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翠 阚海礼
(莒南县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站 山东莒南276600)
小麦是莒南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73万hm2以上,2020年高达3.30万hm2,种植面积在各粮食作物中高居首位。小麦病害是威胁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经多年调查统计,莒南县小麦病害常年发生面积约2.74万hm2次,每年因小麦病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850 t。近年来,受栽培品种、气候条件、种植习惯及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1]。病害防控作为减灾保产的主要措施,在小麦连续丰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气候多变而可能诱发的隐性灾害的防控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为做好莒南县小麦的安全生产,确保全县人民的粮袋子安全,对2016-2020年莒南县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总结,认真分析了影响本地区小麦病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控对策,为本地区的小麦病害有效防控提供指导及建议。
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叶锈病是本地区的常发病害,发生面积大,对小麦生产造成影响。小麦黄花叶病也是常年发生的病害,与5年前相比,此病害的危害面积已发生改变。近几年小麦茎基腐病在本地区的危害呈逐渐加重趋势,成为需重点防控的病害之一。小麦条锈病和小麦赤霉病因流行暴发性强、成灾风险大,在本地区每年都有偶发。
纹枯病是莒南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发病面积最广、危害程度较重,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病菌可通过带菌土壤、粉碎不完全的秸秆或未腐熟的带有病残体的农家肥进行传播;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时期均可受到侵染,发病高峰为冬前、小麦拔节至孕穗期2个阶段[2]。由附表可知,2016-2020年莒南县纹枯病年均发生面积为0.60万hm2次,其中,2018年发生最重,发生面积达0.91万hm2次。
该病是经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 Led.)携带传播的病毒病,在莒南县俗称黄病,是小麦生产上主要的土传病害。冬前侵染,一般不表现症状;第2年2月下旬,田间能看到连片的轻微黄化症状;3月中旬开始,小麦返青期症状明显,叶片褪绿黄化、病株矮缩、拔节少而晚;抽穗后,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株开始恢复生长,轻病株症状逐渐消失,病株群体贪青晚熟[3]。2012年,小麦黄花叶病在莒南县大暴发,近几年随着抗病品种的大力推广,发病趋势逐年降低。2016-2020年莒南县小麦黄花叶病年均发生面积为0.16万hm2次,2020年发生较轻,面积为0.10万hm2次(附表)。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土壤或病残体上,一般从植株的根部和茎部侵入,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侵染,冬前苗期是主要侵染期,侵染时间越早发病越重,是引起小麦枯白穗的主要原因之一[4]。本研究于2019年开始对本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进行监测(附表),该病害已在莒南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年均发生面积为0.85万hm2次,逐渐上升为莒南县小麦的主要病害。
小麦锈病有3种:条锈、叶锈、秆锈,莒南县发生危害的锈病主要为叶锈。叶锈病在莒南县广泛分布,2016-2020年莒南县小麦叶锈病年均发生面积为0.87万hm2次(附表),2019发病面积最少,为0.38万hm2次,2017年最重,发生面积为1.65万hm2次。
条锈病是典型的气传病害,莒南县春季流行的条锈病菌源是随气流传入的外地菌源[5]。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莒南县暴发流行,发生面积为0.6万hm2次,全县均有发生。
表1 2016-2020年莒南县小麦主要病害发生面积
赤霉病是偶发性的气候型病害,是引起莒南县小麦枯白穗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冬,子囊孢子成熟后,正值小麦扬花期,可借助气流、风雨传播,若此时遇上连阴雨天,侵染率最高,危害最重,一般在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6-7]。2016-2020年莒南县小麦赤霉病年均发生面积为0.11万hm2次(附表),2016年和2017年发病面积少,分别为0.000 67万hm2次和0.013 00万hm2次,2018-2020年发生较严重,发生面积分别为0.210 00万hm2次和0.170 00万hm2次。
小麦玉米连年轮作、病害常年发生、秸秆还田不科学等,均会导致大量病原菌残留积累在农田土壤中,为土传病害传播提供了充足的菌源,是小麦茎基腐病突发、小麦纹枯病连年加重的重要原因[8-10]。
莒南县种植的小麦品种有临麦4、济麦22、鲁原502、矮抗58、烟农24等,以临麦4为主,播种面积占莒南县小麦总面积的60%以上。临麦4号、矮抗58等对小麦黄花叶病感病[11],这是导致莒南县小麦黄花叶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济麦22、鲁原502、烟农24等抗(耐)病[11],但在莒南县种植面积不占优势。
气候条件(降水、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是影响流行性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小麦条锈病与病源传入后的田间湿度、雨露天气成正相关[12];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扬花期如遇连阴雨天,易造成该病的流行。
播种量普遍较高,施肥上重氮轻钾,导致麦苗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度高,通风透光性差,利于病害发生;大水漫灌易造成病菌传播;病害防治上重治轻防,见病才治,容易错过最佳施药期,防治效果较差[13]。
重点对全县农业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检疫监管,及时掌握种子的来源、去向,确保在莒南县播种或调到外地的种子不携带检疫性病菌,从源头上杜绝带菌种子的人为传播。
大力推进品种的更新换代。种植抗性品种是防控病毒病害的主要举措。减少易感病毒病品种种植,如临麦4号、矮抗58等;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如济麦22号、鲁原502、烟农24、红地09-5等[11]。
一是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耕灭茬,秸秆还田要科学,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菌源含量。二是轮作倒茬,在小麦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推荐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减少土壤的病菌含量,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三是合理安排播期,控制播量,保证苗全、苗旺、苗壮。四是根据小麦各生长阶段对养分和水的需求特点,精准施肥,合理灌溉,既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又提高植株抗逆能力[10]。
做好小麦病害的田间调查监测,及时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准确预判病害防治的最佳施药时期,重点关注小麦播种期、返青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扬花期3个关键期。
播种期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预防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可选用含咯菌腈、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药剂或复配药剂[14]。返青至拔节期主要防治纹枯病,当田间病株率达到10%时,可选用含噻呋酰胺、己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抽穗至扬花期重点防治赤霉病、锈病等,赤霉病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预防效果好,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氰烯菌酯·叶菌唑、吡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防治小麦锈病,可用含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丙唑醇、氰烯菌酯、三唑酮、咪鲜胺等成分的药剂喷雾防治[15-16]。药剂喷洒时,可使用无人机、自走式高杆喷雾机等智能化植保机械,提高工作效率;搭配使用高效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
受农事操作、栽培制度、品种更替、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莒南县小麦病害发生情况近几年产生了很多变化,及时掌握本地区的小麦病害发生动态,摸清导致病害产生的原因,切实做好病害的预测预报,并提出可靠的防控策略,是保证莒南县夏季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