莉用美声唱法演绎的江姐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成功的江姐,给中国歌剧演唱带来了新的思路,并不止拘泥于传统一脉相承的演唱形式,及时吸取外来文化并进行改良,合理地为我们所用。王莉认为不同的唱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而服务的,歌剧中先有歌再有剧,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利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达,在听觉上的冲击力远大于视觉上的冲击,也因为她的独到见解和扎实的声乐基础,“中西合璧”的新江姐大获成功,并走向国际舞台。

四、结语

《江姐》选段《红梅赞》作为一首中国经典红色歌曲,极具中国本土音乐特色与文化,美声唱法的大胆融入不仅没有破坏歌曲的革命氛围,反而更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旨核心与传统文化,两种唱法的完美结合给予了我们对于中国民族歌剧新的思考,第五代江姐王莉的演唱更是开创了两种唱法完美融合的先例,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歌剧的融合所带来的全新审美感受,在面对新兴音乐形式时应博采众长,推进地域审美风格的整合和创新,多方面结合,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运用先进的唱法演唱已成为了歌剧声乐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传统的禁锢才能在国际上迈出更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仪珩.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演变与思考[J].当代音乐,2016(08):53-54.

[2]王晓茜.论民族歌剧《江姐》的艺术特色[D].青岛:青岛大学,2016年.

[3]刘杨.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04):178-180.

[4]许硕.梅花盛开 喜获众芳——不同唱法诠释《红梅赞》唱段的审美感受[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李屹.永恒的意象 永久的经典——歌曲《红梅赞》浅析[J].大众文艺,2011(23):13-14.

[6]祖雪莲.浅析歌曲《红梅赞》的演唱风格[J].黄河之声,2017(09):83.

[7]程煜.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演变之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年.

[8]杨曙光.中國歌剧演唱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57-58.

[9]刘彦君,廖奔.中外戏剧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刘霞.第五代“江姐”的演唱演唱特点与角色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11]论中国歌剧中演唱方法的“双文化现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猜你喜欢
江姐美声唱法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江姐”大战“鼠小弟”
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