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木兰”的传奇人生

2021-09-17 16:53徐晓民李文勇于飞
妇女 2021年8期
关键词:淑珍獐子缆绳

徐晓民 李文勇 于飞

7月29日下午,大连街头,凉爽的海风微微吹拂着。一位瘦小精干的老人在对面的马路上向我们频频招手。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传奇人物——“海上花木兰”文淑珍。

83岁的文淑珍身体相当硬朗,就像六七十岁的样子。她领着我们走进一座旧楼。这里是她和老伴两个人生活的地方。在一个明亮的客厅里,她将我们带入了在獐子岛赶海的那些日子。

獐子岛对她来说,是梦中反复回放的影片,是生命中永恒的记忆。这记忆早已刻进生命的深处。

当年那座贫瘠的海岛啊,就像母亲的臂弯一样,亲切而温暖。

獐子岛呜咽的海风和褐色的土房

在文淑珍的记忆里,湛蓝的天空,被霞光染过的大海,呜咽的海风,伴着潮涨潮落的声音,海边那嶙峋的白色石头,海边的古老木船,这就是站在獐子岛镇沙包乡包子村的村头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渔村里有一条长长的海沟,沿着海沟的两侧,错落分布着用泥土堆砌的土房,和海岛的褐色礁石、黄色的土地合为一体。村里人大部分姓文,前辈是闯关东从山东来到獐子岛的。島上的渔民脸色都是黑红黑红的,那是海风吹拂的结果。从此,这些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岛上,性格普遍直爽,说话开门见山。同时,都很实在,心地善良。

文淑珍1939年4月出生在岛上,她的祖辈都是渔民。干冷的、带着咸味的海风一遍遍在海沟里呜咽着,像哭泣的声音。村里有精瘦的大黄狗偶尔“汪汪”狂吠几声,让孤寂的海岛有了几分生气。

冬季里,海边那一条条木船,那褐色或土色的桅杆在风中瑟缩着。而一到春季,就像复活一般,扬帆远行,在浩渺的大海上披着金色的阳光变成一个个小点儿,渐渐地,消失在天的那边。渔村的船都是用吉林长白山的红松木建造的。长白山的红松木造船是有历史的。资料记载,明代开始砍伐长白山的红松木用于造船,长白山还建了造船基地。村里渔民以打渔为生,还有少许的土地可以种点玉米、蔬菜等等。小时候的文淑珍记得,父亲常年在外面跑海,很少回家。父亲给别人打工,挣些辛苦钱。船员的脸是有标志的,都带着被海风吹拂的痕迹,那黑里透红的颜色,从远处就会被认出是船员。那粗犷的脸庞,是渔民世世代代的印记。

文淑珍两岁的时候,也就是1941年,当时这一片土地还在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之下,她家搬到了金州的大孤山,也是个渔村。就在那一年,她的父亲行船遇到大风,船翻而亡。她的记忆还很模糊,但从此她家的日子变得拮据了。她的母亲以做针线活儿谋生。她8岁那年,她的母亲得了传染病,也撒手人寰。她和两个哥哥分散到各个亲属家抚养。她又回到獐子岛的三姨家生活。三姨家日子也很艰苦,三姨家和公婆一起住在四间褐色的平房里,她有一位哥哥,还有妹妹。有时候,他们要上山挖野菜。

文淑珍就是在三姨家长大的。

大海上大风大浪的日子

15岁时,文淑珍在岛上的鱼干加工厂干了两年。接着,她就开始跟着一个叫杨竞魁的老船长打渔。渔村多少年传下的规矩,女人没有上船的。但她坚信,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于是,她成了村子里第一批上船的女孩子。杨竞魁有两艘船,她在头船干了两年。她学会了看指南针,看罗镜,在舵楼上看海图。她学了一年,这些技术都学会了,能够在茫茫大海上辨别船的位置。她还学会了落帆、抛锚、撒网。就拿撒网来说吧,一般都要四五个人干,可她一个人就能利落地完成。

1958年,文淑珍19岁时,开始与另外三个女青年驾船出海。1960年,獐子岛对只有四个姑娘的两艘船命名为“三八号”船,一艘船两个人。文淑珍也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个“三八号”渔船首任船长。

出海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轻松。遇到大风大浪是常有的事儿。刚上船,有的姑娘就禁不住颠簸而晕船呕吐,经过一段时间,姑娘们才渐渐适应。她们有时在近海打渔,有时又到远海打渔,最远时要走七八天才能回来,到过舟山群岛、吕泗阳等地。出海的时候,往往几天都不跟家里联系。如果实在有紧急的事情,就通过岸上指挥部的电台联系家人。每次出发前,她们都要带上淡水、米面油、蔬菜,还要带上装着药品的小药箱,里面有紫药水等,以备受伤时用。刚开始的两年,“三八号”船是木质船,船员要摇大橹,那是最累的活儿,尤其对女孩子来说,是很苦的。第三年改为机械船,渔民就可省下力气,干些别的活儿。木质船要靠风向来驾驶。那时,岸上有指挥渔船的指挥部,通过电台联系沟通。每次撒网打上鱼,都要向指挥部汇报情况,这样也利于指挥部调度指挥各个船到鱼多的地方来打渔。

文淑珍平时很亲切,但在海上也发过火。船遇到大风大浪,如果船员还慢腾腾的,她就会瞪起眼睛,高声喊几句。多年的磨练,文淑珍知道在哪里可以下网。她会根据水流情况下网。鱼有顺流走的,也有逆流走的。下网分为不同层次,有底层网,有中层网。一般走四五十分钟就收一次网,拖着渔网走一阵子。渔网都是“裤裆网”,杀伤力是很大的。此外,她们还学会了测量水深、流速、风向等技术。

“三八号”渔船打上最多的是黄花鱼,此外,还有偏口鱼、对虾、白漂鱼、鲇鱼、刀鱼等,有一次还打上来一条鲨鱼,那是一条小鲨鱼。她们打上来的鱼都卖给供销社。在这些海物里,对虾是最值钱的,一块钱一斤,当时这些野生对虾都是出口的。舟山群岛海域刀鱼特别多。早期,她们把鱼打上来后,都要用盐腌上,否则就放坏了。腌好后,她们把鱼干放在鱼舱里。船上有几个鱼舱,不同种类的鱼放在不同的舱里。后来,她们不再腌鱼了,而是在舱里的鱼身上放上冰块,以保持鱼的鲜度。船上有个专门放冻冰的舱。打上来鱼后,就把冰块砸碎了,放在鱼身上。

船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船员的旅伴就是海鸥。海鸥成群结队地在船头船尾盘旋、滑翔,那鸣叫声在辽阔的海面上与海浪的声音相伴相和。一年又一年,海鸥总是如期而至。海鸥在船的头顶上看到船上的鱼,会像闪电般扑下来,抓起一只鱼就轻盈地飞向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候,她们会把一些破了的鱼丢给海鸥吃。海鸥就像随行的旅伴一样,让她们减少了孤独感。

后来,文淑珍的船大了,船员也多了,有二十几个人。在她的船上,有大副、二副,有水手,有大车、二车,有厨师,有站岗的,有看机器的。其中,大车、二车就是船的驾驶员,都必须有驾驶证的。文淑珍也有驾驶证,有资格驾驶500吨的船。遇到大事,船长文淑珍都要跟大副、二副研究,比如,到哪个渔场捕鱼。正是文淑珍的人格魅力,营造了“三八号”和谐而温暖的氛围。

船上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船上人的衣服很长时间才能洗一次,要先用海水洗,然后用淡水漂一次,因为船上的淡水金贵。女孩子在海上就更苦了。文淑珍的手因为经常拽缆绳,手掌上起了一层厚厚的茧子,脸也晒得黑里透红,就像那些獐子岛上的历代渔民的那张脸一样。船员们都戴手套,有线的,也有胶皮的,女船员还要扎着围巾。

冬天的时候,不能出海了,船员们就在岛上补补渔网,刷刷船漆,堵堵船上的漏洞。

茫茫大海上的多次历险

在海上那几年,文淑珍也遇到了几次危险,这也是她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

有一年秋天,大约是9月份吧,正是收获对虾的黄金季节。“三八号”渔船行驶在长海县小长山和海洋岛之间的那一片水域,突然,天上的凝云翻滚,从天边黑压压地压下来,就像人黑着脸一样,怪吓人的。远处的山被雾气遮蔽了。起风了!刚开始风小,但越来越大,海上就像开锅一样响,哗哗哗,怒涛卷起像雪一样翻飞的浪花。文淑珍感觉脚下的船在飘荡,她决定让船抛锚,但缆绳在风中乱颤,也来回晃荡。大浪飞起来有一人多高。船尾的大浪飞过船身,“啪”的一声直拍在船头,有千钧之力。文淑珍和船员都穿着“油衣”在船上盯着海浪。什么叫“油衣”?用桐油抹在纯白布衣服上,是防水的。收网的时候,船员都要穿“油衣”拽缆绳。锚抛到海底,但那天因风浪太大,连丢了三条锚,风浪把一根缆绳都打断了。一般情况下,她们出海都带好几条缆绳。一个浪扫来,舵把子把文淑珍的腿打得乌青。那天,大风刮了一宿,大浪也闹腾了一宿。文淑珍一宿也没敢合眼,她必须时刻盯着海上的情势,确保船不出现问题。第二天,风小了,海面渐渐平静了,文淑珍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还有一年的9月,“三八号”船行驶在海上,大浪滔天,一个又一个浪头向船上拍来,缆绳颤颤巍巍。文淑珍去查看缆绳断没断,一个突然袭来的大浪一下就把她拍在船板上。她爬起来,只感觉胳膊有些疼,动一动,感觉胳膊不听使唤了,不一会儿,就肿得像馒头那么大。她感觉胳膊摔断了,用红药水处理处理,就赶快往回返。岸上的指挥部也知道了这消息,让文淑珍马上返航。四五个小时后,“三八号”船才靠岸。当她到医院一检查,胳膊真的断了。她在医院住了三个月,才治好了摔断的胳膊。

有一次,“三八号”渔船航行到山东烟台。海事部门听说船上都是女同志,就写了一篇消息刊登在“海讯喜报”上,“海上花木兰”的美誉不胫而走。

还有一次,在浙江水域,“三八号”船把另外一艘船撞了。那艘船是当地的船。对方就站在船头冲着“三八号”船喊道:“船老大在哪里?”文淑珍站出来说:“我就是!”那名五十多岁的船长看了一眼年纪轻轻的文淑珍,不屑地说:“你不是船老大!”无论文淑珍怎样解释,但那人就是不相信她是船长。无奈之下,文淑珍找到当地的渔政部门。通过渔政部门的沟通,对方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女子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海上花木兰”。后来,文淑珍给对方修了船,对方也向文淑珍郑重道歉。几年下来,海上许多船的船员都认识这个爽快的女船长,远远地,就跟她打招呼。

1962年10月,文淑珍率船出海仅仅10天,就捕获了60000余斤海鲜。还有一次仅一天就捕获了15000余斤对虾。1962年,文淑珍提前20多天完成全年任务。“三八号”渔船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集体。文淑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为了留住文淑珍,镇党委让共青团和妇联一起为她物色对象。后来,镇共青团书记给她物色了一个獐子岛本地的帅气的年轻人,他在旅顺口当兵,部队转业分配到獐子岛粮站工作。两人在一家旅行社见过面后,都很满意。經三四年恋爱后,文淑珍觉得这个年轻人心地善良,就结婚成家了,他就是文淑珍现在的老伴。

当年,文淑珍从“三八号”船长升为长海县县领导之后,也分管渔业。每年她都带着渔政人员坐船出海三四次,每次都要走四五天。多少年来,她对渔船、大海的那份感情始终是浓厚的。

讲起这些往事,文淑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的獐子岛变得更美了,岛上的房子也建得更多了。她的儿子在獐子岛捕捞公司当司机,让獐子岛这个她永远牵挂的故土离她更近了一步。

她骄傲地告诉我们,獐子岛的水清澈透底,透过湛蓝的水一眼能看到水底。文淑珍那种自豪的神情,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而她那海上的传奇经历,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那永远的海上传奇,那永远的“海上花木兰”……编辑/纤手暖

猜你喜欢
淑珍獐子缆绳
獐子岛“易主”
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中心摆药的效果评价
兽医实验室微量移液器使用期间的核查
獐子岛公司存货管理分析
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船舶靠泊过程中系缆作业仿真
兴衰獐子岛
北纬39°盈利之谜
浅谈30万吨VLOC靠泊巴西PDM港#1泊位的系泊安全
册子码头泊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