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成,杨 华
(1 大连东马屯瑞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303;2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115009)
绿盲蝽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已记载的寄主植物包括棉花、苜蓿、枣、葡萄、苹果、梨等多种重要作物和果树,共38 科147 种。近年来,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对辽南地区葡萄的危害越来越重,其成、若虫均刺吸葡萄嫩叶、嫩芽、幼果等幼嫩组织,吸取植株组织内的汁液,造成叶片皱缩破裂,果实上产生黑色斑点,严重影响葡萄的营养生长和商品价值,给果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绿盲蝽成虫寿命长,是其主要的为害虫态[1]。因成虫寿命长,导致世代重叠并善于在地块或寄主间转移,是其易于避开化学防治的控制而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2]。因此,对绿盲蝽成虫的科学治理是防控的关键。为摸清其成虫的主要发生规律,对绿盲蝽成虫在辽南地区葡萄园出现时期进行调查。
调查于2019年5月上旬至11月上旬在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葡萄试验园进行。葡萄园内有连拱避雨葡萄栽培区和露地葡萄栽培区,两个区之间有3 m 宽道路相隔。连拱避雨栽培区一共有2 处,取边缘1 处进行试验调查,与露地栽培隔开(相距较远)。各地块葡萄树均采用篱架栽培,单主蔓整形,架面高度1.8~1.9 m。露地栽培品种为‘巨峰’,6年生,株行距1.5 m×4.0 m,生长期打药8~10 次;连拱避雨栽培区品种为‘巨峰’,2年生,株行距2.0 m×4.0 m。生长期打药三四次。使用的杀虫剂均为吡虫啉、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
诱捕器及诱芯均购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个处理悬挂4个诱捕器,诱捕器与葡萄架面同高,绑于葡萄架面的铁丝上,2个诱捕器之间相距30 m。每周调查2 次,调查后将虫子捞出,换水。诱芯1 个月更换1 次。
调查数据采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8个诱捕器均诱捕到绿盲蝽成虫累计10 980头,其中露地栽培区诱捕量最多,为9 200头,占总诱捕量的83.79%;连拱避雨栽培区诱捕量仅占总诱捕量的16.21%,说明避雨设施栽培有利于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表1 不同栽培方式下的诱捕情况
从图1 可以看出,连拱避雨栽培区5月6日(平均温度12.7 ℃,平均湿度39%)开始诱到绿盲蝽成虫,之后一直保持零的状态;5月23日(平均温度24.5 ℃,平均湿度27%)之后连续诱捕到成虫,出现几个小高峰,直到7月23日(平均温度28.0 ℃,平均湿度71%)和7月29日(平均温度30.1 ℃,平均湿度72%)出现2 个明显的高峰,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成虫均为41.5 头;之后诱捕数量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11月4日(平均温度4.2 ℃,平均湿度42%)诱捕器内开始结有薄冰,成虫不再出现。成虫发生期持续近6 个月。
图1 连拱避雨栽培区绿盲蝽发生动态
从图2 可以看出,露地栽培区域5月13日(平均温度14.6 ℃,平均湿度54%)诱到第1 头绿盲蝽成虫,之后一直保持零的状态;5月20日(平均温度16.7 ℃,平均湿度43%)之后连续诱捕到成虫,并出现几个小高峰,直到7月15日(平均温度24.4 ℃,平均湿度79%)出现明显的高峰,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266 头成虫;之后诱捕数量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10月25日(平均温度2.5 ℃,平均湿度66%),成虫不再出现。成虫发生期持续近6 个月。
图2 露地栽培区绿盲蝽发生动态
2019年降雨量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8月,7月降雨量处于峰谷,但是平均湿度却是从5月急速上升,6月以后一直处于缓慢增长,8月达到高峰。由图3看出,无论是避雨栽培还是露地栽培,绿盲蝽连续诱到成虫的发生初期均在5月下旬,而发生高峰期均在7月中下旬。说明绿盲蝽的发生与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图3 降雨量与湿度对绿盲蝽发生动态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绿盲蝽成虫发生早,越冬时间晚。但是诱捕数量少,一是避雨栽培棚内温度要高于露地栽培;二是避雨栽培湿度小,不利于绿盲蝽卵孵化。进一步印证了绿盲蝽发生与湿度的相关关系。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在生长季绿盲蝽发生都要有几个小高峰,说明有世代重叠现象。
绿盲蝽以卵在枯枝、杂草、粗皮裂缝内越冬。冬季或早春刮除粗翘皮,铲除果园内及其附近的杂草,清理枯枝落叶,集中处理。
由于绿盲蝽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因此,药剂防治时应注意时间:一天内最好的用药时间在上午6:00—10:00,或下午5:00 以后。使用的药剂有丙吡醚、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菌酯,几种药效混配使用或者交替使用。喷药务必要均匀细致,药量要充足,最好加一些助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