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肖君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上海 200444)
艺术歌曲为丰富的音乐体裁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关于艺术歌曲的描述为:“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本人将结合定义,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来探析艺术歌曲的具体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起源于欧洲,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18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就进行了艺术歌曲的创作,莫扎特是我们所熟知的音乐神童,在18世纪所有的音乐体裁创作中都有很大成就,对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不例外,创作总计30多首,如《渴望春天》《傍晚绮思》《紫罗兰》等。伟大的音乐工匠贝多芬在创作其他辉煌的作品之余,在艺术歌曲领域也涉及创作,最为出色的作品为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他们两位是德奥艺术歌曲早期创作的代表人物,也为之后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发展至顶峰。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对艺术歌曲的创作多达600多首,他的音乐作品大多依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进行诗与音乐相结合的不同寻常的创作,在德奥艺术歌曲发展中占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舒伯特在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上加入频繁的转调与离调,诗歌与旋律创作结合的浪漫表达,钢琴伴奏复调技术的运用等创作手法体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舒曼运用带有自传性的创作手法,更加注重钢琴伴奏的曲调,使作品有较强的感染力,创作有《诗人之恋》《妇女的生活与爱情》等。浪漫主义中期,勃拉姆斯对艺术歌曲领域也有不小的成就,创作有300余首,继承舒伯特采用分节歌形式的创作手法,《摇篮曲》《荒野的寂寞》《四首严肃的歌》等都是其代表作。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对艺术歌曲创作有80多首,《洛蕾莱》是其经典佳作。法国艺术歌曲主要由法国作曲家福雷的创作推动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作有《月光》。到浪漫主义晚期,对艺术歌曲创作的杰出代表人物为马勒和理查•斯特劳斯。马勒的艺术歌曲尝试将纯粹的民谣和管弦乐队进行融合,《少年魔角》《流浪少年之歌》和《亡儿之歌》是其创作的声乐套曲。马勒同时代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有《黄昏之梦》《最后的四首歌》等代表作。浪漫主义歌剧大师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威尔第和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沃尔夫、格里格、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等作曲家对艺术歌曲也都有谱写与创作。这些作曲家的创作使得艺术歌曲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在各个国家发扬光大。
20世纪以后,印象主义作曲家如拉威尔、德彪西以及“六人团”的普朗克仍继续对艺术歌曲领域有着创作。最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以后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开始逐渐在中国得到创作与发展。自1920年青主创作了中国近代第一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之后,西方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在艺术歌曲创作早期,一些留洋学习音乐归国的音乐家如萧友梅、赵元任等开始创作带有中国特色、符合当时中国时代发展的艺术歌曲。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发展成熟时期的作曲家有黄自、贺绿汀、刘雪庵、冼星海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为满足不同听众的审美需求,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大量增加,不断兼容并兼、推陈出新,音乐风格表达更加多样化。进入21世纪后,涉及艺术歌曲的比赛及研讨会越来越多,演唱技术随之提高,从事演唱事业的人才也日益增多,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更是呈多元化趋势展开创作,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演唱难度也随之加大,这离不开罗忠榕、瞿希贤、黎英海、施万春、金湘、尚德义、叶小钢、徐景新等作曲家的努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印青的《西部放歌》《蓝色爱情海》、陆在易的《我爱这土地》、徐沛东的《我像雪花天上来》、赵季平的《断桥遗梦》、栾凯的《我的深情为你守候》、胡廷江的《春天的芭蕾》等。以上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不一,新时期作曲家们在展现个人音乐风格中对艺术歌曲进行创作,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增添了色彩。
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创作。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选自与曲作者有思想共鸣的著名诗人的佳作,与曲作者的音乐创作融为一体。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对浪漫派诗人威廉•缪勒的同名诗歌进行与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歌曲《玫瑰三愿》也是黄自先生依据龙榆生的词作而进行谱曲。
其次,钢琴织体在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再仅仅充当伴奏,而是和声乐部分成为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曲作者对钢琴织体的创作中也会投入大量精力,通过丰富钢琴织体的音型、和声织体来渲染音乐情境,从而与声乐部分更好地结合来共同表达音乐的主题。在艺术歌曲中声乐声部与钢琴声部是相得益彰的整体。许多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也值得单独研究学习,如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中创作技法的使用,频繁的离调与转调、和弦外音的大量运用、使用复调等都是他创作的特色,也丰富了和声织体,增强作品感染力的表达。
艺术歌曲篇幅通常短小,多适用于室内独唱或小型音乐厅演唱。伴奏仅有一架钢琴来诠释,需要演唱者和钢琴伴奏二者配合并对乐曲的深度理解来加强音乐的感染力,从而对艺术歌曲进行完整的演绎。对于需要演唱艺术歌曲的演唱者来说演绎这一音乐体裁也有别于其他音乐体裁。“德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歌曲演唱家施瓦茨科普夫曾说:演唱歌剧犹如用大刷子醮着涂料进行粉刷,演唱艺术歌曲则像是画工笔画需用极细的笔来描绘。”所以演唱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细腻的情感和对声音、气息的把控来表现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将听众带入音乐。此外,基于艺术歌曲是在诗歌的基础上创作这一特殊性,因此对演唱者的艺术修养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对演唱曲目中的诗歌内涵及背景有所深入了解与感受,以上也是艺术歌曲更难演唱的原因。
中、外艺术歌曲都具备其以上第二点中论述的基本艺术特征,采用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创作,进行丰富的旋律创作表达情感,钢琴伴奏也均在歌曲中有着重要地位,与整个音乐的表达融为一体。
对于中、外艺术歌曲发展的梳理可发现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语言差异
中、外艺术歌曲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歌唱建立在语言基础上,中国语言体系和欧洲语言体系存在着差异,中国汉字的发音由韵母与声母一起构成完整的音节,发音系统较为复杂,在歌唱时咬字就极为重要,需要归韵、吐字清晰并与旋律相结合。咬字的复杂导致在一些声乐比赛中大多参赛选手多选取外国艺术歌曲作品,语言的差异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创作风格差异
虽然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在我国发展初期深受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但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民族音乐传统和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也随之变迁。根据我国的音乐传统与社会需求的逐步改变发展,中、外艺术歌曲在音乐创作风格上体现出不同。外国艺术歌曲的兴盛与发展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从开始就选用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或诗集进行创作,抒发曲作者心中所想。中国艺术歌曲在当时受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影响,音乐风格多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抒发爱国情怀。如:《抗敌歌》《玫瑰三愿》《铁蹄下的歌女》等表达对当时我国山河破碎的。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艺术歌曲音乐风格开始变得多样化,有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有表达对往事回忆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还有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涉江采芙蓉》《点绛唇•赋登楼》直接使用经典古诗词进行谱曲创作并进行传唱成为经典佳作。所以在音乐风格与创作内容上中、外艺术歌曲不尽相同。
3.作曲技法差异
中国艺术歌曲虽在初期引用了西方的创作技法,学习模仿西方纵向和声织体的创作技法理论,在艺术歌曲中都可发现调性的多变的创作手法,近关系大小调、同名大小调的转换广泛运用。但中国艺术歌曲以民族调式谱曲的作品也非常之多,以民族调式谱曲在一些经典古诗词的作品中较为常用,如黄自的《花非花》为D宫五声民族调式。因此,在调式的运用上中、西艺术歌曲也有不同。
艺术歌曲有着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采用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创作,进行丰富的旋律创作表达情感,钢琴伴奏也均在歌曲中有着重要地位,与整个音乐的表达融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艺术歌曲学习者与爱好者有了更多学习的曲目,希望在未来有关于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音乐创作也更加规范与多元。笔者认为艺术歌曲是声乐学者们不可缺少练习的音乐体裁之一,于钢琴学者们来说对艺术歌曲进行伴奏也可以很好地从多方面提高演奏技巧。完整的演绎艺术歌曲需要演唱者们对艺术歌曲在横向的时期发展特点与乐曲背景的了解,并对曲目进行纵向的音乐分析。提高整体的音乐文化素养,兼顾经典作品与新时代作品的学习与演唱,使得艺术歌曲的价值更广泛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