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背景下长春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2021-09-15 04:17申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长春市城市形象新媒体

申展

摘 要:通过梳理长春的产业结构、 软实力等内容,找到切合长春形象的定位,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模式探寻研究推广长春城市新形象的最优策略以及可行性,促进社会整合发展,推动长春精神的凝练,形成平等、开放、有序的城市形象,使长春在东北乃至全国都市网络中拥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长春市;城市形象;新媒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东北振兴背景下长春市城市形成传播策略研究”(2020068)研究成果。

各个城市在城市生态圈中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宣传可能面临城市定位不清晰、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等问题。准确的形象定位將为日后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提供正确的方向。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的制定作为城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为城市形象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项目主要探究长春的城市文化内涵,研究如何建构独特的长春品牌形象体系,分析长春城市形象传播的创新策略,从而推动长春城市品牌建设。未来的城市,不仅是硬件基础完备的智慧城市,更是强大软实力的代名词。而新媒体作为城市形象传播介质,可以促进社会整合发展,推动长春精神凝练,是传播城市形象的优解之一。

一、长春市城市形象定位

长春拥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去,而如今在国内城市的竞争中却被逐渐边缘化,在与同为东北城市的兄弟城市沈阳与哈尔滨的竞争中也变得逐渐沉寂。当光环褪去后,长春市面临的最大困局便是转型的阵痛与城市形象、地位认同的危机,陷入形象定位方向的迷茫与困顿之中。

纵观东北大型城市,从北到南:哈尔滨与俄罗斯接近,其利用俄罗斯风土人情与自身进行绑定,令人对这座东北人情与俄罗斯风土人情兼具的城市的形象难以忘却;沈阳自清朝以来甚至于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关中第一城,清朝时期皇城为盛京(即今沈阳),在近代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翘楚,21世纪初赵家班在春晚中的风靡全国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莫大的知名度;大连临海,沙滩、足球、广场与海遥相呼应,时尚的海滨城市为大连带来了许多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鲜活形象。

在今天,一提到长春,外省人民往往对长春市的印象较浅,因为大部分省外人对于东北城市印象较深的往往是那些知名度较高的城市。长春市目前处于尴尬境地,不依山也不靠水,净月潭与伊通河给年轻一代留下的印象已经逐渐消失。

纵观东北地区的城市布局,长春这座城市几乎处在东北三省的几何中心位置。近现代,长春力压哈尔滨与那时候还叫奉天的沈阳,人口超当时的亚洲第一大城市东京。1949年后,长春借助雄厚的工业基础与丰富的矿产以及苏联的援助,工业快速发展,当时中国一汽与长春电影制片厂也发展到了巅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渐开放,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长春的汽车工业产业开始大幅度滑坡,外来汽车品牌对于国产品牌的冲击使得长春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产业不再是优势,电影厂体制僵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连年亏损中也逐渐进入负资产,濒临倒闭。

东北各大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与其城市历史密切相关,当哈尔滨、沈阳与其各自的历史逐渐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形象定位时,长春却无法像东北其他城市一样融合自己的城市历史,以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沈阳和哈尔滨陆续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长春在2017年也获得了这个称号。

在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过程中,长春有历史底蕴,却没有合理开发利用,不能占有优势。

随着时代的跨越,长春市的城市经过了很多代的迭代与变迁,与2015年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跨越式变化,是“质”的改变。长春市完善了各个等级的道路交通网络,在各个组团之间采用轨道交通与快速路连接,建设具有特色的交通网络,显著地提升了市民的日常交通体验。长春市的交通网虽然比其他城市略慢,但最近几年确实进步迅速,投运的五条线路也都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存在的交通压力。而在近十年里,长春市的城市面貌也有特别明显的提升,经过旧城区改造后的城建品质有了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也愈加完善。而长春市的北湖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规划也体现了极大的未来发展空间,地处哈尔滨、长春城市圈之间,是长春、吉林、图们城市群的起点。长春市还积极建立高校校区,长春工业大学的入驻与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春师范大学新主校区为长春城市建设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储备。长光卫星、北湖科技园等科技企业与项目的落户奠定了长春北湖发展的基调。

长春作为东三省经济与科技枢纽的城市形象逐渐浮出水面。吉林省政府在2019年公布《长春经济圈规划》,覆盖省内35个县市区,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以长春为主要区域,辐射带动四平、辽源、松原等地。辐射范围包括由哈尔滨都市圈、沈阳经济区、蒙东地区构成的东北区域合作环线,以及由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等国家构成的东北亚国际合作环线,足以看出长春市在政府规划中的未来趋势是作为东北经济枢纽而进行建设的。长春市政府大力推动“1055”计划,“1055”即实施打造科技创新基地、东北亚汽车产业基地、旅游集散中心、会展中心、大数据产业中心、总部基地、人才中心、金融中心、医药产业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等10个重大产业,发展龙嘉机场枢纽功能提升工程、长春吉林一体化轨道交通工程、长春公主岭同城化通道建设工程、经济圈高速路网和高铁路网建设工程等5个重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及创建东北地区内陆自贸试验区、东北亚物流货运枢纽区、东北亚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中韩(吉林)国际合作示范区、产业转移共享园区等5个重大开放合作平台打造工程。长春已经在进行城市形象的转型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二、长春市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也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渠道。媒体的内容则是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往传统媒体被分为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这些新的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划分一般按照出现顺序进行划分,报纸、广播、电视依次被划为第一、第二、第三媒体,互联网与移动网络分别为第四、第五媒体。当今时代把第一、第二、第三媒体划分为传统媒体,第四、第五媒体划分为新媒体。

以《长春日报》与《新文化报》为例,《长春日报》作为地方党媒,为切实满足地方党媒的发展需求,在2009年开通了《长春日报》官方网站——长春主流网,随后推出了手机报纸,以及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长春日报》注重把内容建设放在显眼突出的位置,提高设备整体水平,增强了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利用官方权威的信息渠道,全力增强发布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性;还构建了全媒体中心,建立了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新文化报》曾是吉林省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文化报》经历四次改版后建立了新文化网,把新文化网打造成了吉林省第一城市门户网站,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新文化报》同时开发了移动客户端,受众可以在移动端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实现信息传输与移动端的完美结合。《新文化报》还申请了新浪新文化网的官方微博,在此平台中,编辑、记者与读者受众互动频繁,使媒体受眾成为报纸的记者与线人,丰富了新闻内容,提高了新闻价值。《新文化报》利用这些方式成功转型,为传统报业的转型提供了成功的模范典型。以《长春日报》与《新文化报》的官方微博为例,《长春日报》的官方微博粉丝量截至2021年4月22日为14546人,截至2020年5月28日不再进行更新,且大部分内容为转发人民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微博,不再进行原创内容输出。《新文化报》的官方微博较好一些,截至2021年4月22日,新文化网粉丝量为480万,《新文化报》粉丝量为926万,但是它们也在2020年3月23日与2020年3月24日不再更新。而同在微博进行更新的运营自媒体和本地资讯博主长春人的长春事、长春这嘎儿、精彩长春等粉丝量分别为174万、109万、122万,以长春人的长春事为例,其每日都有3到4条的原创内容输出,且每条内容输出下都有人进行讨论,讨论中年轻人群体的占比很高。

这些案例足以看出传统媒体存在的困境,即便转型,传统媒体在转向新媒体的过程中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思维与体制,欠缺全媒体的运营理念和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业还未真正走向市场,仍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

三、结语

对长春市枢纽形象进行传播时,采用全媒体的方式不失为最优解之一,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向多个媒体终端——传统纸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和户外大视频等发布信息。长春市在摆脱冗余的结构体现,推进媒体改革的同时应致力于从事业化管理、企业经营的模式,非市场化渠道转为确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保证传播媒体的活力,增加年轻人的关注度。长春市相关部门应树立全媒体的全局观念,打破传统的媒介理念,重塑全媒体的运营理念,对长春市城市形象进行高效且大范围的传播,从传播信息端改变接收信息端的观念,使长春市的新城市形象在新一代的青年人心中根深蒂固。

参考文献:

[1]宋宣谕,李微微.从长春地区报纸看报业转型[J].新闻传播,2017(8):117-118.

[2]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4,76.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长春市城市形象新媒体
登泰山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