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宇,张继伟,王照宇(.河南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7)
新型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城市载体,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对城市进行重塑和再造,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和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样板与经验,以及如何避开曾有过的建设误区。各地级市和县区发展情况不同,现状各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普遍存在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不高、数据整合水平低、全社会参与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制定新型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城市的现状和诉求,确定不同的典型场景。通过打造典型样板,有助于智慧城市运营商的布局推广,打造易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最终形成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以“数据驱动、智慧引领”为核心理念,统筹全市各方力量,汇聚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城市大脑,重点围绕政府治理、惠民服务、城市环境和产业创新四大领域,构建多元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幸福普惠便捷的智慧生活,建设绿色低碳宜居环境,推动城市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城市大数据生态体系,打造新型特色智慧样板。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核心内容概括为“1234”,即“一个体系、2 个中心、三大保障、四类应用”。
“一个体系”即“城市数据中台体系”,建设生态汇聚大数据中心、城市公共大数据中心以及智能场景大数据中心,完善包括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电子证照和公共信用五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及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等。通过汇聚、融合政府数据资源,逐步扩大到社会数据资源,打造城市级数据共享交换的“枢纽”,全面推动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激发数据的使用价值,为智慧应用建设提供数据资源和共享交换能力支撑,为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建设水平提供信息支持。
“2 个中心”即“城市云数据中心”和“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城市云数据中心通过构建集约、开放的体系框架和超大规模的计算集群,为智慧城市应用建设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全面支撑政府治理、惠民服务、产业创新和城市环境的智慧化建设;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的建设包括数据采集系统、超大规模计算平台、数据交换中心、开放算法平台和数据应用平台,提供包括时空信息服务、数据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大数据预测等大数据综合服务,是城市数据大脑的核心和城市智慧的关键基础。
“三大保障”:分别是统筹推进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创新交流等机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监管、测评、应急处置等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支撑技术与平台、规划设计与宜居体验、城市管理与服务、产业经济等标准规范。
“四类应用”即重点围绕民生幸福的政府治理、信息惠民、城市环境绿色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四大领域,建设一系列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的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为民服务水平。
图1示出的是新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
图1 新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
基础设施层以实现城市智能设施互通互联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着力点,全面加强统筹协作,强化集约共享,建设高速、泛在、融合、便捷的下一代信息传输网络,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绿色、安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体系。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网络的建设,根据上层应用需求,建设规模合理的感知采集点;在融合网络方面应尽可能借助于运营商的基础骨干网络,降低建设成本;应统筹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云计算中心或云服务的采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全面支撑城市智慧化发展。
数据资源层主要负责数据的汇集、共享、处理和展示,而数据中台体系是实现新型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融合共享的核心,通过城市数据中台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全市数据资源集聚能力和管理能力。运用智能中枢(包括大数据引擎、AI 引擎、物联网引擎、视频引擎等),整合分布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和互联网上各行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础信息、专题业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共享型大数据库,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深化基础信息数据利用、挖掘,发挥数据中台体系的综合效益,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图2示出的是数据资源层架构。
图2 数据资源层架构
智慧应用层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最终体现,是为政府各部门和经济社会各领域提供信息服务管理的各类应用系统的集合,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能源等,通过信息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深入融合应用,促进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民生服务幸福普惠、城市环境绿色低碳和产业经济创新发展。
图3示出的是智慧应用层架构。
图3 智慧应用层架构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规模和发展战略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本文以中部某省为例,结合市县区自身需求和投资预算情况,设计了3 种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建设部署配置,通过不同的建设侧重点,使政府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实现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表1示出的是典型配置应用场景建议。
表1 典型配置应用场景建议
轻量版配置的目标是搭建起可扩展、可平滑演进的标准体系架构。底层和中台的模块建议复用:底层的采集感知和传输网络尽量复用运营商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台体系和各类基础信息库建议复用地级市已建成资源。投资建设重点一是基础的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物联网平台,二是典型的智慧应用场景,建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最亟待解决的场景,挖掘潜在的应用需求,培育有效的应用载体。
标准版配置将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在采集感知层,可自主部署RFID、摄像头、传感器等,支撑智慧应用;在智能中枢部分,在基本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平台之外,添加视频引擎、AI 引擎,智能处理采集数据;在数据中台部分,建设各类基础库和信息资源目录;此外,还可根据需求建设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IOC),实现基本的运管和决策。
升级版最主要特征是加入了大量的AI 辅助决策和城市大脑功能,核心是使用不断发展的AI技术和计算能力挖掘城市里面不断增加的数据的价值,在医疗、城管、环境、旅游、平安、民生等领域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智慧城市运营商和多种智慧城市参与角色的出现,使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脱离政府(或开发商)主导的单一模式,使多方参与的城市建设运营成为可能。多样化的建设运营模式,使城市、园区等主体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选择智慧城市服务,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原则,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各自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对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非营利性投资项目,需要加大财政资金对该类项目支持的倾斜力度,并通过信贷资金、信托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对于准经营性和经营性的项目,积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运营模式,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
政策方面,应加快研究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指南,加强项目宣传与招商,积极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推进政府和公共服务智慧化项目外包,推动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租赁等方式向企业购买服务,鼓励有实力企业和机构参与项目投资和运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本退出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图4示出的是本地化公司组建运营模式。
图4 本地化公司组建运营模式
操作层面,地方政府和各平台公司应积极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投入和运营模式创新,组建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运营公司,负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建设、管理和运营。依托运营公司,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本,推动智慧城市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公司、社会资本、产业投资资金及智慧城市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新型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产业基金,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推动建设智慧产业园区(基地),投资孵化智慧城市中小企业,扶持一批咨询服务、软件评测、项目审计等服务机构。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上下游智慧城市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组建新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
新型智慧城市为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标准体系架构和典型应用场景为基础,提出了适应不同城市特点和需求的配置建议,结合多样化的投资运营模式,可以打造不同样板,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在具体实施中,建议以需求为核心,构建适应智慧转型的需求分析能力,开展与城市管理协调水平配套的顶层设计,在管理制度、投融资机制、技术实施层面等方面分阶段有计划稳步推进。此外,还应重视后期运营,探索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和应用载体,建立正向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