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堂倩
摘要:众所周知,果蔗包含的糖分非常多,表现出汁多、纤维成分含量较少的特征,并且拥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果蔗的品质和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高产无公害绿色果蔗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果蔗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果蔗;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果蔗,属于一类食用性甘蔗,包含在甘蔗的范畴之内,凭借着汁多、味道鲜美、脆嫩爽口等优势特征闻名。一般来说,糖蔗的主产区也属于果蔗的产区,无论是土壤、气候,还是环境因素,均会影响到果蔗的生长情况。为此,加强对果蔗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1 科学选用土地,做好精细整地工作
果蔗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沙性土或壤土栽培。选择旱田种植时,应及时构建排灌沟,同时做好精细整地工作。对于旱坡地来说,可以运用拖拉机进行两犁兩耙,及时完成杂草的清理任务,耕深为35~45cm;而旱田应该在前作收获之后,马上进行深耕,保证暴晒的时间,完成细耙处理任务,使蔗田耕作层的土壤满足相关深、松规定[1]。
2 确保选种的合理性,及时进行播种
其一,进行播种之前,需要做好蔗田施基肥工作,同时要在蔗田当中进行开蔗沟,一般间距是14m,沟深为12~16cm,宽度为14~17cm,通过平整沟土处理,可以保证土的平整。把肥料根据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经过施肥以后,需要覆盖6cm土,旨在保证蔗种和肥料处于分离的状态。其二,选取蔗种的过程中,需要规避选取那些存在病虫害的种子,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假如将冬季作为播种的季节,应该注意当霜冻来临以前进行下种,同时完成覆盖地膜的任务,以便保证种子生长的温度、湿度均符合相关要求。假如将春季作为播种的季节,应该确保播种的温度大于14℃,并且使种子的播种满足相关规律要求。对于蔗沟来说,需要把果蔗的茎部头尾根据具体的方向,采取两排播种的方式,使种子的节、芽呈现出相间分布的状态,达到芽朝向两侧的效果。在种下以后,应该施加一层肥料,根据统一的方向,完成稻草铺设的任务,同时在稻草上面掩埋大约2.5~3.5cm 细土。在此过程中,应该对蔗沟进行及时清理,让蔗沟变成微垄形状。然后把浓度大约45%的乙胺喷洒到蔗垄上面。
3 注重对果蔗的科学管理
3.1 加强蔗苗管理工作
当果蔗幼苗初显之时,需要进行仔细查看。针对冬植覆盖地膜、幼苗难以破膜出来的情况,应该采用手动破膜方式,加快幼苗生长的速度。当幼苗生长出3~4片子叶时,应该针对缺苗地段及时补苗。借助事先培育好苗床起苗方式,完成移植处理,保证苗间距是11~14cm。在幼苗生长出4片叶时,应揭掉地膜。此时再次查苗与补苗。每日保证蔗田550~700kg/667m2粪水,然后顺着蔗田施撒尿素,并进行培土,有助于果蔗根须快速生长。由于蔗苗的植株很小,间距非常大,易于产生众多的杂草,导致果蔗的养分流失,所以需要实施中耕除草处理。当蔗苗生长出6~9片叶子之时,应该施肥,同时进行1次中培土,做好锄草工作,采用喷施乙草胺方法,可以达到避免出现杂草的效果。
3.2 针对成株后管理的说明
在6月时,果蔗拔节,处于伸长期阶段。此时果蔗根茎逐渐变长,叶子则变大,茎部变粗。科学进行管理,能够达到增产的目的。对于果蔗伸长阶段,对肥料、肥水浇灌量的需求量都很大,有利于使果蔗的生长获得更多的养料。进行培土时,以茎肥为主,保证2次/月,施撒35kg/667m2、45%的硫酸钾复合肥、10kg/667m2尿素。并运用相关机器实施1次大培土。作为果蔗水分需求量最多的阶段,伸长期应该保证足够水分,增强光合作用效果,对果蔗中营养物质的转换生成十分有利。因此,应该及时进行灌溉,加快果蔗的生长速度。
4 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
第一,进行虫害防治时,果蔗处于生长阶段,易于受到甘蔗螟虫侵害影响。所以,运用斩除秋笋、清除果蔗叶子和残留茎部的处理方式,能够让螟虫生长的过程中没有寄居地,降低带给果蔗的危害。同时应用轮作、间作等方式,使螟虫的天敌拥有适宜的气候环境,降低螟虫繁殖的数量。另外,运用喷洒91%晶体敌百虫溶液的方式,达到消灭螟虫的目的[2]。第二,进行病害防治时,当果蔗处于生长阶段的过程中,易于发生风梨病、赤腐病等不同的病害,缩减了果蔗种植的产量。在收割结束以后,应该对蔗田马上进行清理,达到消除病害蔗株的目的。
5 结语
当果蔗处于较为成熟的状态下,将会提高对商家与游客的吸引力,加快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在最近几年,很多地区均开始进行果蔗种植工作,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种植管理效果,一方面,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整体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雷朝云,张亦诚,雷石富,等.果蔗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9,123(106):126-128.
[2] 马世荣,杨红樱,李晓燕.果蔗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19(1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