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广萍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吉林地区获得广泛种植,其种植规模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其产量和品质关乎到居民生活和粮食安全。玉米中富含丰富的营养,可以用于产品深加工、人们食用以及饲料生产,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因此,针对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对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玉米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农业获得快速发展,并且成为现代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吉林地区,玉米属于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可用于居民食用,也可以作为医药、工业以及饲料加工的原材料,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产量、品种、种植面积也不断提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分析与研究,能够促进行业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满足当代居民生活生产对玉米作物的需求。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1.1 播种时间
基于不同地区的土壤墒情、土质条件、自然灾害以及气候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开展玉米种植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确定播种时间。在吉林地区玉米播种时间主要在每年的5月初,根据往年的种植经验,种植户也可根据环境温度适当推迟时间,对玉米高产更为有利。基于吉林地区的气候特点,适当推迟时间能够利用昼夜温差和无霜期,提升玉米粒重,进而起到高产丰收的作用。
1.2 播种方式
当前在吉林地区主要采用的玉米播放方式为按穴插播方法,其需要借助小型播种器,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与人工点播相比较,在播种效率方面显著提升。但这种播放方法对土壤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开展播种之前,种植户要根据土壤墒情调整地块的营养结构。对于一些大面积的地块,可利用现代大型机械设备完成播种。在种植方式方面,主要以双株紧靠、双株定向和大垄双行为主,种植户可根据地块特点和具体情况自主选择[1]。
1.3 种植密度
主茎成穗是玉米结构的主要特点,并且在生长中需要大量的肥水和光照,自身调节密度能力缺乏,如果种植密度多小,会对玉米正常发育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种植户需要对种植密度进行科学控制。在确定种植密度中,要根据玉米品种、光照条件、栽培方式、气候条件、施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种植密度调节的主要原则为“肥地宜密、薄地宜稀、早熟宜密、晚熟宜稀、紧凑型宜密、平展型宜稀”。根据吉林地区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其种植密度为:早熟品种种植密度控制在80000株/hm2、晚熟品种种植密度控制在60000株/hm2、平展型品种种植密度控制在50000株/hm2。
1.4 施肥技术
玉米在生长中需要大量的肥料,包括钾肥、磷肥以及氮肥,合理施肥能够促使玉米植株快速生长,提升其产量和品质。种植户要具体施肥中,要根据肥料特点、土壤性能以及施肥规律,明确施肥方法、肥料比例、施肥时间以及施肥次数,发挥施肥管理对促进高产的作用。当前主要采用的施肥方法包括根外追肥、追肥、种肥以及基肥;施肥原则为:无机肥与有机肥并用;微肥、钾肥、磷肥与氮肥并用;追肥、种肥与基肥并用;在穗期和拔节期重点施肥,分期追肥、适量种肥。
在施加基肥中,主要施加有机肥,配以微量肥料、钾肥、磷肥以及氮肥,其比例根据土壤性质科学调控;在施用种肥中,其数量也要根据基肥使用情况以及土壤性能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主要以施加磷酸二铵以及复合肥为主;在施用追肥中,要注重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要合理调节,例如在花粒期可使用攻粒肥以及尿素,具有提升玉米品质和产量的作用,在大喇叭口期可使用尿素,在穗期需要大量使用尿素肥料,其是提升玉米品质的关建肥。
1.5 防治病蟲害
首先,玉米螟,其是吉林地区频繁发生的玉米虫害,其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巨大影响,其主要防治手段为化学药剂,在防治中选择无公害、低残留、低毒的化学药剂,市面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药剂包括:Bt乳剂、毒死蜱、阿维菌素、杀虫单等,均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2]。
其次,粗缩病,该病害在吉林地区呈现逐年上升的驱使,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如果玉米地块患病严重,会大幅度降低产量,当前防治粗缩病的主要方式为:第一,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能够有效避免该病发生;第二,使用化学药剂预防灰飞虱,切断粗缩病的感染途径。
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2.1 地膜覆盖技术
如果在玉米种植中,气候环境气温较低或者干旱少雨,则可利用地膜覆盖技术,其可以确保土壤肥力和水分不流失,提供为玉米生长所需的环境温度、肥力以及水分,促使玉米快速生长。
2.2 膜下滴灌技术
该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其能够缓解干旱对玉米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虽然吉林地区不属于干旱地区,但是应用该技术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2.3 机械收获技术
在玉米收获中,应用机械设备能够完成一体化收获,尤其对于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块,应用机械收获技术能够释放劳动力,提升玉米种植的机械化生产程度。
3 结语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已经在吉林地区获得广泛种植,种植户要基于地区特点,合理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周晓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9):127-128.
[2] 马小山,杨文玲,尹静,等.基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