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旧城更新问题由来已久,在城市更新的诸多案例中,杨梅竹斜街的更新与以往北京旧城的更新有所不同。它利用对旧城文化的全新视角对整条街道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得街道呈现新的活力。利用网格化的手法,对杨梅竹斜街的更新改造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杨梅竹斜街在街道更新方面的思路、方法、对策,对其优势进行解读,探究杨梅竹斜街原有的历史文化与现有建筑的联系,分析杨梅竹斜街在旧城更新改造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格化分析法;历史街区;旧城
一、杨梅竹斜街历史变迁
(一)区位历史沿革
杨梅竹斜街位于北京市大栅栏历史街区中部,北侧为炭儿胡同,南侧为大栅栏西街,西侧相接于琉璃厂东街,整条街道是串联起东侧煤市街、大栅栏西街,与西侧东琉璃厂、延寿街、樱桃胡同的主要枢纽。
明朝时期,人们在原有水网密布的今杨梅竹斜街与铁树斜街地区,通过填沟建屋的方式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斜街。据说清朝这里住着一位极有名望的杨媒婆,于是此街巷被人们称为杨媒婆斜街。光绪年间,此地日益繁荣,吸引众多文人墨客聚集,杨媒婆斜街的叫法令文人雅士顿感不雅,故将其改称为“杨梅竹斜街”,此悦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杨梅竹斜街的历史底蕴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杨梅竹斜街的一大名片,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居住于此。杨梅竹斜街的文化底蕴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斜街中开办了众多书局,多有文人学者来此交流互通。在这条仅有400多米的斜街里,云集了环球、大众、广益、世界、正中、中华印等众多当时叱咤风云的书局。近现代著名作家学者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均曾居住于此,或是往来常客。此外,泰丰楼作为民国时期北京“八大楼”之一的酒楼与当时京城著名的商场青云阁也在此兴盛多时,使得杨梅竹斜街成为一条繁荣的文化商业街。
二、杨梅竹斜街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较差
杨梅竹斜街的建筑为1—3层矮层建筑,建筑的密度极大(图1),街道内私搭乱建的情况十分普遍,并且,建筑的投入与维护不完善,大多数建筑均属于三类标准建筑。同时由于区域内私产、国有资产、军产混合情况严重,更使得街道内城市景观空间的不稳定性升级。通过大栅栏更新计划,至2018年杨梅竹斜街已腾退约790户居民,腾退后的空间一部分改造成公共厨房、邻里共享空间、内盒院等,满足在地居民的生活服务功能。
(二)文化潜力发掘不足
杨梅竹斜街建有极多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貌的历史建筑,是北京历史上商业性极强的街区。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杨梅竹斜街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丧失了其商业中心、娱乐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其原有的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印记也逐渐消失,未能形成良好的资源点吸引人们停留于此。
(三)街道活力明显不足
人口密度大、老龄化人口密集是整个大栅栏历史文化片区的普遍问题,并且外地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的比例也接近于一比一的均衡状态。在此基础上,杨梅竹斜街原有空间狭窄、绿化设施差、街道绿化数量较少、绿化较为杂乱、基础设施薄弱、文化风貌不够突出等问题(图2)进一步降低了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积极性。杨梅竹斜街宽度大致为4—6m,最宽的地方位于街道西南部,仅有一块小型公共空间,可供周围居民日常生活使用,这也就导致了街道活力的缺失,形成了老旧片区共有的恶性循环问题。
三、杨梅竹斜街网格化空间更新分析
(一)杨梅竹斜街网格化分区
根据网格法对街道内部空间进行划分,将杨梅竹斜街划分为47个网格单元,如图3所示。
(二)杨梅竹斜街网格化更新方法
1.空间更新方式与策略
对杨梅竹斜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利用网格化的分区,对网格内建筑的等级进行划分,并制定更新法则。网格内的建筑按照文保建筑和非文保建筑划分,其中非文保类建筑可细分为历史建筑、高质量近代建筑、低质量近代建筑和违章建筑。在综合考虑网格内整体建筑的水平后,确定其网格化的更新类别和更新程度。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一小段区域内建筑风格的提取和建筑元素建立更新素材的应用。
2.空间街道景观设计
在现有的建筑空间形态上进行风貌整治,更新现有的基础设施,同时采用具有杨梅竹斜街自身特色的方式方法体现街区的文化特色,找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属性的旧城空间更新方法。通过网格化的手法,在每个网格中充分利用现有的高宽比和植物覆盖度,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空间优化方案,并在增加绿化的同时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解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变身成为绿色空间及城市阳台的急迫诉求。
3.网格内单体空间更新
在杨梅竹斜街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单体建筑空间更新方面,其空间内部的名人故居、会馆、商场、书局等需要继续维持历史带来的文化特色,也就造成了每个单体甚至网格内部风格的多样和复杂。根据斜街内建筑情况,实施五种单体空间更新方式:保持着原汁原味地修缮文保建筑;保证风貌不变地更新历史建筑;充分利用高质量的近代建筑;在保证不破坏现有风貌前提下,整体重建低质量近代建筑;逐步更新违章建筑。
对于文保建筑(世界书局、青云阁、酉西会馆),修缮加固其建筑结构、立面及空间。通过功能置换的方式启发网格内其他建筑的功能和产业,若无法进行置换,可通过周边网格的逐步更新来激活本单体及网格的产业与空间形态。
对于历史建筑(和含会馆等),利用本网格内的业态对其进行历史文化新业态的选择,并保留历史文化印记,更新其建筑风貌,从建筑形态、尺度等方面进行历史信息重构。
对于非历史建筑,对原有较高质量的建筑进行结构基础更新,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配合本网格内的其他建筑进行复合建筑设计导则的建筑改造。对建筑质量较差、无法重新利用的建筑,应在保证不破坏整体网格及街道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个别的拆除重建。
四、杨梅竹斜街更新对旧城改造的意义
旧城更新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问题,其牵扯到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网格化的更新使得杨梅竹斜街区域特色得到了彰显,从历史文化脉络、生态资源要素、风土人情和空间逻辑上保证了可持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要发掘的区域特色。杨梅竹斜街更新的操作方式从整拆、整建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为历史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体现了街区改造最根本的利益,保存住了鲜活的建筑记忆、生活文化、民俗风貌等。另外,网格化的更新方式,可以解决城市开发产业更新方式不适用于老城区的功能复杂性问题,而且多维度空间的形成解决了片区产业单一、业态同质化、风格模式同质化、产业运行不畅、商业业态不健康的旧城萧条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艾桦.北京杨梅竹斜街城市更新案例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
[2]贺爽.北京老城历史街区街道热舒适度现状评测及优化策略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
[3]谢晓英,张元,王欣.整合资源,为“安住”而设计: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改造及杂院公共空间营造[J].城乡建设,2017(22):48-51.
作者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