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辰
芭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前年首演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日前正在全国展开新一轮巡演。该剧根据李白烈士真实事迹改编,表现的是中共地下工作者李侠与其搭档、妻子兰芬潜伏在国民党控制的上海,从事谍报工作的故事。这一题材,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有同名电影表现过。而今李侠的故事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于剧院舞台,可谓旧中有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谍战情节的紧张感,剧中借用了许多电影语言。其中,舞台上给观众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新鲜感的,是活动幕布的灵活分割和多层次穿插,意象化地在舞台上建构起旧上海繁华幽深的楼宇丛林和光怪陆离的都会气氛,从而烘托出隐秘的地下工作和尖锐的敌我斗争的特殊情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投影和灯光的运用。投影包括用于交代时代背景的报纸、雨丝中的电报数字等。灯光则聚焦于在舞台上模拟电影镜头切换,试验性地用平行蒙太奇手法的闪回组合画面,对李侠、兰芬感情发展进行追溯叙事。而远光灯与移动幕布的综合运用,又突破了舞台空间平面静态的限制,生动展示了纵深运动的追捕桥段。所有这些,既是电影语言在舞台上的挪移和借用,更是将舞台装置技术与电影语言艺术品有机融合,使之妥帖恰切地服务于剧情需要的创造性发挥。
受制于舞剧体裁的写意性,通过发报技术细节来塑造和突出李侠技术精熟、胆大心细的人物形象是不可行的。该剧对《永不消逝的电波》情节进行了大胆的重构,弱化了主角从事情报工作的个人经历和投身地下斗争的来龙去脉等线性叙事的描述,加入一条裁缝店学徒工与弄堂卖花姑娘的感情线。借此,为机智勇敢而又勇于牺牲的主角形象,增添了与他默默配合、并肩战斗的无名战友的群像背景。先于主角牺牲的裁缝店掌柜与学徒工,正是众多在隐蔽战线坚持斗争甚至英勇牺牲的那些无名英雄的代表。剧中以红色的追光形成的独特灯光语言,把主角对这些蒙难战友痛彻肺腑的思念,化作了英雄群体挽手并行在舞台中央的悲壮场面,进而形象地凸显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白色恐怖所造成的惨烈的牺牲和男主角作为幸存者的痛苦,以及最终从容赴难的决绝。对于环境(灯光)与人物情感(舞蹈动作)一显一隐的紧密交互所作的这些精细架构,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具有了格外饱满的感染力,很好地强化了“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一主题。
另外,新剧中还着重表现了上海绚丽的都会文化风俗与阴沉的反动专制强权的明暗反差和光影交错。如特务搜捕一段中,幕布所构建的城市空间复杂变化充斥着逼仄感,特务们的群舞更营造出压抑的气氛;特务柳妮娜的出场总伴随一曲《葡萄美酒》;表现弄堂市民生活的女群舞,构成了女主角从事情报活动的喧嚣杂沓的社会背景。这些原创意味十足的新尝试,融合了多元的舞美设计,让该剧在坚持革命与谍战情节内核的同时,丰富了审美韵味,延展了观众剧场感受的深度和广度。
芭蕾舞劇《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全剧感人至深处,集中体现在与剧情主旨紧密关联的一位接一位的烈士毅然献身的舞台场面。看得出,这些场面也是全剧演员表演和舞台技术聚力发力的高光时刻。对于共产党人牺牲的惨烈瞬间,对于牺牲后以精神和灵魂的形象登场的角色,舞台上都给予红色灯光的反复聚焦或追光强化,演员也多次使用凌空飞跃和团身跨步等急促连贯的动作,来表现李侠对于同志牺牲的痛惜和悲愤。其中刻画得最为细腻的一幕,当属裁缝店学徒、地下党情报组15岁的小交通员的牺牲。小裁缝为了掩护李侠,夺过李侠的红围巾自己戴上,以吸引匪特的追捕,最后中弹牺牲。先前和他相识的卖花姑娘,来到小裁缝殉难的现场,往遗落在地上的红围巾上,郑重地摆放了一朵白色的鲜花。白色的花朵,是经常出现在民权运动中的一个符号标识,它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短暂,也代表着理想的纯洁与高尚。白花搁在红围巾上,将象征鲜血的红色和象征理想与生命的花朵的白色叠加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小裁缝年轻生命的缅怀,也预示了革命的流血牺牲是新世界、新生活的准备。之后,小裁缝灵魂重现,向他的上级和战友李侠与裁缝店方掌柜深情诀别,为爱和信念献身的主题再次得到强烈的升华,让观众为白色恐怖下宝贵生命的消逝而倍感痛惜。
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实现了革命文艺传统与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多元的审美需要和新舞台艺术元素的充分结合,从演员表演到服装、道具、舞台美术以至灯光投影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并在超越原作的层面上升华和扩展了故事的主题内涵。这或许就是它问世两年来,在各地连番演出,仍能征服多数观众,赢得良好口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