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活动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儿童的学习活动设计是坚守儿童立场的应然选择和实然追求。创设童真情境、设计童趣任务、组织适切点拨、注重童心评价,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探索,在活动中推动儿童认知、思维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发展;学习活动设计;童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14-03
【本文著录格式】张帅.指向儿童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J].课外语文,2021,20(25):14-16.
语文最重要的价值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童性课堂就是主张以儿童的视角进入课堂的观察、理解、体验、创造,将语文学习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儿童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诗意生长的生命样态。教学中充分尊重与挖掘儿童原生态的需求,设计并开展契合儿童生活本质的活动,采用儿童喜爱的方式展开教学,激发其本真、质朴的诗性智慧,引领其沉浸在主动、自觉的学习中探索和创造,乐于更自由、更灵动地表达,既符合语文学习的内在逻輯,又富有童心童味,不断超越,在自我意识以及理性精神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语文素养的落实与儿童学科思维的生长。基于此,我们开始尝试指向儿童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
一、指向儿童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价值
(一)研究视角:儿童语文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学习活动设计服务于学习主体——儿童。这就要求我们以儿童的视角选择素材、设计活动进入课堂,将“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从儿童的本真出发,发挥儿童这一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关联新旧知识,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亲历学习过程,进行自由、灵性的言语创造与表达,习得语文学科的独特经验。
(二)灵性表达:以“童性”有机关联教学过程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领域。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然要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进行,才能产生深层次的理解,迸发灵动思维。
因而,我们要发现儿童的学习起点、本真需求,设计契合儿童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智慧和灵性。以“诗意儿童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尊重儿童的独特表达与创造,有利于深入与重组文本内涵,挖掘独特的育人价值。从教学目标、内容挖掘、展开逻辑、活动组织、课堂评价几方面入手,探索系统的“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童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基础上,乐于进行富有灵性、个性的诗意表达,促进学生诗意地成长。
二、指向儿童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童真情境,让学习真实发生
美国著作《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指出:“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真实而具体的生活世界,充满着奇思妙想的梦想世界。
儿童在学习中呈现出灵性、智慧和人性之美,并喜欢以童话、诗歌、故事、传说、表演、游戏、音乐、绘画等童性形式进行自我的表达。语文童性课堂尊重儿童本性的需求,营造自由的、愉快的、开放的课堂情境,让儿童在语文教学中浑然不觉、兴趣盎然,沉浸在主动的学习之中。
如统编教材三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初读课文部分。
师:(播放《新年好》)听了这音乐就知道——
生:新年到了,可以放鞭炮、买新衣。
师:可是在这欢乐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不能享受新年的欢乐,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快去读一读。
儿童在音乐中迅速进入新年来临的欢乐情境,可是随着进入阅读,在情绪反差中越来越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甚至自主代入人物角色,感觉自己就是小女孩。在交流主要故事情节时,有儿童不自觉地以诗概括:“新年街头真热闹,光脚女孩卖火柴。一根也没卖出去,害怕被打缩墙角。五次擦燃火柴棒,各种幻想现眼前。清晨太阳升起来,女孩天堂见奶奶。”
想象,是童话的重要表现形式,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情境可以通过想象获得真切的体验。对想象的描述,能使文本语言更丰富,情感更强烈,角色形象也更丰满。如教学统编教材二下《我是一只小虫子》:“小虫子,小虫子,你还遇到了哪些危险?你还想做一只小虫子吗?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利用文本的留白,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进入童话情境,其实质是揣摩人物在不同遭遇中的内心世界,再次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起伏。想象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性内容要与情节的发展匹配,与角色所承担的内涵适切,还有语言表达的适切,才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设计童趣任务,让思维产生碰撞
学生思维的发展一方面来自对学习内容结构的认知,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学习方法的反思,而思维的发展以对言语实践、深度体验为基础。可是,灌输式的、程式化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度低下,而具有童趣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浸润其中。
由此,学习活动多设计“童谣、儿歌、游戏、表演、哲思”等童趣的活动形式,从而激发起儿童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挑战性学习任务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共生共长。
如统编教材二下《传统节日》初读课文中:
师:读读课文,你找到了哪些节日?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节
师:老师把这些节日的名牌装进了时光袋,瞧它们来了——
指名学生读节日名称,相机正音
师:老师把它们的名牌放出来的时候,不小心弄乱了,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学生举着节日名牌自行排队
师:小朋友们看看它们的队伍排对了吗?
学生对于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一直都经历了这些传统节日,陌生是因为在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冲击下,学生只知传统节日却不知道什么时间过、为什么过传统节日、怎么过传统节日。在以上片段中,教师以游戏的方式找节日名牌、读节日名字、给节日排排队,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兴趣充分被激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排队中不仅记忆各传统节日时间,还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队,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再如统编教材三下《蜜蜂》一课的活动设计:“请你做法布尔,召开一场实验发布会。”儿童在“发布会”任务要求下,首先与语文园地的实验步骤记录表相勾连,初读课文,理清“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在阅读中明确实验过程的几个步骤,将连续性文本读成非连续性文本的实验步骤记录表。接着,对照记录表学习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个性化表达这个实验过程,进而感受人物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个过程又是实现将非连续性文本到连续性文本的转化。教学中,立足文本独特的表达,重构丰富的学习活动设计,将文本与单元习作进行有效勾连,不仅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发展,同时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課外阅读之中。
又如统编教材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默读课文7—21小节,在学习单上画出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跟其他蟋蟀小伙伴说说你的旅行历险记吧。”学生首先通过阅读画出旅行线路,体会了这个过程中的惊险与害怕,接着进行“旅行历险记”交流,在“历险交流”这个学习活动中既完成了文本信息的提取,又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进行理解,最后进行言语表达的实践。
在这样积极的语用体验场中,儿童主动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学习统一起来,认识到它们对自身生命的价值,建立起内部的意义联结,创造出感性与理性共舞、语言与智慧共生的美好场景。而这样一段学习经历必然对后面的学习产生启发,导致新的意义联结的形成,于是“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就统一在“过程结构”中了,课堂便呈现出结构式螺旋递进的外显形态。
(三)组织适切点拨,让知识自主建构
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需要唤醒儿童的本真,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和点拨、回应和反馈形成一种网状互动,从而不断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二下《蜘蛛开店》的语文要素为复述故事,而为了达到这一综合能力,学生首先按“借助示意图,初讲故事——读好招牌,招揽生意——做小蜘蛛,演好故事”的活动形式演“卖口罩”部分,此为“教结构”。然后,在“卖围巾、卖袜子”两部分“用结构”。学生出现语言表达困难时,相机启发学生想象:长颈鹿的脖子长到(蜈蚣的脚太多啦!)……小蜘蛛看了……它织呀织呀……终于织完了,小蜘蛛……在复述中,自然而然发现童话故事的反复性特征。
《西门豹治邺》承担着简要复述的培养任务,以“历史人物故事展演”为任务,学生在“做小导演”“做小编剧”“做影评人”等学习活动中,通过“演一演西门豹、读读说说西门豹、我整理的中华俊杰榜”三个活动,抓住表现主人公言行的句子去反复阅读感知、朗读感悟、表演体会。通过自读自悟、创作表演、小组交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主人公的言行中的智慧。学生在整理中华俊杰榜的过程中,进一步走近更多历史人物,在追寻这些名人的过程中,也从中学习他们不平凡的品质,从他们身上获得知识,得到启迪。
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经历、探索,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生认知、思维的深入发展。这恰与诗意精神,即体现儿童的自然性、超越性、生长性特征相吻合。
(四)设计童心评价,让思维灵性生长
尊重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更加聚焦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既关注儿童生长和发展的共同特点和需要,又照顾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要,使评价活动成为一个平等的交互活动,成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理解的过程。通过评价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儿童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蜘蛛开店》故事讲完,引导学生:“你想对小蜘蛛说些什么?”学生给小蜘蛛编起儿歌:
小蜘蛛,开商店。卖口罩,河马来。河马河马嘴巴大,蜘蛛一织一整天;
卖围巾,长颈鹿来。长颈鹿呀脖子长,蜘蛛一织一星期;
卖袜子,蜈蚣来。蜈蚣脚真多,吓得蜘蛛逃上网。
小蜘蛛,开商店。怕困难,不坚持,一有困难就逃跑,啥时成功不知道。
再如《掌声》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来概括故事:“从小得病落残疾,自卑忧郁坐一角。轮流上台讲故事,犹豫不决低下头。一摇一晃上讲台,缺乏自信获掌声。精彩演讲结束时,深深鞠躬谢掌声。日后学习生活中,活泼开朗常感恩。”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又引导学生用“掌声就像……”的句式来体悟小英当时的心理,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当……时候,我们献出掌声,用掌声……”。当课文学完后,学生将课堂中即兴迸发的诗句进行整理,就写成了一首《掌声》的小诗:当运动员跌倒在赛场上时/我们献出掌声/用掌声鼓励他站起来,不放弃//当神舟五号顺利发射时/我们献出掌声/用掌声祝贺祖国的飞天梦想终于成真//当警察抓住小偷时/我们献出掌声/用掌声赞颂他们保护了人民的安宁//掌声就如一缕缕阳光/温暖着黑暗的心灵小屋//掌声就如一滴滴雨露/滋润着干渴的心田/掌声就如一声声战鼓/唤醒了气馁的灵魂/我们在掌声中奋发/我们在掌声中坚持/我们在掌声中向阳生长。
学习一旦成为主动的内在需要,儿童就会以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更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当学习最终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应用,儿童将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体验会让他们的学习更具有持续性动力。
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视角,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契合儿童的生活本质,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吸收、创生文本语言,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实现思维发展、言语智慧的生长,是面向未来的教师们的必然选择,也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亮,吴福雷,徐承芸.吴中豪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吕映.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之根本[J].语文教学通讯,2019(2).
[3][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美]甘第尼,福尔曼,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帅,女,1986年生,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