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2021-09-18 23:18王丛
艺术评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校改革

王丛

摘要:高校是为当今社会建设与发展等各个领域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升人才素养并满足各领域人才需求,成为高校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对以往育人经验及成果的扬弃,旨在改进声乐教学内容、方法、理念,继而为声乐人才良性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本文通过探析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模式创新方略。

关键词:高校  声乐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15-03

新课改背景下声乐教学转变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走上教学创新之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目的是培养优秀声乐人才,教学遵循新课改指引。优秀人才发展本源为创新驱动,针对教学疑难摸索化解思路,旨在构建声乐教学新模式,落实新课改设定目标。基于此,为助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与时俱进,新课改目标指引下探析教学改革模式创新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声乐教学过程没能设定明晰的科学定位

教学定位是教师有序展开育人工作的先决条件,关乎育人资源聚合、挖掘、利用成效,只有定位明确、科学、可行,才能通过教学实践完成育人任务。有些高校从现状看未能摆脱旧式模板,授课内容单调,日常授课流程更新缓慢,甚至并无更新,亮点与特色欠缺,定位千篇一律,无法突出高校声乐教学优势。教学指导侧重培育学生必备技能,教育功利性较强,并不关注学生声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有碍学生后续声乐水准个性化提升。部分高校还存在照搬先进模式问题,未能考虑本校实际的育人能力及现有条件,教学定位脱离实际。

(二)声乐课程结构不适宜

课程是高校学生了解声乐、学习声乐并增强声乐素养的载体,与声乐相关的一切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艺均以课程为载体向外输出,亦将师生联系起来,成为双方共筑优质课堂的基础。部分高校声乐课程侧重原理,学生实践比重较小,实践相关课程不足,教学结构出现偏差。在高校日常授课中有些教师完全依据大纲灌输声乐知识,并未关注高校学生声乐素养发展现状,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声乐技艺。纵观深层次内涵,声乐课程结构的不适宜影响我国声乐人才长久发展,阻滞国内外优秀的声乐理论及技艺涌入高校,同时高校忽视自主创造,影响“双一流”建设综合成效。

(三)声乐教学缺失新的特点

高校声乐以小班授课为依托,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讲解理论及演唱技艺。日常教学中由教师为学生准备、示范、指导选唱曲目,指出练习中的不足,这种模式凸显小班授课特性,却并不适用于声乐科目学生逐步增多的当下,很难保障教学质量达到预期。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声乐教学特色缺失,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学习气氛枯燥,浇熄学生声乐专业学习热情,不利于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为此需探索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二、探索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新路径

(一)帮助学生积累必备的声乐练习曲目

为提升学生声乐素养,教师需要加强声乐培训,关注学生真实水准,侧重日常积累,依据学情筛选适合学生进行声乐练习的曲目。在培训中注重立足课堂,并在指定学段中组织学生高效练习,通过日积月累夯实声乐表演基础、拓展声乐视野、驾驭演唱技艺。在声乐练习曲目选择时需重视量化,以日常教学流程为依托增添视唱指引,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种演唱技巧,融入更多乐曲情境,利用所学声乐理论及技艺尝试处理疑难。练习曲目时要处理好学生厌倦、畏难等负面心理,教师需加强调研,走进学生群体,注重声乐练习曲目反馈,将反馈所得信息视为练习曲目删减、扩充、调整依据,这就需要师生充分交流,随时互换信息,经过长期积累助力学生提升声乐素养,对不同音乐作品均抱有演唱信心,并对声乐学习充满希望与兴趣,为学生自身快速进步奠定基础。

(二)重新设定正确的声乐科目位置

高校声乐教学需调整学科必备位置,旨在提升育人水准。依据新课改设定目标重新审视声乐科目,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侧重理实一体,在讲解声乐理论及技艺的同时指引学生加强锻炼,通过练习反馈学情,阐明对技艺及有关理论知识的认识,为教师给予指导提供依据,同时学生声乐锻炼情况亦可为教师改进理论输出模式提供有力条件;二是渗透心理学内容,解决部分学生畏惧舞台、不自信、不善于合唱等声乐表演问题,还可为学生纾解负面情绪、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能调整心态高效学习;三是立足学科加强通识教育,在声乐教学指导基础上引入与音乐作品相关历史、人文等知识,使學生能明晰政治、经济、自然环境、民俗等因素对声乐作品艺术创作及演绎带来的影响,提升声乐作品综合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助力学生声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四是在学科中体现“大思政”理念,指引学生强化“四个自信”,传承传统文化,重视文明互鉴,能在新时代价值观、审美标准、人文环境指引下生动演绎声乐作品。

(三)声乐教学中创设新颖的认知模式

高校声乐教学需重视激发学生兴趣,立足课堂,点燃学生声乐学习热情。例如,在视唱练耳中把控限度,切忌学生感到疲乏,视唱与练耳需同步进行,拟定时段有序规划,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学生表现有失水准时教师要增添视唱练耳模块,调控教学节奏,使学生对音色、音节、音准、节拍的把控能力不断增强。声乐教师要敢于摆脱旧式认知束缚,树立创新育人意识,大胆提出质疑,拓宽声乐教学空间,为学生多元认知给予支持。例如,教师可践行多元智能理论,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声乐学习实况重新组合能力,如自学能力、交际能力等,旨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加之赏识教育,确保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特别之处,基于自我认知健全自学体系,继而掌握更多的理论及声乐演唱技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性。

三、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进过程中的侧重点

(一)尝试采纳一对多的常态教学

基于当前高校持续扩招,师资力量较弱与学生数量过多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影响教学成效,这就需要高校声乐教学摒弃一对一教学模式,尝试采纳一对多常态教学模式,保障育人资源均衡分配,并为每位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及专业技艺训练提供有力条件。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做好学生分组工作,根据学生数量及个人精力确定各组学生数量,通常6—8人为宜,组内学生需能力互补,声乐素养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旨在创建生态化声乐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借鉴、合作、共进;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设定一对多常态教学标准,明确教学流程,合理利用课时,旨在规定学段完成一对多教学任务,保障育人工作有据可依;最后,高校声乐教师需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推行多模态、混合式、联动型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提供一对多教学服务。例如,立足本校创建慕课声乐学习平台,本校学生通过注册及用户登录能免费享受数字化声乐学习及日常自主性练习资源,同时该平台设置外界慕课平台跳转端口,为兄弟院校乃至国内外院校协同育人提供路径,丰富一对多教学活动,扩充育人内容,该平台上的资源还可下载,存储在电子设备中,利于学生闲暇时间自学,根据自身声乐素养发展要求灵活选择平台资源,继而建立自学机制,树立自学意识,养成自学习惯,改进认知模式,加强教学创新。与线下一对多常态教学模式相比,线上虽为一对多教学,但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对一教学之感,优化学习体验,为师生跨时空互动提供条件,同时学生慕课平台及校内网站声乐学习内容浏览及下载数据可以作为教师判断学情的依据之一,指引教师改进数字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学习资源多元、共享、传输高速等优势,聚合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保障声乐知识能看、能听,增强声乐教学感染力及交互性,继而提高一对多声乐常态教学质量。

(二)班内细化分组学习

通过对一对多声乐常态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分组是教师同时为多名学生提供教学指导服务的基础性条件,学生之间能在思考、探究、合作中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班内细化分组工作:一是树立分层教学意识,依据学生声乐能力水平、现有知识、潜力科学分成若干小组,并区别对待,各组学生在教师恰当分层基础上能加大最近发展区开发力度,助力声乐素养个性化拔高。在分层教学意识驱动下教师要将了解学生差异、分类建组、教学目标分类、因材施教、阶段性考核、发展性评价视为关键,推行一对多育人模式、分层监测模式、个别化教学指导模式、分层互动模式,一方面指引学生通过学习步入上一层级,另一方面不盲目的将不同层级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充分尊重学生及成长规律,看到学生声乐素养的进步;二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为各组学生学习提供条件,营造民主、轻松、活跃、自由的声乐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围绕声乐学習疑难加深探讨,阐明心中所想,碰撞思维火花,照亮学习之路,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要指引小组成员科学分工,例如声乐素养拔尖学生可担任声乐学习小组的组长,指引本组成员完成日常合唱、视唱练耳、理论学习、技巧钻研等合作学习任务,同时组内成员还可围绕感兴趣的议题搜集资料积极探究,对声乐理论及专业技艺有更多面的解读,继而掌握声乐学习主动权,使学生能从主观出发提升声乐素养;三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声乐素养发展实况恰当调整组内成员,确保学生能在生态化、民主性、协作性合作学习小组中不断成长,改善学习环境,挖掘合作潜力。除合理变动组员外,教师还肩负指导性教学责任,教师要关注各组声乐学习进展、成果、状态,聚合学习资源,通过资源挖掘及利用改进声乐教学对策,助力教师声乐教学模式创新,围绕学生个性化及普遍性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消除学生疑惑,解决求知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引导功能,基于班内细化分组,保障声乐“教”与“学”能始终同步。

(三)积极创新声乐练习模式

创新是解决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教师需亲身尝试、善于学习、自省反思,能在新教法推行中有所收获,以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及教学资源科学调配为导向,丰富育人模式,保障声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例如,高校声乐教师可采用信息化声乐练习模式,引导学生用练声App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训练,如声音镜子、唱歌练声计划、发声练声等软件,旨在提高学生的声乐练习质量。与教师直接让学生声乐练习相比,App不仅能提供多种曲目,丰富练习情境,还能记录学生声乐练习数据,为学生智推练习曲目,使练习更具生本性及高效性。教师还可在课上运用信息化声乐练习模式,将学生的练习过程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下来,并以压缩包、音频文件等形式传输至学生端,学生在分析课上练习成果基础上能明晰声乐学习短板及优势,使学生扬长避短,改进自学计划,保障学生声乐学习更为积极主动。相较于教师直接针对学生声乐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先让学生听自己的音频或看课堂表现有关视频有利于其反思自省,在此基础上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评点,避免师生产生分歧,同时师生亦可围绕存在歧义的部分加深探讨,继而提高学生声乐练习质量。再如,高校声乐教师可采用微课声乐练习模式,发挥微课要点明确、时间简短、灵活有趣、内容丰富等育人优势,以声乐练习理论讲解、曲目分析、示范演唱、素养拔高等微课模块为依托,聚合育人资源,扩充课程内容,支持学生声乐素养全面发展。与固有声乐课程相比,微课带入性强,易于学生理解,既与现有教材内容相关,又不局限于大纲要求,为学生接触与声乐练习相关艺术性内容、历史性内容、前沿资讯及先进技艺提供条件,达到扩展声乐学习及练习视野目的。新时代高校声乐教改离不开数字技术、网络体系、数据资源,为此教师需加强“互联网+”声乐教学改革模式的积极尝试,做好专项研究,组建数据库,将声乐练习模式创新与本校智慧化建设体系联系起来,提升个人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为“互联网+声乐练习”模式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改过程中不断诞生新颖的育人理念及方式方法,客观上为高校声乐人才全面发展及专业素养的提升给予支持,还能推动教学进步、积累育人经验、加强教学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声乐教师能尝试采纳一对多的常态教学模式,班内细化分组学习,创新声乐练习模式,发挥新时代“互联网+”教改优势,继而助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活动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仁国著.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

[2]廖宁杰著.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

[3]张楠著.声乐艺术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高校改革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