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 陈明望
1951年3月17日,河南大学领导与参加医疗队的全体队员合影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兵朝鲜半岛。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同时,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安东(今丹东)地区,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对“联合国军”的第一仗,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参加抗美援朝的医疗队中,有一支河南大学志愿医疗队。这支医疗队的队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抢救出无数伤员,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的尊严。
1950年11月12日,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学生上书毛泽东,表达抗美援朝的决心。他们积极响应《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捐献运动。全校爱国师生共筹集到购买飞机大炮的现款3.5亿多元(旧币),捐献给志愿军。
同时,全校学生签名要求赴朝参战者1030人,其中外科班44名学生递交了申请赴朝请战书。被上级批准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有203人,参加海军干部学校的有41人,这244人均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预备役人员。
11月29日,河南大学团委、学生会成立了“河南大学抗美援朝捐献一粒子弹运动临时委员会”,到12月3日,全校师生捐献子弹共计6025枚。
同年12月,为救护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伤员,奉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以下简称“中南局卫生部”)指示,河南大学医学院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国防医学教育,突击讲授国防医学课程。高年级着重学习军阵外科、战伤处理、防毒与防细菌战应用技术等课程,低年级及护士班、助产班着重学习防毒救护与一般急救知识等课程。
1951年2月3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组织全国医防队办法的通知〉联合通知》发布后,全国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纷纷请缨。各地迅速组建起各种医疗救护队、手术队80余支。其中9支医疗大队、36支手术队奔赴朝鲜前线开展战地服务。
2月11日,开封市卫生局局长韩锡瓒、开封市医务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静吾联合签署通知,号召:“凡我市医务人员,均应响应这一伟大行动,进行手术预备队的组织,以准备必要时随时召集,整装出发。”
2月12日,开封市卫生局、开封市医务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发布联合通知:河南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已于1月12日组织成立了抗美援朝手术预备队,并呈报中南局卫生部核备在案。
2月15日,中南局卫生部、中南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行动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南抗美援朝委员会”)发出联合通知,就哪些单位需组建手术队、人员要求、需携带的医疗器材、队员日常必需品、队员需接种的疫苗种类等具体事宜,给予详细规定。要求按照通知,把人员和器械清单报中南局卫生部、中南抗美援朝委员会备查。
2月17日,河南大学医学院收到中南局卫生部和中南抗美援朝委员会联合通知后,按照通知要求立即行动,于2月26日迅速组建了由河南大学医学院外科副主任吴国祯副教授为队长、外科住院医师纪东江为副队长的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以下简称“河大志愿医疗队”),全队由13名医护人员组成。
在河大志愿医疗队中,有一对新婚夫妻,丈夫傅以新,妻子阎瑞萍。夫妻双双约定一起上前线,一起抗美援朝,一起保家卫国,共同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战争洗礼。
河南大学医学院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在组建过程中,得到中南局卫生部、中南抗美援朝委员会、河南省卫生厅就人员结构、预防疫苗接种、器材配备等问题,给予的详细指示,并得到开封市卫生局、开封市医务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和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开封市医药界及工商界捐献药品与医疗器材等100余种,捐献购买药品的现款480余万元(旧币)。
1951年4月18日,河南大学全校师生在学校大礼堂召开欢送河大志愿医疗队晚会,给即将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勇士们送行。在晚会上,河大校、院两级领导给予志愿医疗队高度评价,称赞志愿医疗队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不畏牺牲,挺身而出。
在欢送晚会上,河南大学向每一位志愿医疗队队员赠送了笔记本。河南大学校长嵇文甫、副校长张柏园、秘书长王毅斋、教务长刘介愚,青年团河南大学委员会、河南大学教育工会、河南大学学生会分别在笔记本上赠言,鼓励大家保家卫国,捍卫世界和平。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柏园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代表了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你们到前线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危险,但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坚决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和任务。
面对全体师生的殷切希望,志愿医疗队代表表示,决不辜负全校师生的信任和重托。志愿医疗队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执行者,代表了河南省3200万人民的意志,凝聚着河南大学全体师生的嘱托。
4月20日中午,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由河南大學校园出发。全校师生组成的秧歌队喜气洋洋,载歌载舞;腰鼓队锣鼓喧天,声震云霄。省军区军乐队军乐嘹亮,响彻汴京。
在开封街道两旁挤满了手举红旗,欢呼口号,夹道相送的人群。4000余人的欢送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欢声雷动,燃炮送行。欢送的队伍把出征的勇士送至火车站。志愿医疗队下午2时登上火车,向郑州方向出发。下午4时45分到达郑州,受到郑州民众的热烈欢迎。
4月20日20时,河大志愿医疗队乘火车,向中南局所在地武汉聚集。21日9时左右到达汉口,与同日上午到达的广西志愿队15位队员入住天生街新亚饭店。
22日,中共中央中南局辖属的7支志愿医疗队,先后抵达中南局所在地汉口。
23日至25日,中南局卫生部部长齐仲恒在淮通路中南局卫生部对全体队员作战前动员报告。他给大家讲国际形势,讲朝鲜战争局势,并提出要克服困难,增强责任,牢记使命,高扬理想。
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白崇友,负责给队员介绍朝鲜的气候特点,讲战争的特点和残酷状况、医疗条件的困难、道路运输的艰难,让大家对前线状况充分认识,思想上有所准备。
志愿医疗队抵达武汉后,换发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统一定制的蓝色棉制式服装,并佩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志愿卫生工作队”胸章。
4月27日,武汉市卫生系统在中山公园隆重召开欢送大会。会后,中南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第二大队(以下简称“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大队长姚克方(时任中南局卫生部副部长兼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率领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从武汉出发,经郑州,于28日下午抵达安阳。
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在安阳恰遇在此转车,准备南下作巡回报告的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乘北上空隙,经请示同意,他们于28日晚上7时和志愿军归国代表团进行了联欢。
4月29日5时,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出发北上,经北京,于30日抵达沈阳。后进行为期一周的战前集训,并聆听首长报告,进行政治学习等。东北局卫生部首长介绍了朝鲜战争和前方的医疗情况。当时前线医务人员缺少,医疗条件差,100人左右的医院要收治1000余名伤员,工作夜以继日,一个护士要照顾几十个伤员。
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到达沈阳后,河大志愿医疗队被分配到松江省密山县(今黑龙江省密山市)。
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在沈阳分别前夕,各省队或战友之间纷纷赠言,相互鼓励对方在抗美援朝的最前线冲锋陷阵,不怕流血牺牲,赴汤蹈火,竭尽全力抢救伤病员,完成救死扶伤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5月5日11时30分,河大志愿医疗队抵达哈尔滨,住在第十四道街第五医管局的招待所。6日至8日休整。
5月8日下午5时启程,9日晨到达牡丹江。当日23时30分,河大志愿医疗队到达目的地松江省密山县。
5月10日至7月6日,河大志愿医疗队人员分两组,分别在第五医管局34陆军医院一、四所工作。吴国祯、许振华、刘鼎业、王稼、李全爱、王永生6人分配在一所。纪东江、傅以新、余清河、杨裕国、阎瑞萍、白秉绪、李益三7人分配在四所。6月13日,分配在四所的人员暂时调往一所,与后方医院的医生一起处置伤病员,开展取弹片、肠缝合等大小手术70余例。此外,还学习武器的使用和防空知识,制定战场救护制度、手术操作规程等,并在医疗技术、战场救护等方面进行培训,以提高战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伤残率。
在此期间,河大志愿医疗队奉东北军区卫生部第五医管局命令,为缓解前线部队医护人员缺少的现状,在34陆军医院开办护士培训班,帮助部队培养医护人员。
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大队长姚克方
1951年7月3日晚,接到第五医管局转来中南志愿医疗队二大队姚克方大队长的电报,命令抽调中南第二批医疗队部分人员,组建一支由32人组成的医疗大队,下设4个小队。由吴国祯(河南队队长)和严济邦(广西队队长)两人分别担任正副大队长,于7月10日由沈赴朝,接替中南第一批医疗队的任务。河大志愿医疗队被抽调入朝。
河大志愿医疗队接到开赴朝鲜前线的命令后,人人摩拳擦掌,忙着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7月5日3时30分,医疗队奉命启程离开密山。6日,医疗队乘车经哈尔滨到达沈阳。休整的一周,医疗队接受了战前培训,了解朝鲜战况和医疗救护特点,学习军事和防空袭知识,充分做好开赴前线的准备。
15日8时,中南志愿医疗队到达安东,住在安东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因汽车司机长途跋涉身体疲劳需要休息,故决定晚一天再起程入朝。
7月17日14时,中南志愿医疗队由安东出发,14时40分乘坐装载药品器材和干粮(饼干和炒面)等物资的卡车到达鸭绿江边,隐蔽在燕窝村附近低洼处待命。
19时30分,隐蔽在鸭绿江边的中南志愿医疗队,在夜幕的掩护下乘汽车驶上了志愿军临时搭建成的浮桥(鸭绿江铁桥已被美军炸断),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夜时分到达朝鲜宣川。
为了不暴露行踪,中南志愿医疗队白天隐蔽宿营,晚上趁着夜色行军。途中听到飞机声就鸣枪报警,汽车即闭灯行驶或就近隐蔽,待美军飞机飞走后,汽车再继续行驶。
18日1时30分,中南志愿医疗队到达定州,汽车隐蔽在一间破屋子里。19日3时到达成川,18时乘夜色由成川出发赶往中南志愿医疗队队部驻地——平安南道三登里。成川到三登里虽然只有40公里,但不时遭遇敌机扫射轰炸,加之这一段是山路又逢下雨,道路泥泞,20时30分,才到达三登里。
20日,中南志愿医疗队一大队大队长丁志辉(后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總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代表一大队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兵站医院的编制、驻防和任务。
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共有六个后勤分部,分部所属医院又分为前沿兵站医院、中途兵站医院和基地医院三种类型。中南志愿医疗队属于基地医院,承担轻伤留治、重伤后送回国内的任务。规定凡一个月内能治愈归队作战的伤病员,均留院治疗。超过此期限的伤病员,则迅速送回国治疗。
志愿军在朝鲜共有三家往国内后方转送伤病员的医院:平壤北安州南五分部基地医院、三登里一分部基地医院、阳德二分部基地医院。
三登里距离平壤约40公里,共配属有志愿军后勤部一分部第一基地医院所属第四、第五和第六3个兵站医院。每个兵站医院编制3个连,分散驻扎在三登里方圆三四十平方公里的几个大山沟里。其中,第四兵站医院负责向后方转送伤员回国,第五兵站医院(驻扎在紧靠大同江边的一个小村庄)负责接收治疗轻伤病员,第六兵站医院(驻扎在三登里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负责接收治疗重伤病员。河大志愿医疗队到达后,被分配驻扎在三登里第六兵站医院。
三登里火车站向南可以通过铁路到达平康,向西可经平壤至丹东,是朝鲜北部重要的军需物资运输枢纽。距它不远的一个山坳里,有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叫松街里,第六兵站医院第1连(以下简称“六站医院1连”)就驻扎在这个村庄里。
7月22日,河大志愿医疗队被配属到六站医院1连(广西1队分配在2连,广州队在5连),接防第一批中南志愿医疗队原51队的工作(原51队于1950年12月组建,1951年1月驻扎三登里,由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医师李国材,护士吴美珍和刘凤英及湖南、湖北等省的13名队员组成。该队于1951年7月26日回国)。接防后,河大志愿医疗队随之更名为51队。
六站医院1连原有部队医务人员50余人,配属医生2人,医助1人,护士19人,护理员20人,最多时收容伤病员1050人,平常收容约500人。原51队另外尚管辖有一个病栋(病区),该第三病栋收容伤员量达100人左右。
六站医院1连全连就3名军医,最多时需负责医治1000多名伤员,任务艰巨,工作非常繁忙。河大志愿医疗队到达后,迅速进行了分工,立即展开工作。
据统计,入朝第一个月,51队分配有重伤员122名,轻伤员106名,共计228名伤员,其中有5名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共实施各类大小手术56台次,减轻了6站医院1连的负担。
1951年11月,医生轮训班结束,纪东江归队复职,原调50队工作的余清河护士归队。为了诊疗规范,按专业分类编成三个小组:第一组,头部伤李益三,脊椎脊髓伤许振华;第二组,胸腹伤纪东江;第三组,火伤傅以新。
在抗美援朝中,河大医学院的护士也非常优秀。在伤员多、护士少的情况下,一名护士每日除施行10000余毫升(20余瓶)静脉输液外,还得值夜班、换药、注射、测量体温、冲洗伤口和特别护理等。护士王稼、李全爱日夜操劳,从来不叫苦叫累。
面对病房护士紧缺的情况,手术室护士刘鼎业、杨裕国在完成本职工作外,抽出时间就去帮助病房护士完成换药、注射、穿刺、拆线及危重病人(休克)的特殊护理工作。
20世纪50年代,手术敷料消毒所用的高压蒸汽灭菌锅是靠烧柴火煮沸的,柴火是靠医生和护士自己上山砍的,无论男女都分配有砍柴的数量。医生和护士一边救治伤员,一边还要抽出时间上山砍柴。
为了不影响救治伤员,他们放弃休息时间,倡导星期日改为劳动日。9月,仅手术室刘鼎业、杨裕国、白秉绪就砍柴1000余公斤,超出原分配任务的3倍。病房的王稼、李全爱两名护士超额砍柴350余公斤,化验室王永生一人超额砍柴300余公斤,除当月手术敷料消毒烧柴消耗外,尚余200余公斤。10月全队累计上山背柴20余次,上山砍柴3500余公斤(含连部护士4人)。
1951年8月,连续强降雨引发两次山洪,住在高处防空洞的轻伤员尚且安全,住在低处防空洞里的重伤员却因地势低被水围困。在伤员被困、粮食被淹的危急时刻,面对洪水,51队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用肩背、用担架抬,一趟趟把行走不便的重伤员和粮食转移到安全地带。
驻扎在大同江边村庄的第五兵站医院49队(广州队),遭洪水侵袭受灾最严重。49队队员通过扎木筏和用肩背,一趟趟把90多名重伤员全部转移到山上安全地带。刘秀珍护士长用瘦弱的身躯,在竭尽全力背出10多個伤员后因劳累过度而晕倒。
暴涨的洪水阻断了她们的退路。她们筋疲力尽实在无力泅渡到对岸,只好爬到江边的三棵大柳树上等待救援。指导员闫文光乘坐木筏前去救援时,被洪水冲入江中壮烈牺牲。至傍晚时分,派来橡皮艇才解救出被困在树上的队员。
当得知49队队员遇险、粮食被洪水吞噬、防空洞被淹没无处栖身时,吴国祯带领大家连夜赶往49队驻地,把受灾战友接到51队驻地,并腾出自己的宿舍,临时安置受灾战友歇脚。在遭遇洪灾粮食短缺的情况下,河大志愿医疗队压缩自己的口粮,用抢救出来的余粮毫不犹豫地接济49队。
刘秀珍奋不顾身救护伤员的英勇事迹,谱写了一曲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她被志愿军授予一等功臣、二级模范荣誉称号,荣获朝鲜二级战斗勋章。
三登车站是北往西去的铁路交会点,是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交通枢纽站,也是志愿军运送军用物资和伤员的转运站。对于三登车站,美军的空中侦察从来没有中断过。
美军依靠其空军的强大优势,掌握了整个战场的制空权。白天火车只能躲避在山洞里以免遭空袭,向国内转运伤员也只能在夜晚进行,还要选择避开农历每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月亮最亮的那几天。在躲开敌机投下照明弹的间隙中,冒着生命危险转运伤员。
每当空袭警报拉响时,51队的医护人员就会争先恐后地背重伤员躲进防空洞,从未使伤员因遭受轰炸而伤亡。
10月14日,2连高护士长在三登车站石洞内被炸牺牲,15日2连又连续有四五名战士被炸伤亡。3连在转运伤员途中,也遭遇到敌机轰炸。
一次,刘鼎业、杨裕国和白秉绪正在屋檐下给器械消毒,听见飞机投炸弹时发出的呼啸声就往防空洞里钻,头和上身刚钻进了洞里腿还在洞外,炸弹就在距他们10多米远处爆炸了。
河大志愿医疗队为了帮助提高部队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利用和谈停战间隙,制订教学计划,开展了各种医疗、护理和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际诊断技能培训,帮助驻地医院医务人员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断水平。
按照中南局卫生部和中南抗美援朝委员会联合通知,志愿医疗队赴朝服务期为4个月,10月底河大志愿医疗队即可回国。自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出现了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局面,局部性攻防作战仍然频繁。由于前方战场需要,上级指示河大志愿医疗队延期回国,志愿医疗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无任何怨言,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尽职尽责地履行好本职使命。
河大志愿医疗队从1951年2月26日组建,到1952年1月21日返回丹东,在志愿军后方医院和朝鲜前线工作了近一年,并荣立集体三等功。吴国祯荣立三等功一次,王永生立功一次,阎瑞萍和李全爱分别立功两次。
河大志愿医疗队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矢志不渝,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他们淡泊名利,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不改本色。他们是祖国的脊梁,是民族之魂,是河大人值得骄傲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