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营商环境如水,市场主体如鱼,水大则鱼大,水深则鱼悦。对标对表沪苏浙,安徽在营商环境上还有差距。多位安徽干部亲临沪苏浙学习后,对营商环境的观察更为深刻。
沪苏浙营商环境之优,优在哪里?
一种态度: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
上海松江一家企业计划办理工商变更,通过网络预约后,很快专车、专人就来到企业楼下,接上企业经办人,陪同去市场监督部门直接办理。如此保姆化的企业服务,让芜湖弋江区白马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娜深为感慨。“一向以绿地毯服务为荣的我们倍感压力,而这些仅仅是上海企业服务的一个缩影。”
浙江龙泉的一家企业提出来,能否将政府奖励给企业的10万元创新券用到企业的驻外机构,当地干部第一时间组成专班到企业面对面解释政策,会商讨论解决方案。“是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提出问题,有关单位都能这样对待企业?”在龙泉跟班学习的石台县丁香镇党委副书记舒志勇问道。“在我们浙江,这样服务企业的方式很正常,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当地干部如是回答。
在沪苏浙先发地区,主动服务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成为生动实践。面对企业,他们习惯说两句话,一句是“只要你一个电话,我就在你身边。”另一句是“你需要什么,我就能提供什么。”
一种作风:“一线工作,一线解决”
“很难看见办公室的座位都坐满”,共青团贵池区委副书记桂航来到杭州跟班学习后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园区干部主要精力都放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坐在办公室写材料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平时更是用大量时间奔波在各省直厅局对接工作。正因为有了这种工作作风,才能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一手信息,赢得了比别人抢先起跑的优势。”桂航深有感触地说道。
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田磊跟班学习的单位是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来到园区一段时间田磊发现,经发局局长李卫星常常深入园区一线,园区每家企业的产品、产值等数据,他都了然于胸。每当企业遇到什么难题,也总是第一时间联系他。“李局长经常在一线办公,去的次数多,园区企业的门卫都认识他了,大老远看到车牌,就抬杆放人了。”田磊说道。
一种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来到杭州跟班学习后,歙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汪凯对杭州办事快、效率高的政府服务有了切身体会。围绕个人和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杭州将282项单独事项合并为75项,做到“一件事”全流程“一次办结”;商事登记30分钟办结,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秒达”,用地规划许可证3小时核发,企业水电气报装实现“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一次办”。
“在杭州,只要记住‘三个一,即一个APP——城市大脑,一个电话——12345市长热线,一个地址——各区的行政服务中心,基本上就能解决关于买房、落户、社保、驾照等与生活相关的行政办事需求。比如,数字技术赋能效率提升,企业负责人无需到现场,就可通过APP直接签字办理相关手续,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汪凯说道。
一种理念:“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杭州将法治化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与杭州企业负责人交谈时,他们普遍表示,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平时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但企业有需求的时候,政府有求必应,这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抓发展。”汪凯十分感慨。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面对外地更为优厚的政策条件,企业却都不愿迁出上海,他们都说:“上海是全国最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地方,一个地方政策再好,那也是一时的,没有好环境就像没有好土壤,企业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在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作为园区承担“产业转移”功能的产促中心,本该将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向外扩张或者不适应上海产业发展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际上,产促中心成立十年来,转移的项目少之又少。
“你们的政策扶持力度远没有其他地方好,有什么底气每年承担这么多的招商任务?”宣城市招商合作服務中心副主任鲍百安问道。
“我们有上海这张名片,代表了最精准高效的服务品质。”上海干部的回答简洁干脆。