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廉伯公馆旧址花园复原研究

2021-09-15 10:17宣旻君彭长歆
广东园林 2021年4期

宣旻君 彭长歆

摘要:陈廉伯公馆建于1919年,是近现代广州出现的西式花园别墅的典型。近百年来受历史事件和产权变更影响,该建筑几经改建、加建,其花园原貌更是不复存在。通过遗存调查、文献考证和历史图像互见的三维场景重建的方法,对陈廉伯公馆旧址花园进行研究,确定其空间边界,提取造园风格、园路结构及重要构筑物的尺度与定位等有效历史信息,推断重建花园的三维模型,与历史图像进行叠加比较,较为准确地复原出空间边界清晰、平面结构规整的具有西方园林特征的花园。

关键词:景观遗产;历史图像三维重建;岭南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1)04-0047-06

收稿日期:2020-12-15

修回日期:2021-03-11

Abstract: The site of Chen Lianbo Residence was built in 1919 which was a typical western-style garden in Guangzhou in the modern times. Affected by historical events and changes in property rights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building has been rebuilt and added several times, and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garden no longer exists. The site of Chen Lianbo Residences garde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remains investigation, document research and three-dimensional scen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images. By determining its spatial boundary, extracting effectiv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garden style, road structure and scale and location of important structures, inferr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reconstructed garden, and making superposition comparison with historical images, a western-style garden with clear spatial boundaries and regular planar structure can be restored more accurately.

Key words: Landscape heritag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image; Lingnan garden

陳廉伯公馆旧址位于今广州市荔湾区西关逢源路沙地一巷36号,曾为广东商团首领陈廉伯的住宅,因曾用作商团俱乐部,又称广州荔湾俱乐部。作为荔湾涌边重要地标性建筑,陈廉伯公馆规模庞大,建筑精美,且其见证了广州“商团事件”,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1993年8月9日入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从现状来看,陈廉伯公馆建筑格局基本完整,但附设西式花园破坏严重,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所呈现的花园盛景已荡然无存。2018年底,笔者团队开展陈廉伯公馆的修缮设计,从文物保护的完整性出发,同时开展了陈廉伯公馆花园主体部分的复原研究。

作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关键问题,花园复原研究近年为学界所重视。相关研究多见于古代园林,近代园林尚不多见。由于建设年代距今不远,遗迹尚存,并时有文献、口述及图像材料的佐证,近代园林遗产的复原研究不仅应关注空间格局的完整性,更应注重空间尺度的准确性,其技术方法与古典园林应有所不同。鉴于以上认知,作者认为近代园林遗产的复原可采取遗存调查、文献考证和历史图像互见的方法进行三维场景重建,并以陈廉伯公馆旧址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复原其花园的空间边界及平面结构,重现历史图像及陈氏后代回忆录中的场景。

1历史沿革

园主陈廉伯(1884—1944)为南海西樵简村人,家世显赫,其祖父陈启沅是清末著名实业家,1873年在南海西樵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机器缫丝厂之一“继昌隆”,接着在广州西关杨仁南街开设昌栈丝庄[1]。因主持丝庄业务,陈廉伯的父亲陈蒲轩在西关购下位于荔枝湾涌旁叶氏小田园旧址的一部分建造家庭住宅。1914年,位于今逢源北街86号的住宅建成,是一片包含了两座西式洋楼和大片园林的建筑群,成为陈氏家族在广州西关的祖宅,长子陈廉伯、次子陈廉仲均居于此。该建筑群现用为荔湾博物馆,亦称陈廉仲故居。陈廉伯从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回广州继承父业,主持昌栈丝庄业务[2],不久任英国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①,来往租界频繁。利用家族及汇丰银行买办的便利,陈廉伯经营丝业致富,并多有扩展。陈廉伯的家族及自身经历决定了其对西方器物文化的亲近,以及美学观念的养成。

陈廉伯热衷于清末民初广东商绅社会的公共事务。他参与组织广东商团,并担任多个商会会长的职务[3]。1919年3月,在当选为粤商维持公安会暨粤省商团团长后[4],陈廉伯对商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并提出筹建商团俱乐部[5]。1919年8月20日商团评议会表决通过该提议:“筹款五万元,建俱乐部,内设阅书楼、打波台、游泳池及一切因地制宜应有尽有之布置。于行乐之中,务合社会教育之宗旨,以为我国俱乐部之模范”①。1920年,陈廉伯在毗邻祖宅的逢源沙地一巷新建西式花园洋楼一座,即今陈廉伯公馆旧址,建成后由陈廉伯及其家属居住,被誉为广州西郊最好的住宅[6]。其时,陈廉伯已成为粤商首领,公馆亦被其用于商团联谊及事务商讨。

陈廉伯公馆由主楼和花园组成。其主楼主体高四层(含地下室),局部五层,室内设大型旋转楼梯联系各层。建筑采用西洋古典风格,立面通过墙面材质或檐口饰线分为三段,并通过柱式、弧形墙面、窗楣等装饰营造了富丽华贵的公馆形象(图1)。根据历史文献,花园为西式造园风格,内有大片草地、喷水池、游泳池等,环绕花园设装饰围墙,角部设更楼和更亭,平时派武装把守。因紧邻荔湾涌,设汽艇码头,方便陈廉伯乘艇往返沙面。

1924年广州“商团事变”后,陈廉伯逃往香港,公馆渐趋没落[7]。其后产权多有变更,曾用作意大利领事馆等②。新中国成立后,陈廉伯公馆先是分配给部队作为办公室,后归广东省水利电力厅辖下勘测设计院用作职工宿舍等。1957年的测绘图显示,公馆花园已建设平房仓库多处,但水池、亭等园林构筑物尚存(图2)。1982年,该院向广东省水利电力厅报称“文革后期厅、水科所等单位都先后在该址的空地上建设了大小房屋”③。自此,陈廉伯公馆花园内部格局已完全改变。

2遗存调查

陈廉伯公馆花园原由围墙环绕,空间边界清晰明确。2010年,为迎接广州亚运会的举办,荔枝湾涌于春节前开始进行揭盖复涌工程,陈廉伯公馆旧址住户同时迁出。工程期间,除了拆除花园内加建、乱建的平房外,还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拆除了部分环绕花园的围墙及可上人走廊。如今,陈廉伯公馆花园已成为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由于部分围墙的拆除及部分地面铺装的改变(图3),原私家花园的空间边界已不复存在。因此,需要先复原花园的空间边界,才能进一步还原花园的内部格局。

景观遗产的修复远比建筑修复更为复杂。由于花园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花园格局更易被改变,景观遗产往往较建筑遗产更缺乏历史信息。在美国历史文化名镇威廉斯堡(Williamsburg, VA)历史环境的修复中,景观建筑师谢克立夫(Arthur A. Shurcliff)和研究者等较早采用“景观考古”(Landscape Archeology)的方法,从院墙、园路、门道、井、篱笆、台阶的遗存及残存的植被中获取历史信息,修复了历史区内65个花园和附近其他历史花园,而成为景观考古和景观遗产复原的经典案例[8]。

利用景观考古的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发现3处对空间边界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遗存。这3处遗存均位于转角处,成为判断花园边界的控制点(图4)。

第一处为西南角的入口柱廊。入口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采用西洋古典风格,整体为白色,其东侧现存一小段柱廊,与荔湾博物馆(陈廉仲故居)的二层外廊相连(图5)。入口首层为柱廊空间,据陈廉伯后代忆述,此处原为汽艇码头,其檐口上部有朝向花园内部的西式山花,二层的可上人平台及走道从荔湾博物馆开始,至入口处被截断。

第二处遗存为西北角更楼。其玲珑小巧,为西式风格,主体高二层,平面呈正六边形,二层六面环窗,上有白色半球状屋顶。更楼主体分别向西南角及东侧伸出两翼建筑体量,为被拆除围墙及可上人走道的部分遗存(图6)。

第三处遗存为东北角更楼及部分围墙。此处与更楼相连的部分围墙遗存能真实反映花园原有边界的具体形式:花园内侧为柱间距约3 m的柱廊,靠花园外侧柱间以红砖墙砌筑(图7~8)。

通过相互连结、织补空缺,还原出花园原有的连续边界。该边界显示出陈廉伯公馆与相邻街巷、荔湾涌以及祖宅的关系。由于采用连廊的形式,可实现从码头入口到东北角更楼的环游,并可向南延伸与祖宅(陈廉仲宅)相连(图9)。连廊的外侧封闭,确保了花园的私密性;内侧为西式柱廊,可供主人驻足休憩;二层为可上人走道及平台,可供更夫或武装守卫绕花园打更、巡视。显然,该围墙不仅界定了公馆的空间边界,还提供了沿周边环游的路径,也增强了公馆与相邻陈氏祖宅的联系,使得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宅院空间。

3文献考证

除了大量有关人物、事件的文献史料外,现有关于陈廉伯公馆空间描述或记录的文献主要有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保存的“陈廉伯将军花园”历史照片2幅,以及陈氏七弟陈作海的忆述①。

陈作海描述了空间的使用方式。陈廉伯公馆花园内原有大面积草坪,主楼北侧有一长宽各约10 m的小型家庭游泳池,池壁以白色小瓷砖贴面。东侧有一钢球坊,是主人打球活动的场所,球坊一旁筑有水泥四柱小方亭,供人乘凉歇息。而后,钢球坊被改造为花圃,请专人(名为“花王”)打理,并定期将处于花期的花卉送至各处陈列观赏。花园被围墙包围,西侧紧邻荔枝湾涌,西南角设汽艇码头,可停放一条汽艇(电船),陈廉伯与陈廉仲便是乘坐汽艇由荔湾涌驶至珠江,再到沙面汇丰银行上班。因此,对于当时以水路为主的交通方式而言,船是陈家人出行、游泳、打猎的重要工具,汽艇码头更是花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的来说,陈廉伯公馆花园富丽华贵,采用西式造园手法,与南面陈廉仲故居幽静别致的传统庭园相比,风格迥异,相映成趣。

口述回忆提供了园内场景特征、重要建构筑物使用功能及建筑样式等信息,而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保存的历史照片则更直观地反映了花园内的真实场景:

1)视点1(图10)位于主楼前端、连廊二层的平台上。画面右侧部分为陈廉伯公馆主楼西立面,墙基周围有花圃环绕,栏杆、窗台上也摆满了各式盆栽。一条园路从花园绿地中穿过,两侧摆放了大小不一的花盆以及供人歇息的户外长椅。左侧部分清晰地反映了花园的空间边界—靠园内一侧为西式柱廊,外侧则为带有景窗的实墙,上部为两侧修有宝瓶式栏杆的可上人走道,下部则摆放了沙发、桌椅等家具,为主人提供了乘凉休憩、喝茶娱乐的活动场所。走廊于花园西北角更亭处转折,向东延伸。

2)视点2(图11)则反映了花园北侧部分的场景。画面左侧为花园围墙,中央有一西式风格的白色建筑,立面分为砖砌墙基、镂空墙身及双坡屋顶三段,入口開在山墙面,室内外有高差。该建筑所处的园路上,相隔一定距离设置了造型独特的拱形花架。照片右侧的另一条园路从一个矩形的木制花架中穿过,路径端部设有一座被爬藤植物缠绕的凉亭,与地面约有5级台阶高差。

新中国成立后,陈廉伯公馆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该物业由部队移交给广东省水利厅后,被改造成职工宿舍。为了扩大居住空间,建筑内部被大量加建,原建筑的四坡屋顶被改成平屋顶,且花园内增建了仓库等平房建筑。整座建筑的格局和风貌遭到较大破坏。通过分析1957年9月广州水力发电设计院勘测平面测量图(图12),可得知陈廉伯公馆的占地面积:其平面近似直角梯形,北边长约47 m,南边长约68 m,东边长约38 m,面积约2 185 m2。该时期花园的一些重要构筑物尚存,包括水池(平面尺寸约5.6 m×4.1 m)和凉亭(平面尺寸约4.7 m×5.5 m)。该图还反映出庭院内建筑物拆建的历史沿革、空间结构变化等信息。另外,将该图与现状平面图相叠加后发现,园路因亚运会荔枝湾揭盖复涌工程而被拓宽。原花园园路宽不到2 m,现拓至2.7 m左右。对園路尺度的确定有助于后续进一步推断其余构筑物的位置及尺寸。

4 三维重建

通过上述遗存调查及文献考证的方法,可以提取出花园空间边界及重要构筑物大致定位等信息,下一步仍需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对花园进行图像重建,深入推敲花园空间结构,进一步还原花园的空间场景。图像重建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三维模型重建。使用Sketch up三维建模软件重建花园已知信息。首先,按照现有遗存的尺寸推断并重建花园原有空间边界,主要为西侧及北侧两段围墙及可上人走道。其次,根据现有路径遗存及广州水力发电设计院平面测量图建出原有园路结构。最后,在园路的基础上确定水池、白色建筑、花架及凉亭的相对位置,并参考历史图像建出相应构筑物体量。此处还原的构筑物的尺度是不准确的,仍需借助下述步骤进行调整。

2)场景角度选取。推测两张历史照片拍摄者的位置,并在模型中选取与照片相同的两个角度,调整视点的高低与视角的大小。经推测,图10是站在西南角入口二层向北拍摄(图13),展现了花园西侧部分的场景;图11是站在陈廉伯公馆主楼西北角向东边拍摄(图14),展现了花园北侧部分的场景。

3)历史图像叠加。将上述重建模型中选取的两个角度的场景导出成图片,并与各自对应的历史图像叠加对比,分析花园内各个构件的相对尺度。例如,经过现场遗存测量可知,柱廊高度约为4 m,宽度约为2 m,柱子间距约为3 m,通过已知尺寸和图像中白色双坡屋顶建筑自身的高宽比,可推测出其高度约为5 m,宽度约为4.6 m。再进一步根据比例推导该建筑细部构造的尺寸,以及花园内其余构筑物的数量、相对大小及定位。

4)平面布局提取。通过与历史图像互见的三维场景重建法,得出了较为精确的花园平面结构,但仅限于图像所反映的场景范围内。图像无法反映的部分则通过考证陈氏后代忆述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因此,按照不同的空间特质及使用需求,笔者将花园分为3个部分(图15):西侧部分主要起到了陈廉伯公馆门脸的作用,其围墙紧邻荔枝湾涌,不仅包括了陈家人水路出行必不可少的汽艇码头,还为宾客在主楼入口前提供了集散活动的场所;北侧部分是花园中景观小品设置最为集中的地方,此处具有西方园林规整匀称的特点,水池、花架、小建筑与凉亭依次排列,分别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园路串联起来,构成花园中的两条轴线,使主人既能游走观景又能驻足休憩;东侧部分位于主楼建筑的背面,占地面积较大,设置了钢球坊及其附属的休息凉亭,满足了主人进行运动的场地面积需求及家庭活动的私密性需求,后期改造成花圃也是对花园空间合理充分利用的体现。

通过平面复原及园林构筑物分析,可以发现陈廉伯公馆花园具有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与相邻陈廉仲故居追求自然不规则形态的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不同,陈廉伯公馆花园使用直线和几何图案,在平面上形成了对称布局和均衡构图,轴线上依次排列的构筑物也具有规则、秩序的西方园林特点。总的来说,陈廉伯公馆花园空间边界清晰,平面结构规整,功能布局动静皆宜,具有与其主楼建筑风格相统一的西方园林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陈廉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美学观念。

5结语

通过陈廉伯公馆花园的复原研究,基于遗存调查、文献考证及历史图像互见的三维场景重建研究方法被证明行之有效,并具备可操作性。调查现有遗存能确认花园原有空间边界的范围及细部尺寸;考证文献可以帮助提取花园造园风格、园路结构及重要构筑物的尺度和定位等有效历史信息,推断、重建出三维模型;叠加历史图像则是基于上述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调整模型的尺寸及位置,尽可能地还原花园当时的真实场景,使得最终提取出来的花园平面结构相对准确。

由于现存史料有限,花园三维场景的复原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加上人工建模及推测判断的研究过程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最终重建出的三维模型的尺寸及定位也是相对的。虽然与历史图像互见的三维场景重建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成果仍能较准确地复原出花园的空间边界及平面结构。陈廉伯公馆花园是近现代广州出现的西式花园之典型,希望该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成果,能够贡献于岭南园林及景观遗产的复原研究。

致谢:感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原副院长陈安薇女士提供了陈氏七弟陈作海的忆述等宝贵资料!

注:图1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提供;图2由广东省水利厅档案馆提供;图10~11由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提供;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段雪玉. 锦纶堂:近代蚕丝业行会组织的社会史考察[J]. 海洋史研究(第三辑),2012(5):191-221.

[2]张晓辉. 买办陈廉伯与民初广东[J]. 安徽史学,2016(2):71-78.

[3]叶曙明. 商团事件九十祭[J]. 文史天地,2016(1):23-26.

[4]邱捷. 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角度的再探讨[J]. 历史研究,2002(2):53-66+190.

[5]敖光旭. “商人政府”之梦——广东商团及“大商团主义”的历史考查[J]. 近代史研究,2003(4):177-248.

[6] POWELL M C. Who's Who in China(中国名人录,第三版). Shanghai:The China Weekly Review,1925.

[7]渊然. 另类富豪陈廉伯[J]. 大经贸,2010(9):96.

[8]彭长歆. “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殖民地威廉斯堡的保护[J]. 新建筑,2014(3):24-29.

作者简介:

宣旻君/1995年生/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1)/专业方向为建筑学

(通信作者)彭长歆/1968年生/男/湖南宜章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1)/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地域性建筑设计与理论/E-mail: 509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