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曾经叱咤香港动作片场的龙虎武师们重聚在一起,前排左一为小侯。《龙虎武师》剧照
◀上接第17版
出身“成家班”的龙虎武师火星在香港带着魏君子去曾经的邵氏、嘉禾的片场转悠。在车上,魏君子提议拍一拍火星的生活,对方拒绝道:不要让你们看透我们背地的一面。
魏君子接触过的龙虎武师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跟拍日常生活的请求。魏君子原本想访问演过《杀死比尔》的刘家辉,公会会长钱嘉乐直接摆手,我们去看他都不让,拍照也不让。
这群龙虎武师曾经豁出命去做动作,“挥霍过、辉煌过、见过、吃过、喝过”,自然不愿意以落寞的一面示人。“不许英雄见白头。”魏君子总结。
谷轩昭认识一些后来打散工的龙虎武师,有的转行做了出租车司机,有的做了小摊贩,大家碰面,不甘从不拿出来讲——香港精神的一个剖面是变通:遇桥走桥,遇路过路。
“我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没戏拍干吗呢?开车,打份工。最起码过过日子。哪怕没有钱,最重要这个日子怎么打发。”谷轩昭说。
如今年近六旬的熊欣欣仍然保持每天练功的习惯。家里放着自己出演过的影片DVD,网上资源丰富,但熊欣欣很少回头去看。过去那些年,摔打的疼痛,全盘刻录在记忆里。“日子记不住了,但在哪里拍的,在哪里怎么做的,大体什么感觉,机器位在哪里,谁给你说了什么事情,现在你让我回想起来你做的那个动作,真的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什么都记得住。”
曾经的片场很早就拆掉了,如今开发了房地产。熊欣欣现在定居香港,有时候开车路过,跟家里人聊,以前他们在这里拍什么、那里拍什么。他现在住的地方,从窗户望出去,就是以前拍《黄飞鸿》的那座山——如今也变成了住宅区。
如今,熊欣欣一个礼拜要做五天运动,虽然楼下就有健身房,但也要抽出一两天去海边,在外面练,室内室外都不放弃,随时保持在上场前的状态。尽管他也觉得,作为一种潮流,香港功夫片重新冲撞世界电影已不太现实,但只要有人在,有人给机会,“这个行业就还在”。
“我们的潮流现在刚刚开始有动作片”
2000年,DVD在内地流行,魏君子看刘家良导演的《霹雳师姐》,看见方世玉的第一眼,忍不住一惊:有这么丑的方世玉吗? 但方世玉一个凌空翻,展现功夫和身手之后,立马颠转了他的印象:这是史上身手最好的方世玉。
“史上身手最好的方世玉”由龙虎武师小侯饰演。演过几个男主角后,因为外形条件和演技限制,他并没能大红大紫。借着做纪录片的契机,魏君子有机会和曾经的偶像交流,1990年代后期便退休的小侯,至今仍能感受黄金时代的余辉:每一两年,仍然会有人从美国过来看自己。“美国影迷真心喜欢功夫片,真的很痴心的。”
1970年代李小龙缔造动作片辉煌时,李小龙和邵氏的几部动作片在美国的市场成绩皆不俗。1990年代中后期,好莱坞完全吸收了香港的动作电影体系。
“李小龙时代的功夫神话,改变了知识分子拍电影的意识形态,完全由中下阶层的观点出发,使用唯一的财产——身体,抵御外国人。”台湾影评人焦雄屏早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成龙则一再向环境挑战,冲过一层一层障碍,以出生入死的精神,战胜汽车及大楼代表的速度与高度。”
在《李小龙:真实与神话》中,美国作家马修·波利写道:“李小龙改变了西方电影的制作,他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功夫片,让这种电影类型得以在西方继续蓬勃发展。《黑客帝国》《杀死比尔》《疾速追杀》都证明了这一点。他对动作设计的影响更大。《龙争虎斗》不仅改变了谁可以出演动作片,也改变了主角们的格斗表现方式。约翰·韦恩那种打拳方式不见了,《龙争虎斗》过后,我们要求每位动作演员——从蝙蝠侠到福尔摩斯,从《致命武器》中的梅尔·吉布森到《谍影重重》中的马特·达蒙——都要成为功夫高手,能够像使用拳头一样熟练地使用双脚。”
“香港电影确实靠龙虎武师的拼搏精神赢得了动作片的辉煌,但你总这么玩是不行的。好莱坞把香港电影的精髓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他们不是那么拼命的,但出来的效果和那些真正玩命的也不差。现在已经是一种工业和技术最后的结合,而我们这块其实没有跟上。”在魏君子看来,香港动作电影的衰落在于没有完成工业化。
1990年代后期,曾经“称霸亚洲”“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动作电影在香港落潮。一大批武术指导赴美。
熊欣欣曾给一部美国片做动作导演。老外知道熊欣欣做过《黄飞鸿》里“竹梯大战”的武替,要求他重拍这一场戏。有了固定的风格,熊欣欣设计动作很快,最后7天就拍了出来。相比起徐克在《黄飞鸿》片场花了36天摸索武打风格,这个效率显得有些太高了。
“好莱坞是拿来主义的。”魏君子感叹,“其他国家哪个厉害,把这些人全部吸引过来。你看墨西哥三杰,包括日本的黑泽明……徐克、吴宇森、黄志强、成龙、洪金宝、袁和平都去好莱坞了,《黑客帝国》《杀死比尔》是八爷袁和平做的武术指导。洪金宝的《过江龙》是美剧当年的冠军。”
其实,香港电影在1990年代的衰落早在1980年代就已埋下伏笔。1980年代初,“邵氏兄弟”由电影制作向广播电视领域的转型,标志着以其为代表的“大制片厂体制”式微。随后,“新艺城”“嘉禾”“德宝”成三足鼎立之势,独立制片体制开始成为主流。
1990年代,嘉禾退出制片业,转向院线和发行。
“独立制片体制存在着难以避免的风险和无法克服的发展掣肘,加上新旧秩序交替和经济转型导致彼时的香港电影市场几度陷入杂乱、失序的困窘境地,许多‘单打独斗的独立制片公司随后也相继陷入经济‘大衰退的泥淖之中。”电影研究者饶曙光这样写道。
在魏君子看来,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香港动作电影,龙虎武师身上显影的中国人的精神,让昔日辉煌成为了一种必然:“时势造英雄,时势造就了香港,造就了这批龙虎武师。”
2000年开始,内地电影开始市场化,香港影人成为重要的推进力量。“北上”的一批香港导演撑起了类型片的另一片天——甄子丹的《导火线》、成龙的《神话》、徐克的《七剑》、陈嘉上的《画皮》……“把香港那些东西再翻一遍。”魏君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内地的市场化也是很慢的,我们的潮流现在刚刚开始有动作片,前两年刚有《战狼》《红海》,咱们总说香港电影不行了,其实内地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