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丽
1998年3月,党中央要求重庆集中力量抓好“四件大事”:按时完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移民搬迁任务;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新时期党中央赋予重庆的新使命,又是重庆直辖后遇到的新难题和新挑战。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办好“四件大事”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领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充分利用直辖的机遇,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作用,奋力打好一场又一场攻坚战。
累计搬迁安置113万余名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工程,能否解决好“百万移民”这一世界性难题,是三峡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
1993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正式实施,重庆库区移民迁建任务为:一期移民(1993—1997年)规划动迁5.49万人,迁建工矿企业299户,复建各类房屋295.58万平方米,移民补偿投资43.12亿元;二期移民(1998—2003年)规划动迁45.86万人,迁建工矿企业525户,复建各类房屋1335.93万平方米,移民补偿投资147.5亿元;三期移民(2004—2006年)规划动迁32.44万人,迁建工矿企业304户,复建各类房屋942.07万平方米,移民补偿投资79.87亿元;四期移民(2007—2009年)规划动迁20万人,迁建工矿企业269户,复建各类房屋560.13万平方米,移民补偿投资45.06亿元。
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移民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县为基础”的三峡移民工作管理体制要求,在市、县、乡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机构,在库区推行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移民工作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制,实行移民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移民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支持参与”的工作格局。
1997年9月,一期移民如期完成,实现了重庆市委提出的“首战必胜”的要求。同年11月,重庆市成立了“重庆市三峡工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针对三峡库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和迁建工矿企业结构调整不力的问题,1999年5月,国务院对三峡库区移民政策作出“两个调整”:一是调整和完善移民政策,提出实行以多种方式安置农村移民的方针,尤其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在政策上对移民外迁给予倾斜;二是调整和完善工矿企业迁建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大迁建工矿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变原样迁建为“关、停、并、转”,那些亏损严重、污染严重、产品无市场、竞争力差的工矿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组合迁建的方式,培育库区迁建工矿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两个调整”出台后,重庆市相继成立外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和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办公室,加大了外迁移民和淹没企业结构调整力度。2001年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随后重庆市于2002年6月7日公布了《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移民法规体系建设走上新台阶,对促进重庆市三峡工程移民工作顺利有序开展,起到重要的直接指导作用。
2009年,重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主体任务完成,重庆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725万平方米,调整迁建淹没工矿企业1397户。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百萬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圆满完成,确保了三峡工程按期蓄水、通航、发电、输电等主要任务得以实现。
改革让国企焕发新生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直辖后,重庆的国有企业呈现“东北现象”和“西部现象”叠加的状态,1994年开始出现严重亏损,1996年开始全面亏损,亏损面超过60%,1997年和1998年情况最为严重。为扭转这一局面,重庆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要求,抓住直辖机遇,紧紧围绕“四件大事”,针对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进行战略性改组。
1997年11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开始全面对国企实施“三改一加强”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999年9月,重庆市委召开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提出“七个一批”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这是重庆直辖以来第一次出台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政策,是对国企改革发展的直接扶持。到2000年底,全市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企业规模大幅扩大,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随后,重庆市委针对商贸流通和餐饮业领域出现一定亏损的情况,又提出并实施了“三大基础”工程,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体系、经济运营机制等方面来加大对国有企业调整改造力度,实行一厂一策,对国企改革发展进行间接扶持。
2003年以后,重庆市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组建了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从搭建“八大投”、地方金融集团改革改造、改造国有工商产业、搭建渝富平台、实施战略重组、化解遗留问题、健全国资监管制度、加强组织和人才建设等八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国有企业走出一条发展质量高、速度快,在国民经济中积极发挥控制力、影响力的良性运行之路。到2008年底,由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34家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除粮食、公交集团属政策性亏损以外,其余已全部实现扭亏为盈。整个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呈现投资集团、工商产业集团和地方金融企业三部分资产同步快速增长的新格局,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大集团集聚,并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为其他所有制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直辖之初,重庆农村贫困现象十分突出,呈现出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基础条件差等特点。全市有国定贫困县12个、市定贫困县9个,贫困人口366.42万人,特别是21个贫困县中有14个地处三峡工程淹没区。
直辖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就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作为全市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市领导分别联系一个贫困县的工作制度,建立了对口扶贫机制,创造了以集团式对口扶贫为重点的社会扶贫方式。直辖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战略途径、政策保障和主要工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到2000年底,重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01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2001—2010年)》,并在全市启动实施了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形成了以武隆县(现武隆区)等为代表的“综合开发、成片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通过实施“三百工程”,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9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这是全市城乡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为全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大力度、高强度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甩掉“雾都”的帽子
重庆处于西南大酸雨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中心城区更是位于两山之间的槽谷地带,极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而三峡库区(重庆段)多为贫瘠地区,伏旱发生率高达80%—90%,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很低。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还是人为因素来讲,重庆的生态环境保护既刻不容缓,又困难重重。为了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重庆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技术创新、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建治改管”,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水、大气、土壤、生态、声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