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富
尿常规检验作为临床较为常用的检测项目,在临床上运用十分普遍。尽管尿标本收集十分简便,所使用的检测仪器相对便利,操作难度不大,但是临床上经常存在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现象。这就需要检验工作者了解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全面把控检验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接下来将对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进行一下讲解。
一、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
如果是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即便检验操作标准规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甚至会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样本主要通过收集、存储、运输三个过程,也会在这三个过程中形成影响检验结果的要素。
1.收集环节
取样前1日,检验工作者叮嘱患者取次日晨尿,同时告知患者取中段尿,往往许多患者没有掌握尿液收集的方法,容易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收集之前需要嘱咐患者做好尿道口清洁工作,才能避免分泌物或者细菌等混入其中。最终交由医护工作者进行姓名、检验单、收集容易是否相同的核对,实施送检。
2.存储与运输
当前,大多数医院运用由惰性材料制作形成的一次性尿杯,透明度高,不容易和尿液发生作用。有时需要加入一些防腐剂,从而避免尿液变质。同时,还要确保防腐剂加入适当,否则容易使尿液形成沉淀,对检验结果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要求尿液储存与运输期间避光,根本原因是为了避免尿胆原和尿胆红素由于光照分解。送检尿液需要在2小时之内完成检验,原因是时间过长会引起细菌繁殖、蛋白质变形等影响因素形成。
二、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因素
1.应用的仪器与材料形成的影响
尿常规检验仪器设备与材料主要包括尿液分析仪器、尿试条,这二者在产品品质、应用环节以及应用方法方面容易形成影响,使尿常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化学试纸条容易受药物或者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尿常规检验结果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除此之外,质量管控不到位、试带条批次不统一、仪器设备维修保养不及时、尿试纸条保管不当或者质控物的值不在标准范围内等,都会造成当日结果分析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2.检验工作者操作不当
尿常规检验操作过程也会对检验结果带来影响,操作过程不规范,会使尿液样本受到污染、损失甚至出现错误结果。所以,检验工作者需要根据仪器应用说明展开规范操作,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质量管控非常关键,可运用定期或者不定期质控的方式,提高操作的规范性、有序性。
三、防治对策
1.规范样本的收集与采集
检验科室工作者、临床医师以及医护工作者在负责尿样本收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姓名、化验单、样本容器编号进行认真审核,并对患者留尿展开详细指导,确保患者尿道口清洁干净。对于男性患者需避免前列腺液或者精液混入尿液样本,对于女性也要避开月经期与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当中。收集与运输尿液的容器需要保持干净,避免渗漏,最好装入透明且不和尿液成分形成化学反应的惰性材料当中,尽可能应用一次性尿杯,容器与密封装置不能含有影响物质,应用样本采集与运输的容器切勿不能反复使用。尿液样本收集之后需即刻送检,在夏季需要在1小时之内,而冬季应在2小时之内完成检验,避免出现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尿胆原与尿胆红素等物质由于光照分解等。尿常规一般取清晨第1次尿,也就是晨尿,晨尿样本比较浓缩,其中所含有的红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细胞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果比较完整,便于尿液形态学与化学成分的分析检验。
2.规范样本的存储与运输
患者送检尿液收集之后,会形成相应的生物与化学变化,尿液中的尿胆原、胆红素容易氧化变性,长时间留置的尿液会促进细菌繁殖,使尿素快速分解,形成氨,以至于尿液的pH值也会进一步升高,导致管型与细胞等溶解。為此,尿常规检验的样本需要做到新鲜,无防腐剂,检验需在2小时之内完成。一旦样本收集后2小时没有完成分析工作,可将其置于2℃-8℃温度下冷藏,6小时之内必须完成检测。在临床检验中发现留取的尿液样本在温度25℃下,2小时会发生变化,外观尿液颜色进一步加深,透明度也会降低;化学成分会表现出葡萄糖、胆红素、尿胆原、维生素降低,亚硝酸盐提高,pH和蛋白质升高或者降低;而镜检表现出RBC、WBC以及管型减少,结晶或者细菌提升。为此,送检单需要明确标注患者的留尿时间、送检时间。
综上所述,在尿常规检验中,为了确保检验结果具有可靠性、真实性,需要保证尿液新鲜、容器干净、及时检测、试纸条符合标准、仪器准确应用、做好日常维护保养、规范操作等多项内容,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全面分析,才能为临床尿常规检验提供有价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