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2021-09-16 12:06周延礼魏晨阳刘晓
清华金融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保险业十四五服务

周延礼 魏晨阳 刘晓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在构建双循环大的金融格局中,保险业有实力和条件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扩大开放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在系统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服务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2021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保险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总基调从2020年“加强保险的保障功能”,调整为“提升保险的保障和服务功能”。提升保险业的服務功能,实际上是通过延伸保险业来拓展保险的服务面,为保险对社会保障能力的便利化提供了新格局。这也符合金融业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本分的基本原则。

金融业、保险业如何发展,如何推动下一步如未来5年甚至15年的发展目标问题,主要就是要围绕新发展格局来思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导原则;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双循环战略观察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中国金融业总资产超过353.1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业总资产319.17万亿元,证券业10.15万亿元,保险业23.3万亿元,外汇储备约3.2万亿美元。在构建双循环大的金融格局中,保险业有实力和条件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从国内看,要真正形成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互联互通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作用;从国际看,通过“一带一路”共建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海南自贸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保险业可参与构建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吸引外资来华投资的大循环格局。与此同时,处理好扩大开放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在系统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服务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双循环战略格局下的保险业观察

总的来看,2020年保险业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实现了稳健发展。从保费收入看,原保险保费收入4.5万亿元,增长6.13%,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总资产看,保险业总资产稳定增长。2020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23.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73万亿元,增长13.29%。2020年保险业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是健康险业务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健康险业务8172.71亿元,增长15.66%。一方面,疫情增强了居民的健康管理与保障意识,提高了健康保险需求;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积极研发新产品,完善已有产品,保险供给端得到优化。尤其是重疾险产品,提高了保障水平和细分程度。除此之外,城市订制商业医疗险类,如“惠民保”等产品,丰富了多层次医疗险市场所需要的保险产品,实现了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和第三方平台的深层次合作。据统计,健康险业务全年至少在80个城市落地,合计已经惠及超过4000万人。

二是非车险出现结构调整,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增长迅速。受部分业务“踩雷”及社会信用风险下行影响,2020年信用和保证保险业务下滑。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责任保险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加强,相关保险业务增长迅速。2020年,责任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01.13亿元,同比增长19.62%,产险业务占比7.55%;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14.93亿元,同比增长21.18%,产险业务占比6.83%。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成为产险增量业务的重要贡献。

三是保险业新一轮开放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外资公司增长速度加快。2020年,外资保险公司3524.44亿元,市场份额7.79%,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外资保险公司相对集中的区域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22%、20.83%、10.26%、11.69%。2021年3月19日,继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之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取消外资股比的限制性规定,明确外国保险公司或者外国保险集团公司作为外资保险公司股东,其持股比例可达100%。

四是保险科技广泛应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加快。疫情导致保险业务短期内增长承压,线下管理、经营活动受到制约,给保险带来传统业务模式、人才技术储备、客户开发维护等压力和挑战。为了应对疫情对传统保险经营模式带来的挑战,行业加强科技应用,创新保险服务方式。保险机构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加强服务能力,支持线上投保、理赔。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机遇

目前,我国数字技术正拉动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数字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现在正处于动能转换将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总的判断是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叠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了以下要求:

第一,充分把握和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分,积极助力“国内大循环”。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应时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不断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险产品、首台套保险、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体系,促进科技保险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的同时,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交通、能源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发挥好险资长期性特点,在直接投融资体系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险资管机构可充分发挥已注册的债权计划产品多元化、资金长期化、投资稳健的显著优势,通过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融合投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新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保险资管产品借支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时机,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中所需的融资难点堵点,承担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血液,支持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职能,为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保险业跨境服务能力。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具有充分竞争力的市场环境,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筑这一市场环境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要求我国保险业要充分做好“走出去”的准备。积极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积累外资管理经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要无比注意,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应协助险企应对经济合作和贸易风险,进一步提升跨境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业也要积极“引进来”,并充分做好应对新竞争环境的准备。在与外资机构开展竞争与合作中,中资保险机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际保险市场的文化、规则与技术。

第三,坚持借助技术发展持续推动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险业要加快信息科技和保险融合发展,提升保险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利用技术与保险深度融合的趋势,保险业要在财富管理、中高端消费、个性化保险服务方面创新引领并培育新的保险增长点,补上宏观经济消费短板和弱项。在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合理布局数据库、云平台,保险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与国家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建设同步推进,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第四,不断探索科技监管的理念,推动创新,完善金融保险科技监管体制。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一方面,应支持金融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创新;另一方面,应坚持创新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本分,为实体经济做贡献。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的监管范围。科技金融要持牌经营,发挥科技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作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审批、实施流程再造,建立以诚信系统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为进一步深化保险“放管服”改革提供便利。

保险业在未来将发挥重大作用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一是服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难得的机遇。保险业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多项尝试和探索,如稳步推进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和大力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当前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依旧存在基本养老金面临较大缺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未来,保险业要进一步聚焦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积极针对老年人群进行专项保险产品的开发。同时推进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落地和革新,加快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在明确养老金融产品标准的同时,稳步推进创新试点,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新的道路。

二是发展普惠金融普惠保险服务业态。保险业作为最贴近民生、最具保障作用的金融主体,天然具有普惠基因。新冠疫情促进了更多中小企业以及弱势群体的保障需求释放,这就更需要保险业加速发展普惠金融相关保险服务。当前保险科技的广泛应用拓展了保险业承保范围,增强了风险控制和反欺诈能力,为保险助力普惠金融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科技赋能的智能化、便捷化的线上核保理赔和客户服务在降本的同时不断增强保险触达率和普及度,使得保险业得以不断推进产品及商业模式创新,让金融服务惠及千万家。

三是积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保险对服务脱贫攻坚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须不断“扩面、增品、提标”。“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险业可以持续发挥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保险业与风险较高且集中的农业有着天然的契合,农业保险产品作为风险分散工具,一方面可以有效为农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风险屏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民增信,协助政府及相关银行企业做好风险管控及风险对冲。农险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补贴转型,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助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国家财政可以免掉市、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负担,保费补贴采取直达农户的财政保费补贴办法。让保险成为金融行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四是积极参与医疗服务、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产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展健康产业对满足民众健康需求、提高服务业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笔者建议:第一,要立足于提供长期保障,加快发展长期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基本医保形成结构互补;第二,要立足于扩大覆盖面,真正运用大数据来定价、采用“大数法则”分散风险,充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助共济”的商业健康保险宗旨;第三,要立足于实际医疗支出,将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通过保险机制,降低人民群众的实际医疗负担;第四,要立足于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通过区别定价和费率浮动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和健康人群为未来健康保障投保,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从“保疾病”到“促健康”的转变;第五,要立足于积极参与管控不当医疗行为,鼓励保险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医疗卫生综合治理和支付方式改革,通过智能控费等方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缓解“医疗通胀”问题,体现行业专业能力。

(周延礼为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晨阳为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刘晓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专员。本文编辑/谢松燕)

猜你喜欢
保险业十四五服务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