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邦 大国担当

2021-09-16 12:12文化产业陆宇峰
文化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明文化

《文化产业》记者 石 宏 陆宇峰

文化传承

文化之兴,是一个民族历久弥坚的核心力量。

大国之担,是整个人类共生共荣的人心所向。

今天似乎已经看到以中国为主的世界新格局正以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引领世界人民不断朝着“大同世界,天下一家”的方向迈进,让各国人民更好地共享创新发展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正在渗透时代发展的各个领域,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这个世界。

大国担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盛,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个进化和提升。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围绕“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在哪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机会”,在当下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更加彰显和坚定了这样一种诉求和声音。

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着人类上古信息,并且具有标本意义的文化,是化育人心的力量,是使中国长治久安与民族长兴永续的法宝,是应对文化激荡、思潮多元、经济不测、国际干预的最后屏障,是推动整个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孔子雕像

当我们对我国抗疫表现得非常骄傲的时候,就会意识到构成我国社会和文化的核心所在;当我们对我国整个历史脉络核心梳理的时候,就会意识到构成中国唯一一个保持连续文明没有中断的核心所在。也就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就是我国在文明伊始就存在的固有文化。包括我们的社会治理,包括我们的基本精神。

当我们对当下能够去认可,当我们对过去能够去接纳,而且是心悦诚服的、发自内心的接纳的时候,我们必然会以高度自信的、肯定的态度去看待它、研究它、解释它。这样就形成了以我国实际为本位的解释系统、学术系统,也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当下我国最迫切的需求。

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灭亡不可怕,它还可以复国,但,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断了,那这个民族将万劫不复。”

今天在文化自信的征程上,我们有必要深刻认真的反思,反思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狭隘的以传统文化为一切。反思是为了更富智慧,是为了更好的启示未来。

2500年前,孔子就讲:“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也就是说,从夏到商,从商到周,这些朝代时代的变化,有“损益”性的变化因素,也有继承性的不变的“可知”因素。这些不变的“可知”因素,就是中国文明的核心理念和核心制度,也正是这些“可知”因素支撑着中国文明和历史的持续不断。

西周之后,因天子王权衰落,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持续动乱500多年;两汉之后,曹魏弃儒学法,魏晋南北朝政权林立、频繁更迭,持续动荡近400年。表面上看是生存空间与经济利益之争,深层原因是文化危机所致。主流价值混乱,人心散漫,缺少一种强大的能够实现大一统的主流文化以收摄人心、规范社会,人心乱,则天下乱。

万世师表

随着孔子地位的逐步提升,儒家文化影响的逐渐增强。尊孔崇儒成为中华文化的标识性特质与最大优势,中国也走出了长期动荡的情况。隋唐之后,中国再未出现过持续动荡超过150年的情况,大朝代之间更迭动荡期时间很少再有超过50年的,版图巨大、人口众多的唐、宋、明、清四朝均持续长达3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直到鸦片战争,我国在世界上仍居有文化上的绝对优势。即使从鸦片战争之后到甲午海战的近50年,虽然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民族遭受了别样的蹂躏与羞辱,但我们依然认为西方之强仅在于器物(尤其是军事武器),但其文化是落后的,是蛮夷,因此当时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原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把西方看成蛮夷,说明甲午海战之前,我国还是高度文化自信的。但是,1894年的甲午海战败给日本,局势急剧逆转,中国文化自信开始崩溃。尤其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之后,受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的日本影响,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由认为其是蛮夷,转变为认为其是先进,而且是全面先进。在学术上中国彻底否定儒家文化,彻底否定传统的经学,而全面引入西式学术和西式教育。

著名史评家蔡历先生在《论中西文明之对比》中写道:“事实上,晚清时期对西方的认知,比新文化之后的更本质、更正确、更真实。晚清人认为,西方文明的先进仅在器物上,包括经济和技术,但是其文化本身是落后的、蛮夷的,因为缺乏独立的心性、义理。从义利之辩、心物之辩、道器之辩的角度。西方文化有利而无义、有物而无心、有器而无道。中国文化以义、心、道为核心,是心学、义学、道学;而西方文化则仅仅是物学、利学、器学。在物、利、器上,现代西方文明的确存在领先的因素,但是在义、心、道上却远为落后。在义利之辩、心物之辩、道器之辩中,“义、心、道”是“体”,是根本,“利、物、器”则是“用”,是末节。现代西方文明在“用”上,在末节上领先中国,但是在“体”上,中国在根本上却远远领先于西方。但辛亥以来的中国,尤其是学术界,因为甲午惨败所带来的刺激,变得无比的偏激!被西方文明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所迷惑,不识大体、不识根本,知用而不知体,取末节而丢根本。只知西方在用和末节上的优势,而无视中国在体和根本上的优势,用“用”去否定“体”,用末节去否定根本,认为西方文明整体上先进,而中国则整体上落后。”

好在是,我国社会存在学术和实践两条线。学术上西化严重,崇洋媚外,否中肯西。但是在实践上并不如此,尤其是我们共产党所带领的革命实践和经济建设实践,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中国特色”,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因此,我国一直对西方保持警惕,保持距离,甚至一度剑拔弩张、兵戎相见。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果断地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阻击在三八线以南。在经济最艰难的时候,毅然决然地与苏联一刀两断。

彰显国力

万里河山

同时,不管经济是穷是达,我们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发展和提升军事技术。在经济尚且落后的时候,我们独立研制出原子弹、核武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崛起的背后,是军事技术的快速崛起。我国的导弹技术,已经世界领先,所发展的东风系列导弹已经可以覆盖美国全境。我国快速发展经济和发展军事的根本动力,就是来自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不信任,拒绝与之同流合污,更拒绝对其追随和臣服。话不投机,道不相同,必然会产生分歧和争端;而本质上所谓的西方是不讲理的,信奉什么“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那么我们要想继续安好存在,那么就必须发展出比西方射程更远,威力更强的大炮。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不强,军事不强,那么一击就垮;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不强,精神不强,则不击自垮。

大国的崛起,一定是文化的复兴,强大的经济王国,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文化。中美两国抗疫成效的反差反映了制度优势的背后是文化优势,经济可使国家强大,而文化可使国家伟大。

今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更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让我们信心倍增。

这就是中国,虽历经磨难,依然昂首挺拔。

这就是中国,虽百年屈辱,仍旧意气风发。

这就是中国,虽王者归来,从不逞强称霸。

这就是中国,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千年传承积淀的大国风华!

文化兴邦,大国担当,中国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文明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