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岚,赵 萍,沈晨昱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药学部,江苏 苏州 215228; 2.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随着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在欧美国家,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10例/100万人[1]。我国暂无相关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约为5~10例/10万人[2]。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为出血,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和发热乏力等[3]。临床医师在诊断血小板减少症时需要考虑多方面情况,特别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治疗更需要临床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4-6]。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案例,调研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机制,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认知,使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时能提高警惕,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助于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临床医师对药品的使用认知,也是药师的本职工作,体现了药师的价值。
采用大数据监测的方法,根据检验科的数据,收集患者信息,筛选出2017—2019年我院LIS系统中连续出现2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查找相关患者的HIS系统、电子病历数据,对患者年龄、性别、就诊科室、血小板计数、发病原因、联合用药、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时间、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因果关系评定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根据血小板计数对患者进行分组,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症,10~<50×109/L为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0×109/L为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7]。
2.1.1 性别、年龄分布:2017—2019年我院LIS系统中连续出现2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患者的检验数据共44 581条,通过合并同一患者多次检测记录、排除记录内容缺失无法追踪等,最终纳入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 024例。其中,男性患者1 073例(占53.01%),女性患者951例(占46.99%);患者平均年龄(63.74±20.56)岁,>60岁的老年患者居多(1 325例,占65.46%),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性别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patients with thrombocytopenia
2.1.2 血小板计数分布:2 02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 446例(占71.44%),中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23例(占20.90%),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55例(占7.66%),见表2。
表2 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platelet counts in patients with thrombocytopenia
2.1.3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分布: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血液系统原发疾病、感染和药品不良反应等,见表3。
表3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causes of thrombocytopenia
280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男性患者135例(占48.21%),女性患者145例(占51.79%);年龄大多为60~70岁,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性别分布Tab 4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引发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主要为抗肿瘤药(234例,占83.57%),见表5。
表5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涉及药物类别分布Tab 5 Drug class distribution of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234例抗肿瘤药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中,有174例为同时使用2种或以上药物而诱发,因不能具体分析故均计数纳入,合计376例次;其中,例次数排序居前3位的为铂类药物、抗代谢药和抗肿瘤植物药,见表6。
表6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涉及抗肿瘤药类别分布Tab 6 Distribution of anti-tumor drugs of 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3.1.1 年龄因素:对LIS系统和HIS系统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2 02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280例属于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年龄多集中于>60岁,共179例(占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数的63.93%),提示老年患者发生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概率较高。原因可能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达100余种,而老年人因各种慢性疾病往往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且老年人生理功能处于衰退状态,特别是肝肾功能的衰退,使得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同时,我国已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升高,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也随之增多。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应努力减少药物损害、药源性疾病给老年人带来的威胁[8]。
3.1.2 药物因素及机制:由药物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中,83.57%由抗肿瘤药所致,其次为抗血栓药(占8.21%)。(1)抗肿瘤药。分析发现,抗肿瘤药联合应用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数比抗肿瘤药单一应用多,234例抗肿瘤药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中,联合用药者共174例(占74.36%)。化学药成分复杂,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不同药物成分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复杂的变化,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中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谨慎联合用药。不同抗肿瘤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不同,有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也会经历细胞凋亡阶段,不同种类抗肿瘤药对细胞内胱天蛋白酶3、活性氧、钙离子浓度等正常细胞凋亡的信号都有影响,正常细胞凋亡信号传导机制的失调可能与抗肿瘤药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破坏有关[9-10]。抗肿瘤药的药品不良反应较多[11]。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临床医师对抗肿瘤药比较关注,监测相关指标的频率较高,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给予升血小板治疗或者调整化疗方案。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肿瘤药时,应避免联合应用其他高风险药物,减少该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抗肿瘤药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共涉及各类抗肿瘤药376例次,其中铂类药物的例次数排序居第1位(128例次,占34.04%),其次为抗代谢药(81例次,占21.54%),居第3位的为抗肿瘤植物药(67例次,17.82%),三者合计占比为73.40%。上述3类药物属于抗肿瘤方案的基石,处方量较大,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肿瘤药时应注意用法、用量及禁忌配伍等问题,尤其应重点关注上述3类药物,以免发生药品不良反应。(2)抗血栓药。抗血栓药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共23例,占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数的8.21%,其中14例与阿司匹林相关。因此,临床医师在选用阿司匹林治疗疾病时应格外注意,以防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特别是严重出血的出现。
本研究仅以我院近4年来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仅反映我院近4年来血小板减少症监测情况,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故本研究结果仅供参考。另外,大多数患者存在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特别是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原患疾病本身也会对血小板有影响,分析疾病原因时,需要追踪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排除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大样本监测的研究设计方法,共纳入统计分析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数为2 024例,其中有280例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但纳入患者存在地域、时间限制,所得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
根据本研究发现,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有很多,且大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老年患者,其本身的基础代谢情况及联合用药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促使临床医师考虑的方面也不断增多。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药物是否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要求医师熟识药物对于血小板的影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药物,做到精确治疗,改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希望本研究能增强临床医师对血小板减少症特别是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知,对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提高警惕。同时希望本研究能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根据患者情况的变化,给予准确的药物治疗。另外,临床医师需要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禁忌证和用法、用量,一旦患者出现疑似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进一步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